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贤会:【坝河有桥通两岸】(散文)
坝河有桥通两岸
◎柯贤会
【作者简介】:柯贤会,男,陕西安康汉滨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史飞翔工作室签约作家、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 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有6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华侨报》、《华语作家》、《中国散文》、《散文在线》、《中国盐业》、《安康日报》等媒体,10余篇文章获奖,数篇文章入选《安康风情》、《安康盐业志》、《盐道故事》。曾获陕西省盐务局信息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盐业协会优秀通讯员、多次获安康盐业系统、汉滨区“优秀通讯员”称号。
坝河是一河美水,清新自然,纯美甘甜,坝河水是坝河人流淌的血液,母亲的乳汁,生命的源泉,坝河人一刻也离不开这河水。但是,坝河也是一道障碍,一道伤疤,它划破大地,阻隔两岸,不易逾越,成为积压在坝河人心头的一坨心病。坝河人世世代代做梦都在盼着有一座能够联通两岸的桥,因为桥是他们的腿,是他们的脚,有它才能移动和远行。
其实,坝河最早是有桥的,只不过是木桥,随季节变换。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枯水期坝河有两道木桥,一道在老供销社门前,一道在中学附近,用木板和棍棒搭建,人走在上面颤颤悠悠,提心吊胆,稍有不慎还会掉下木桥,落入水中,冰冷刺骨的河水顷刻浸湿棉裤棉袄,人就变成了可怜的落汤鸡。即使是这样简易的木桥也只是季节性的,每年霜降架通,春分撤走。涨水期坝河桥则变成一块竹筏,在浊浪翻滚的河里往返穿行,十多个人坐在一张筏子上,由两人撑着从河的上游一路惊心动魄的划过对面,充满冒险和“诗意”。
车子过河就更困难更有“看头”了,那时过坝河的大多是拖拉机,从乡政府下面一个叫柳树林的地方先停下来,司机穿上雨衣,加足油门冲刺过河,拖拉机上柴油机的飞轮打起好高的水幕,好似现在城市的喷泉,成为一道景观,如果运气好的一次就会冲过去,不顺利的则会成为“老牛卧乌滩”,司机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那时的坝河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过河难、难过河,从内心深处期盼着坝河能有一座常年四季都能通行的大桥。
没想到这样的大桥真的盼来了。那是1987年,当地政府在坝河老供销社对面修建了一座铁索桥,四根粗壮的铁索好像四条壮实的臂膀连接着两岸群众,铺设在桥面上的柏油木板铺平了波涛翻滚的河水,解决了人们的过河问题。当时群众从内心里高兴啊,他们纷纷前来感受这座坝河历史上第一道常年固定的大桥,在桥上来回走动,细细品味,观赏用红漆写成的“坝河铁索桥”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想着再也不受河水的折磨了,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生在好时代,幸福接着来。2002年,坝河第一座水泥大桥也修通了,联通了平利县、旬阳县和安康城区,解决了车子和更多人的过河难问题,坝河发展随之走上快车道,一河两岸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水泥路通村达户,街道硬化、路灯亮化、超市商场一家挨着一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况。
可是灾害总是那么无情,不请自来。2008年,安康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许多房屋被淹埋,人畜遇难,坝河铁索桥也未能幸免,被来势凶猛的洪水冲打的只剩下四根孤零零的铁索。村民的出行又遇到了困难,群众找当地政府找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寻求解决,有心急的甚至在网上发帖求助,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群众诉求,上级领导多次到坝河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终于在去年底拍板定案,准备在当年修建铁索桥的地方再建一座水泥桥,村民听到消息后,异常高兴,奔走相告,纷纷说:“还是政府好!”。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坝河桥它不仅是一座普通的交通桥,也是一座发展经济的致富桥,更是一座联系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连接两岸,联通人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
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守望
编 辑:马兰兰 康开瑜 杨春玲
签约作家:程双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