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重境界: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就是人生读书的三重境界: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而且,这也是不断升华与提升的过程。
这段关于读书经典语录,出自于清人张潮小品文《幽梦影》,真是让人心悦诚服,叹为观止。
他把读书与人一生少年、中年与老年这三个阶段进行了区隔,尤其是把读书比喻成观月的各种形态,生动、形象、到位。
其实,这不仅说的是年龄变化,更是人生读书境界的提升。那么,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我们年少时读书,就像是缝隙中偷偷看月亮,犹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到了中年时读书,就像是庭院中赏月,犹如太公独坐钓鱼台,气定神闲,怡然自得;
而到了老年时读书,就像是戏台上玩月,犹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把玩自如。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这是因为我们以人生阅历深浅去读书,最后收获读书的深浅。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好像玄之又玄,下面我以《红楼梦》为例,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给大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对于四大名著的了解开始还是来自于电视剧,记得小时候,每年寒暑假除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电视剧反复热播。
电视剧《红楼梦》,我们虽然也看但并不多,而且那时也是跟着母亲去追剧:没想到黛玉如此凄美,宝玉如此深情,宝钗如此圆滑,凤姐如此厉害,卜世仁真是不是人,刘姥姥就像是个小丑……
对于整个《红楼梦》如“隙中窥月”,只是粗线条,而且上高中时我还读过《红楼梦》,但望而却步,并没有读完,一看到书中那些古诗词就头大,止步于“宝玉初试云雨情”。
真正开始读《红楼梦》,还是在我军校毕业当干部经历了一些人与事后,我对此书中的人情世故会才有了不同的认知与感悟,这也正如“庭中望月”。
甚至对书中人物看得也更加深透彻:年少时喜欢才情并茂、心直口快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年少只要青春不谈烟火;
中年时喜欢圆润通达、体态丰盈的薛宝钗,那是要爱情更要面包;
而老了则喜欢难得糊涂、体格强健的刘姥姥,那是因为健康是1其他都是0。
我想,到了老了后,我再读《红楼梦》,就会像是把玩玉器一样,虽然珍爱,但太过熟悉。
因为人生经历过太多,深知其中味,都是辛酸泪。看到书中人物的命运与人情世故,就像是放电影,读的是书看起来却像是自己的过往:有时会感叹不已,有时会掩卷深思,有时会一笑了之。
最终才明白:人生如梦亦如幻,缘生缘灭还自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正是因为每个读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阅历来解读同一本书。
不仅如此,即使同样的一个人,看同样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前后看法可能迥异,就会出现读书三境界:如隙中窥月、如庭中望月、如台上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