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澹泊,为何澹泊(之一:哲学引导)

【引】我发现我们经常梳理事情,却很少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梳理,借过年宅在家的机会,进行了一次向内思考,以“何为澹泊、为何澹泊”为题,写成如下三篇文章:

1、哲学引导:思考哲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淡泊到底是什么
2、审视三观:以哲思为基础,重审自己的三观
3、修炼之道:践行淡泊之道,沉淀三个有效的沉思方法

本篇是第一篇。

01 哲学对我们普通人到底有用吗?

看过哲学书籍的,总会惊讶地发现,要么自己的智商是如何低下,要么是那些哲学家吃饱了撑的。

看看哲学家都在谈什么: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谈的是“存在的存在”;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谈论的是“绝对精神”;

康德研究的是《纯粹理性批判》;

说到底,哲学谈的是事物本源的问题,当我们不知道这些的时候,似乎也能好好地活着,亚里士多德很直接,他在《形而上学》中承认哲学思考是吃饱了撑的:

只有生活必需品全部备齐后,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

既然哲学是吃饱了撑的,学习哲学代价又那么高,我们只管活在当下就好,学哲学还有什么用?

但是有选择就必然有代价,我发现,不学习哲学,同样有代价,或许这个代价更高,因为你可能在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之前,才发现竟然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没有哲思又有什么代价?

我们的生活是否经常是如下这样的?

  • 天都没亮就早早起来,无脑地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穿梭,工作积极而忙碌,8 小时过去后仍然继续加班,直到上司走了才敢离去,我们很少去想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

  • 我们以为人性本善,但是我们内心的邪恶、自私和贪婪却到处在被别人套路;

  • 我们苦苦追求到了自己的目标,最终却发现这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意义;而我们每失去身边拥有的一样东西,却总是非常痛苦...

如果突然问自己一句,这一生到底想在追求什么?很多人会一时回答不上来。

我认为,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复杂,这里难得不是思考,难的是思考前必须抛去一些杂念先安静下来,我称这个状态为“淡泊”。

02 什么是澹泊?

总有人问我“澹泊(dàn bó 而不是 zhān bó)”是什么?

澹泊最早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后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借用前人的话教育儿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管澹泊也好,澹薄也好还是淡泊,不过都是古文的“通假字”,可以理解为一回事。

这句话被刻到了我的笔记本上,出厂定制

淡泊的表面意思就是:“清静寡欲,不追求功名利禄”。

不过,淡泊的表面意思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淡泊,是我进行思考前必须达到的一个状态,其背后的哲思才是关键。

而我的笔名,就是“澹泊”!

03 能指导自己人生践行的哲学才是合适的哲学

哲学没有对错和好坏,只有是否合适。如果能够找到一套自己认同的哲理,并在生活中不断践行,这就是一种好的开始。

传统的西方哲学更多的是从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崇尚理性和观察实证,让我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使用它就慢慢变成了科学。

有人说东方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但相比那些看似“吃饱了撑的”西方哲学,东方的思想将德性与生命结合起来看世界,可以指导生活处世,有利于践行。但我们真要理解起来,同样高深莫测:对于儒家的“仁”、道家的“无”、释家的“缘起性空”,我的理解总还是皮毛。

总之,西方哲学以向外思考为主,更像一种工具,而东方哲学以向内思考为主,成为了一种思想。

那么有没有内、外思考相结合的哲学?

在众多西方哲学流派中,我偶然发现源自古希腊的斯多葛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内、外相思考结合的哲学,它由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三大层面构成。物理学以自然为本,遵循科学;逻辑学构建了逻辑自洽的推理,形成理性的思维;伦理学是修炼目标,即人要发挥自然赋予的优势和德行,最终形成正义、勇气、节制、智慧四大美德[1]。

斯多葛主义的哲学框架(图片来自原书)

那么,为什么斯多葛主义更适合践行?

1、容易接受的框架:从理论框架上看,斯多葛主义崇尚自然,推崇理性思维,鼓励人生培养高尚品格、践行良好习惯。符合大多数人的处世原则。

2,容易践行的思想:对入门者不需要一开始就面对高大上的概念,也不需要遵守难以做到的戒律或仪式,关键是很接地气,能够直接指导践行,也可以由浅入深。

正是因为斯多葛主义非常接地气,也有人认为基督教就是宗教化、加强版的斯多葛主义。直到近年,硅谷的精英们也在重燃践行斯多葛主义的浪潮。

04 可以留在枕边的《手册》和《沉思录》

斯多葛学派产生了很多哲学家,下至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上至罗马皇帝出身的奥勒留,他们身份差别巨大,但是拥有同样的睿智。

前总理温家宝说,他枕边放着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读,读了不下 100 遍了。

为官就是为人,奥勒留也是罗马的“五贤君”之一,我喜欢他的这句话: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马可 · 奥勒留 《沉思录》

作为地位低下的人,同样可以不卑不亢,爱比克泰德在《手册》中的第一段就是典型的斯多葛主义核心思想:

Some things are in our control and others are not. Things in our control are opinion, pursuit, desire, aversion, and, in a word, whatever are our own actions. Things not in our control are body, property, reputation, public office, and, in one word, whatever are not our own actions.
某些事我们可控,有些则不然。我们控制之下的是意见、追求、欲望、嫌弃;一句话,是我们自己行动之内的。我们不能控制的是身体、财产、名誉、公职,一句话,任何不在我们自己行动之内的。——爱比克泰德《沉思录》

爱比克泰德:一个奴隶 一条瘸腿 一副病躯 一位幸福的人

爱比克泰德的《手册》和奥勒留的《沉思录》,都是短短的小册子,也收录在我的电纸平板中,在睡前夜深人静的时刻,以淡泊的心态来阅读他们的智慧,是一种享受。

从践行斯多葛主义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我认同的原则,相比东方的儒释道也有相通的地方。大道的底层都是相通的,其中一条就是要修炼淡泊的心态。

那么为什么要淡泊?下一篇将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探讨。

---本篇完毕---

参考文献
[1] 马西莫 · 匹格里奇 《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