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一个风险!
今天来复盘下美国资本市场70年代的好股票泡沫破裂情形。
当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结构发生了转变,政府支出下降的同时私人消费和投资开始快速回升。70年代陷入经济滞胀的美国最大的亮点就是消费,而与经济下滑对应的就是货币宽松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掀起一轮概念股炒作狂潮,股票名称中只要包含“电子”,“太空”等时髦词汇,即使公司的业务与此毫无关联,也会引起炒作狂潮,像极了A股2015年的互联网的泡沫,几年后,多数此类公司的股票都跌得几乎一文不值。
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专业人士立誓要回归“理性的投资原则”。于是概念股不时兴了,蓝筹股成为时尚。他们认为,蓝筹股绝不会像60年代最受青睐的投机性公司一样轰然倒台。
当时,这种优质增长股只有50只左右。它们的名字都耳熟能详——有IBM、施乐、雅芳、柯达、麦当劳、宝丽莱、迪士尼,等等,它们被统称为“漂亮50”(Nifty Fifty)。
这些股票都是“大盘股”,这意味着一家机构投资者可以重仓买入股票,同时又不会使股价产生大幅波动。再者,因为多数专业人士认识到即便选择恰当时机建仓并非不可能,但也很难做到。因此买入时的价格暂时过高,又有什么关系,因为赛道好啊?事实已证明这些股票都是成长股,现在支付的过高价格迟早会证明是合理的。
此外,这些股票好比祖传珍宝,永远不必卖掉,因而也被称为“一次性抉择股”。你只需做一次买入抉择,从此你的投资组合管理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另一方面,这些股票还使机构投资者感到舒适安逸。它们都是非常可敬的优质股。你的同事绝不可能质疑你投资了IBM,说你不够谨慎。
当然,如果IBM倒闭了,你肯定会血本无归,但这样赔了钱是不会被看做不慎重的(而投资于科技公司赔钱了,可要被视为有欠慎重)。就象赛狗在比赛中追赶机器兔一样,大型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基金都拼命地买入“漂亮50”一次性抉择成长股。
1970年代美国蓝筹股投机热潮中,“漂亮50”的估值高的达到90倍,平均市盈率达到50倍,对比目前的好股票,50倍已经算低估,100倍也见怪不怪,好赛道甚至给予150PE以上。
机构投资经理全然漠视了一个事实:任何规模可观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够的增长速度来支撑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这些经理的作为再次验证了一句格言:包装精美的愚蠢听起来可以像智慧。”
最终,美国的漂亮50崩盘,成为价值投资的噩梦。
在“漂亮50”名单中,最终平均跌幅50%,有的跌幅90%以上,截至目前6家公司已被收购,12家已摘牌退市(包含私有化),32家仍存在,只有少数成为伟大的企业,如百事可乐、麦当劳、强生、宝洁、迪士尼等。当然优质的股票长期来看还会不断的创出新高,但大大影响未来的潜在收益率。
世间万物、古来今往人性是永不变的,以前发生过的未来都会不断的重复下去。
20世纪初,美股互联网泡沫,估值100PE起跳,所有人只有一个想法,赶紧买入互联网公司股票,好踏上通往未来财富的这趟列车。两年后,大量个股跌去90%,大批量公司退市。
07年,蓝筹牛市,中石油、船舶、钢铁这类行业估值全部拉到50PE以上,眉飞色舞,茅台也从870元跌到320元。
15年互联网牛市,大批量互联网公司股价满天飞,券商喊出了互联网公司用市盈率定价没有意义,应该用是市梦率定价。蓝筹大白马在当时毫无市场,随便一个对投资什么都不懂的大妈进入股市,收益率都超过绝大多数长持的大师,买茅台这类股票的被称为“菜鸟”。
现有崇尚“好赛道”不看估值,只要股票好就能给天价估值。当然有着目前国际资金利率低的时代背景,估值也永远无法回到从前的低估阶段,但过于高价的去购入“好公司”真的能永远无限的疯涨不回调吗?
归根结底,每次大幅回调的基础是对于内在价值过高的定价,后续企业成长的速度没能跟上股价增长的速度就进行了塌方,千万不要养成高估为常态的思维惯性,因为情绪总会有轮回。
公众号所有内容都是免费分享给大家,不会开任何形式的付费阅读,请大家不要吝啬文末的“在看”和转发,多多分享让更多人关注学习,给予创作者更大的动力。
不想错过精彩文章的请务必把公众号设为“星标”,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文章内容,以后文章也可能会晚上发布,注意查看。
重要声明:
本公众号内容,所有分析与研究均为个人投资笔记记录,不作为任何操作依据;切勿先入为主,个股抄作业均有较大被腰斩、套牢的概率,仅供参考;
因运营需要,偶尔会发布一些广告,广告会以“特约发布”等词汇标注并且文章不会有原创声明,广告内容仅供参考,需读者仔细斟酌、三思而后行后下决定,本号主不承担任何担保责任;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盈亏需自负,请务必管好自己的钱袋子,本号不会主动与任何人交谈,不要给任何陌生人或平台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