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位脑瓜好使心肠也好的老人家 ——《世界第一催眠大师》│ 书海遨游 No.18039
书海遨游 No.18039
致那位脑瓜好使心肠也好的老人家
——《世界第一催眠大师》
推荐程度:*****
(技术好复制,但传承这种思想才是真正可贵的)
看书耗时:427分钟
全文字数:4,061
阅读时间:13分钟
(阅读本下文时,摸摸你的左手背)
米尔顿·艾瑞克森,一位被格雷戈里·贝特森称为“人类交流中的莫扎特”的老人家。
最近一直沉浸在这位老人家的世界中,或者我更喜欢称他是一个精彩的灵魂。用精彩的一辈子帮助了那么多人,还继续传承下来影响了更多的人,更有意思的,好像我的下半生也因他而改变了许多。
如同第二作者布莱福德·齐尼在序言中说的,“艾瑞克森就像土著文化的萨满巫医、老中医和瑜伽大师一样,为人极其严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创造性,造诣深厚而且尊重他人。”
或者当看过许多他的那些杰出的学生们对他的评价后,更可以来看这本贝蒂写的传记,看看一个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贝蒂解读的艾瑞克森的精神则是,“与周围的一切美好事物相互协调并保持和谐的关系,明白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的,而且我们自身也并不完美,而且要珍视一直以来在我们身边存在的所有的善与美。”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道理”已经知道了,但又能真正的时时刻刻都能处于这个状态吗?似乎很多影响深远的大师都是这样的状态,也许活在世上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体悟这些精神。
回到心理治疗的领域,也许没有艾瑞克森的精神我就不会那么执着在继续探索上。
如同齐尼提及的,“现在许多从业者、教师和研究人员强调评估、介入和教与学的标准化。他们信奉的是一种适于大众的普遍原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当前的人们倾向于将抽象的病理诊断分类进行过度的具体化,并使人热衷于大量开药。”如果心理学只是这样,我也不会去学心理学,更不会去尝试用心理学帮助别人。
而在艾瑞克森看来,“自己的角色就是鼓励病人去发现自己的办法,有时他们是夜路上的手电光,其他时候则是绊马索,使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按照他的爱徒萨德博士的说法,“进行治疗的是病人自己,治疗师只是装点了治疗的气候和天气而已。所有的事情都要靠病人自己来完成。”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观点,也以此能激励我去做更多的探索。
就像艾瑞克森说的,“与一个人获得健康的途径相比,诊断就不是那么必要了。”
(阅读本下文时,摸摸你的左手背)
看了那么多案例,那么多故事,会发现艾瑞克森面对的来访者状况各式各样的都有。虽然每每会出一些脑洞大开的想法,而似乎都是在用一样的思路面对。
进一步,按照贝蒂的话就是,“他能完全接纳别人。他让你知道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这很好,你就是你,做你自己,但是如果你选择接受这种对自己状态的拓展,你的行为和思想就可以变得更加开阔。”,这样完全接纳后的结果会让“病人们知道父亲接受的是基本的做人的本质。”或者说“他的目的在于找到一种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内在的实用智慧。”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艾瑞克森很多是短期就有奇效的案例,这让很多人惊讶或者痴迷,同时也应该看到“本的狗”、“汤姆的后院”这种长程的陪伴。
因此能越来越强烈的感到治疗师真的是没啥了不起的,一切的疗愈都是来访者自己做到的。
如同特蕾莎修女说的,“各种各样的环境,不论带给人的是困惑和痛苦,还是恐怖暴力,不论是金融灾难,还是疾病肆虐,都是一种人生的礼物。”而我们要做的只是选择一个正确打开礼物的方式。
如果硬要说治疗师的能力的话,我想更应该是能够看到礼物,帮助来访者自己探索礼物的正向资源。
试想如果礼物没打开之前就已经被治疗师贴好了标签,或者已经被诅咒过了,那结果是什么没人知道,只是几乎不可能是来访者自己想要的。因为这应该是来访者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礼物。如果治疗师有能力看透这一切的话,那很好奇,看透的是什么?
也许只有当“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带给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所有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治疗师的帮助才有可能起效。
(阅读本下文时,摸摸你的左手背)
其实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看到不同角度对艾瑞克森的描述。不光是在治疗上,从儿子的眼中,从和儿孙辈的通信中,从1200英里独木舟日记中,从同事、朋友们怀念的文字里,我们渐渐的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艾瑞克森,会更生动,更接地气。
看到一个在理论和学术之外,脑瓜好使心肠也好的艾瑞克森。
其实他并没有神通,只是有些天赋的普通人。最大的天赋在于,他能启发我们许多被自己禁锢的思想。
比如是在教育子女上,我们看到的是艾瑞克森的精神而非理论。借用艾伦的话,“我爸爸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他希望我长大了成为什么样的人。”
或者艾瑞克森会对孙女说,“不要让你的事情被成年人窃听到。他们身上总是有些怪怪的想法:应该学些什么东西,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诸如此类。你要坚持自己的方式,你需要的就只是你继承的那些基因而已。”
或者艾瑞克森会对女儿说,“为什么不让她也体验受挫感呢?”“新的认识以及比较和判断会让她有新的行为。”
其实本着这种思想或者说价值观带入治疗,就会完全不一样。
就像艾伦说,“判断谁是大师谁是外行非常容易。”“病人对催眠师指示的方式稍有一点抗拒,催眠师就会立即调整,暂时后退一下,再进行尝试。不论催眠还是治疗,催眠的大师关注的是回馈,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概念,艾瑞克森的方式则是“推崇利用潜意识心理和它的自然能力来解决各种问题”。
或者就像对这个经典问题,“你认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他会回答,“我相信人身上的某些价值观念需要得到表达。”
进一步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我的父亲也不愿意给患者的病起名字。”因为一旦起名,前提假设就是他(她)病了。“父亲非常善于利用’盘子里现有的食物’”。
或者是关于精神疾病的问题,“不再把它看做一种存在状态,或是一种被宣判了精神无期徒刑的标签,开始将它看做动态的过程中的一种受困状态。”
借用那句俗语反过来说,当你满眼都是钉子的时候,你就只会拿起锤子。其实当且仅当治疗师把对面坐着的这位看成是病人的时候,TA才会有病。
如果说在治疗中他有种特殊的能力,那只是“能让病人主动去想他们该去做什么事,而且这些事情都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艾瑞克森身上学到,其实治疗师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的标志应该是他能够说:'我帮不到那个人。他(她)的情况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艾瑞克森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阿道司.赫胥黎 / Aldous Leonard Huxley
(阅读下文时,请不要摸手背)
当书看完以后,突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么多艾瑞克森的徒弟在写艾瑞克森的理论,都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却鲜有重复的案例,这是他们商量好的吗?
不过这篇《各种意识状态的本质和特征--一次深度催眠调查》是和《催眠天书1》里面一样的,只是这篇是原汁原味艾瑞克森的文字,那里更多的是班德勒的感想。
说到这篇论文,相当可惜的是赫胥黎那里的全文被火灾给烧光了,否则相信这将是在催眠界乃至心理学界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
尚且不论其中对于浅层、中度、深度催眠状态的探索,单看赫胥黎的状态,就可以作为很好的案例。如果碰到一个高智商的朋友说我是无法被催眠的,那就让他参照下赫胥黎,这个记忆力超凡的高智商天才的体验。也许赫胥黎那些奇妙的体验和他的高智商不无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
赫胥黎在催眠状态下的想象和创新,实在是让人赞叹。有时也真羡慕这种易感性的朋友,能够更多的享受催眠带来的奇妙体验。
当然还会有人为自己“无法被催眠”暗自骄傲,我只想对他们说,“祝你在你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开心!”
(阅读本下文时,摸摸你的左手背)
其实说了那么多,都是在反复强调一点,艾瑞克森并没有做许多干涉性的工作。
“艾瑞克森倾向于将人带入正确的方向,让他们自己去走以后的路。因为他知道,他的心理过程和内心动机从那时起就已经接管了后面的一切。”我更想补充的是,什么是正确的方向?答案一定不是在聪明的治疗师心里,而是在案主的心里。
特别是今天看到艾瑞克森的一种催眠止痛的思路,会非常像本体感觉疗法(Somatic Experience)的思路,进而引导自己体内的安多芬进行摆荡,就非常精彩。
通过这些案例,我会越来越体会到艾瑞克森风格的治疗师和传统学院派出来的治疗师的差异。我会更喜欢,“治疗师看病时不只看到了病患,而且看到了病人的优势。”
“如果你可以超越习惯的意识心理,搁置你的成见,那么老故事也可以有新的结局。”这是对于案主的启发,其实也同样适用于治疗师。
或者我们借用艾瑞克森的原话去总结他治疗的指导原则:
“1、不要局限于病人的病理学状况,指明并调动他的个人优势,帮助他突破自我局限。
2、想方设法为病人打开进入潜意识心理的管道,让病人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现实状况。可以运用故事、符号、神话,以及安排固定活动、仪式,甚至考验等各种手段。治疗师要能让人们用新的想法看待熟悉的事物。
3、为每个人设计独特的治疗体验,病人和治疗师都要完全参与到这种体验之中。不带感情、冷漠,不能移情的物体都无法对人的神经病症产生疗效。”
如果你能按照这个原则去做,你会很容易的体会到,“要让病人自己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部再综合,才能产生良好的疗效……将经验生活进行重新联想和重新组合,这种体验的过程就是一种治疗,而不是反应行为的体现,而且反应行为最多只能满足观察者的需求…...直到一段时间之后,治疗师才意识到他的一连串想法所开启的是:神经—心理—生理过程。”
也许这是我学习艾瑞克森取向的催眠治疗最大的收获,不光在治疗上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身上,“我不再一味专注于确定性的答案,而是享受着在潜意识中自由飞行的快乐。”
诚如里克·兰迪斯说的,“通过艾瑞克森,我交到三个朋友:困惑、怀疑、好奇。困惑,总是能够提醒我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资讯去理解我想理解的事情。怀疑,让我不满足于当前的答案。好奇,给了我积极的能量,让我通过困惑和怀疑去找到尚未了解的事物。”
(阅读本下文时,摸摸你的手背)
最后压轴的当然是吉利根,似乎他在技术层面的总结最为深刻,“艾瑞克森最伟大的技巧在于他能同时在两种’现实’中转换: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能够在两种世界的交叉点上运用自如的高超能力,而且这样做能使人获得更深刻的见解。”
更能从吉利根的言语中看出面对案主的核心治疗思路,“我们能够明白其实存在问题并不可怕,伤口恰是前往更深层意识的通道;症状和其他非理性表达可以看做个人自发治愈的各种尝试;生命中的挫折和挑战是人学习和治愈的良机。”
这就是一位脑瓜好使心肠也好的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财富。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运用或者传播。
也许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是在找寻这种自己想要的精神财富。借用亨利·朗费罗的话,“有的事情尝试过,有的事情做到了,然后他得到了一夜的安详”
“希望每个夜晚的安眠都是赢得的!”,当发现艾瑞克森以后。
2018-4-8
贝蒂·爱丽丝·艾瑞克森
Betty Alice Erickson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