学书法之所以有的人进步慢,而有的人进步快,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学书法由楷书入门甚至从今人楷书入门,后来又把相关审美及思维方式带入行书学习,发现收获不大、进步很慢,而灰心丧气。思维方式差异会带来什么差距呢?我们举例说明。看到下图,任政老先生尤其痴迷写“大通竖”,大家感觉如何?如果你觉得很美很潇洒,那恭喜你:你的进步空间非常大!
其实,但凡任政老先生稍微研究或临摹王羲之,都能写出点味道来了。因为王羲之《兰亭序》的竖画,多数都是歪的。不但《兰亭序》的竖画许多写的不直,王羲之老师所有的行草书都和《兰亭序》一样写的不直。古代其他名家也无不如此,行草大通竖是大忌。写正、写直是最容易的事,谁都可以做到,难就难在“写歪”,因为只有高手才懂得如何左揖右让、偏倚生趣。楷书笔画中正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是依靠结构彰显气质,而行书重点是通过气韵来表达意趣。两者艺术诉求点不一样,我们很多初学者就是错在想用楷书的中正去诠释行书的气韵,这样肯定是“行”不达意的。所以划重点,关于竖画的处理,我们小结下面4个小规律:行书一般竖画不居中,要做偏倚表现。偏倚能有助调整字左右姿态,加强字的动势。见下图依次为王羲之、王珣、苏轼、文征明写法:
若一定是居中,那角度一定要偏斜,或通过行笔发力来体现变化。左斜右斜产生弧度和变化,字组气息不叠不重,可确保整列书写不纵贯在一条直线(行草大忌)。参考苏轼、米芾等人写法。见下图:悬针竖是行书一大忌讳,比如王羲之也有把竖画写在中间又中正的情况,那种情况首先要拒绝悬针竖,并且通过收笔来寻求变化,比如下面:
在王羲之《兰亭序》里,一些虽然短小或处于字的次要位置的竖画也取斜势,得姿态婀娜多变。
就是开头那种图,任政老先生所热衷的竖画,就叫“大通竖”,我们很多初学者特别喜欢的又长又直的大竖画,觉得很“艺术”很“潇洒”,其实这是行草书的大忌,原因综合上面几条。
上面几个道理都不难理解,其实重点是:
1、不单是竖画,还有其他笔画;
2、不单是笔画,还有结构空间;
3、书法是跌宕起伏、变化无穷的。
所以书法求变很简单,比如本文所述,如果你能很好地理解一个竖画的姿态与表现出的韵致,就能逐步拥有这样取势的设想、实践与思维启发,于是不单是行草书,楷篆隶都写得更鲜活、更出色。
到那时候,你也就能理解曾经你难以理解的作品、书家与风貌了。打牢临摹基础后,你也会拥有创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