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玻璃器制造呈现繁荣局面,器物造型多姿多彩,制作工艺纯熟
清代玻璃器制造呈现繁荣局面。质量显著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形成了以北京、山东博山和广东广州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的生产格局。北京的玻璃生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乾隆之前主要是清宫玻璃厂,始建于康熙三十五年,归属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管辖,专为宫廷皇族生产精美的玻璃器。嘉庆以后,清宫玻璃生产跌入低谷,玻璃生产转变为以民营作坊为主。博山玻璃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元代中晚期,产品比较注重颜色美、质地纯,而对造型和纹饰的要求并不很高。广州玻璃中的仿西洋玻璃大受推捧。清代玻璃制造工艺超越前代。玻璃配方成分出现多样性,既有较传统的钾铅玻璃、钠铅玻璃,又有具有西方特点的钠钙玻璃,而且占有的比例不相上下。
一般来说,山东、北京的民间玻璃产品多趋向于传统配方,而清宫玻璃厂的产品则多出现西方玻璃配方成分较重的作品,这与西方传教士直接参与清宫玻璃厂的日常生产有很大的关系。清代玻璃的成型工艺发展到了技术上的颠峰。原有的模铸法继续沿用,但是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一般都是采用失蜡模铸,就是先采用石蜡制出器形,然后利用蜡模翻制出石膏模或陶模等材质的模具,再进行玻璃溶液的灌注,这样就可以得到造型细腻而复杂的玻璃器,避免了早期模铸玻璃器形制简单、做工粗糙的缺点。吹制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吹出的玻璃器形状规整,厚薄均匀,气泡极少,而且造型多姿多彩。除了模铸法和吹制法之外,针对不同的器物造型,清代还存在另外一些成型工艺。
例如滴凝法是用来制作围棋子,戛悠法用来制作珠子,缠泻法用来制作小珠、条珠,而拧丝法则用来制作仿条、筷子等产品。装饰工艺多而精湛,常见的有刻花、磨花、描金、描彩、错彩、搅胎、套料、贴花、堆彩、抛光、内画等。康熙朝玻璃器以套料和单色玻璃的生产最为突出。套料作品主要是白受彩,套饰层数较少,基本上都是套单彩。单色玻璃有白、红、蓝、黑、绿等多种主色调,另外还有丰富的中间色调,例如白色就有砗磲白、珍珠白、凝脂白、霁雪白、藕粉白等不同程度的色调。玻璃器造型有大的突破,兼采玉、瓷器的精华,创造出全新的玻璃形制,如水丞、笔筒、鱼缸等。雍正朝玻璃器生产基本上延续康熙朝的技术,没有大的创新,但在单色玻璃上又较前朝有了很大的进步,颜色更加丰富,纯度更高。
单就颜色来看,雍正时期有葡萄色、红色、金珀色、涅黄、涅白、黄、翡翠绿、玛瑙红、琥珀蜜蜡黄、雄黄、亮蓝、蓝、霁蓝、亮紫等。造型上也较前朝更为丰富,据档案记载,计有杯、圆球钟、鸡鼓水注、轩辕镜、水丞、鱼缸、如意、笔洗、玻璃珠、把碗、水盂、渣斗、瓶、盒等,而且每种造型都有许多变化。例如笔洗有素玻璃笔洗、套红三足笔洗、马蹄腿笔洗等。乾隆朝玻璃器生产进入高度发达的极盛期。生产数量急剧增加,技法多样而精湛,套料多采用彩套彩,兼套也明显增多,多的可达一器有十余种颜色。另外,夹金、夹彩、搅胎、描金、刻花等技法均已得到熟练而广泛地应用。器物的造型多姿多彩,从纯粹的装饰品到实用器,从陈设品到礼制用器,都得以全面发展。
而且具体的形制也融汇了多种工艺品造型的精粹,例如珠、管、簪子、鼻烟壶、碗、杯、瓶、香炉、扇子等,无不齐备。主流风格为华丽繁缛,也存在一些比较素雅 大方、清朗质朴的作品。清晚期的嘉庆朝到宣统朝,玻璃艺术逐渐衰败。嘉庆时期虽然生产规模锐减,但作品还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基本上维持着乾隆晚期的水平,无论是质地、颜色,还是造型、纹饰,都与乾隆晚期的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道光、咸丰时期玻璃器质地粗糙,颜色或暗或乱,器型全无规矩,大多数没有纹饰,但注重刻款。同治、光绪时期的作品较道光、咸丰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色调的搭配过于繁杂,画面显得较俗,此外在做工上砂眼较多,技术上还有缺欠,与清代早、中期相比有很大差距。
我是“秒话题123”,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