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观察实相而生起智慧 ——《内观:葛印卡的解脱之道》│ 书海遨游 No.21033

书海遨游 No.21033

推荐指数:☆☆☆☆☆

  如实观察实相而生起智慧  

——《内观:葛印卡的解脱之道

原书阅读:294分钟

本文字数:4,504

本文阅读:12分钟

佛陀曾经说过,“如实观察实相而生起的智慧 / Yatha-bhuta-nanadasssana。

借这句话于是派生出一个可以引向证悟的法门就是,内观法。当然内观法其实也分好多种,是不是悉达多当年用的一摸一样也无法去考证,但的确有人以此证悟。我正是因为要去学葛印卡老师的内观法,才选了这本书作为预习,乃至后面也会总结下只参加了一半的内观课程相应的感悟。

首先是书的部分,其实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实操的介绍,体验过以后才知道为何书中不介绍,稍后会关于实操部分做一个总结。从书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答疑解惑,以及穿插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隐喻故事。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关于什么是“内观”,书中给出了一些解释。“内观(Vipassana)是如实地观察事物,并非如其所见。”在巴利文里内观也是“洞见”的意思。

这里如实地观察更细致的说,应该是“对自身实相直接对体验、观察的技巧”。这是我收获很大的部分,也就是为何不选择用看,不选择用听,只是观察身体的感受,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看和听,乃至观想或所有的想法都会受到过去习性的干扰。“习性反应”也是在内观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单词。“内观可说是一种精神的断食,由此清除过去的习性。”

按照作者的说法,“觉知与平等心,这就是内观。”正好这两天另外一本书中用了一个说法更加的通俗一些,即“专注而不产生反应”。

从书中的介绍及相应的体悟来看,内观法最根本的基础也许就来自于阿含典籍经集第三品《大品》第十二章《二重观经》的一句话(原文谁能帮忙找到吗?)

任何痛苦的生起,

都起于习性反应。

如果所有的习性反应止息了,

所有的痛苦也就止息了。

从内观的外在形式来看,我们更多选择的是盘腿静坐,无论是散盘、单盘还是双盘,其实葛印卡老师并没有着重强调盘腿的形式,但静坐是必须的。也以此我会想到被人问的最多问题就是,“静坐一定很轻松吧?”还有人会问,“静坐一定很无聊吧?”

我想说的是只有体验过才知道,那和轻松无关,甚至一定不是无聊,更不是避世。借用书中的一句话,“静坐并不必然是逃避,它也可以是一种体验世界的方法,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以此会联想到现在社会对于“佛系”这个词的滥用,真正内观并不是不作为,用书中的说法,“不执取并不意味着漠不关心,正确的说法是’圣者的无分别心’。”“不要对任何一种体验,生起附着或排斥之心,只是以一颗平等、平衡的心客观地观察每个现象。”

也许这些只有真正实修的人才会明白。

从整体上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常用佛学名词的另一种解读。因为翻译的关系,从葛印卡老师的源头是巴利文的经书,和我们一般用的梵文经书是两条脉络,所以以此可以看到不同语言的视角差异。

一、“四蕴”。其中有一个打破我的认知的就是关于四蕴的顺序。我最常理解的是受、想、行、识,也就是整个过程起于感受,然后产生想法,进而付之行为,最后产生认知判断。而书中介绍的“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认知(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以及习性反应(行蕴)”。之前以为就像经文中的顺序这么理解,结果我觉得“识想受行”好像更加能概括内在发生的过程。

不同的顺序有不同的解读,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理解吧,也许这就是辩证的过程。

二、“四大”,对于物质四大要素的解读更加的细致,即物质基本特性:软硬的性质(地)、黏着的性质(水)、冷热的性质(火)和动的性质(风)。一开始我会对于内观身体感受的那么多种类记不全,结果突然发现,所要引导去觉察的也就是地水火风四大要素而已,这是当下真正实相的所在。

三、“戒定慧”,作者很好的把这三个过程界定出来,也是内观法课程循序渐进的过程。三者相辅相成,也更好的理解为何要戒、为何要定、为何才能有慧。

“'戒’是道德修养的训练,戒除所有不良的言语和行为;

'定’是专注力的训练,培养念念分明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主导并且控制自己的心念;

'慧’是智慧,也就是培养清净的洞察力,以照见自己的实相。”

进一步对于“禅修”也有相应的解释,“禅修包含’修定’和’修慧’两部分的训练。’修定’也被称为’修止’,而’修慧’则被称为’修观’。”很有意思的就是可以看到“内观”俨然成为了一个核心的法门。

四、“闻思修”,这也是这次课程的一大感悟,可以看成修行之路的常规几个阶段,最终总是要到“修”这个阶段,开始真正的实修。

“'闻慧’是听来的智慧;

'思慧’是知性上的理解;

'修慧’是来自于个人对真理亲身的体验与领悟。

五、“贪嗔痴”,书中很巧妙的将通过内观解脱”贪嗔痴“的原理呈现出来,通俗易懂。

“观察不愉快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嗔恨;

观察愉快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贪欲;

观察中性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无知。”

六、“业”,关于“业”简单的用行为去描述其实也更能接地气,就像书中说的,“行为(业)有三种:身体的行为(身业)、言语的行为(语业)、意念的行为(意业)”。

很多时候名词或概念反而会产生更多的隔阂,并不利于每个人真正的精进,反而容易助长差异和相应的分别心。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以此价值看,必须说下我最喜欢葛印卡老师的内观体系的一个重点,就是对于宗教成分的剥离。正如最近几年很火的“正念”也是剥离了宗教的成分,“内观”相比“正念”来说是更全面的修行法门,毕竟内观不仅仅是正念,更包括了所有的八正道。

这些方法之所以能从宗教中剥离出来,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佛陀从没有建立或教导过任何宗教或主义。”“佛陀从未教导过任何狭隘的派别之见。他所教导的’法’,是具有普遍性的。”

就比如“真善美”,所有宗教都会有的普遍性的东西,也许才是真正的法门。

而且在葛印卡老师的内观体系下也非常强调是“观”而非“观想”,会刻意的摒除一些观想产生的虚相经验。就像作者说的,“异常的感官经验不胜枚举,实践正法的人不该追寻这些,而是要洞察自身的实相,才能远离一切痛苦。”

有点必须要强调的是,“佛教都是无神论者,他们不信神也不相信灵魂的存在。”在这个末法时代要必须强调这点,这本身就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多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书中也引用了阿育王的话,“人不应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谴责其他信仰。”并且作者称之为伟大的明主。对于这个在佛教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作者的态度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葛印卡老师
Satya Narayan Goenka

最后借用书中的几句话总结一下,“经由内观,你学习到踏实地活在当下的实相中。在这稳固的基础上,你可以以过去吸取必要的经验,为未来作出适当的规划。”“事实上我们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寻求某种特殊的体验。我们来这里是学者去观察每个体验,但不对它们起盲目的反应。”

这其实也和我现在正在从事的催眠治疗有几分相似,也许这也是我如此顺利能接受且可以进行下去的主要原因。即“每一个不净烦恼都必然会在体内造成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或那种感受,在身体的这部位或那部位。”“假如你发现感受可以依照指令而改变的话,那么你就知道,这些感受不是真的。”

书中说的这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是心中所出现的意念或情绪,另一面是身体的呼吸和感受”。或者说身心时时刻刻都是一致的,只是很难去体悟到原来身心是一致的。也许到那个时候,“一个已经完全解脱的人,不再需要任何的习性。”

当然我对于内观法的肯定已经流露在字里行间,也不能说我能以此走多远,更不能说它就一定适合你。毕竟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一条路,殊途同归。只是“不要为治病而来,要为内心的解脱而来。” 

2021-7-27


作者:威廉·哈特
William Hart

附录:内观小结

严格意义上我并没有完成全部的课程,因为疫情的关系,只进行了四天。虽然从闻、思的角度好像已经全部体验了,但毕竟这是实修的法门,最终还是要完整的体验下,才能说体会。就比如已经过了第二天、第四天的两个关隘,后面第六天的关还是要真正用身体去体证的。所以在此我只能简单总结这几天这四天的主要感想:

一、“无常”

虽然这和整个课程内容无关,但想起这次课,无常必须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且不说因为疫情的中途停止,从报名失败调剂分配到退掉两段机票,更是人生中第一次遇见航班取消,还是连续被取消两次。最有意思的是还是人生遭遇的最厉害的堵车,一小时的车程愣是堵到了十个小时。

如果说内观一大收获是体验无常,体验到自生自灭,这个过程中的无常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很有意思的是也能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这些无常而没有什么情绪反应,所有无常中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二、“次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