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不生小孩的作家们说了些什么
夏天,窗子都打开了。邻里生活离得格外近。
听得到相邻几座楼的声音。对面有孩子练习钢琴。有点模样的曲子。轻快得像夏日清晨。看来学习已有时日。琴声时有时无,并不是规律的练习。哦,谁家这么早就开始做饭?锅铲翻动,饭香四溢。
不缺少小孩的哭闹喊叫。炎热时节,大人小孩的脾气都有点差。大人没好气。像发泄情绪,而非教导功课。不在身边,也能感受到紧张。
这些声音让我疲惫。但诚实地说,身在他人的位置,我可能处理应对得一样糟糕,甚至更不妥当。
——哦,孩子,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小东西。
《最好的决定》中一篇题为《最难的艺术》的文章里,作家罗斯玛丽·马奥尼写到:
《最好的决定》是一本合集,收录了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各不相同。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
生育本能太强大了,以至于不生育者在东西方被视为异类这一点上没有文化隔阂。“为什么不生小孩”不被当作个人选择和隐私问题,而似乎是当事者应当给予大众合理回答的自私决定。
生养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今的社会环境对孩子友善吗?不生育的人可能比生育的人思考更多。
地球人口过剩。不稳定的收入负担普通生活还可以,但无法给孩子提供私立学校的支出。再者,能够给出很多很多爱吗?“毕竟为人母需要极度的自我牺牲,是仅次于当修女的事业。”
“我越想越能断定:当好父母是世上最艰难的事。似乎要大量储备耐心、智慧、慈爱这类素质,实在有点吓人;我不太确定自己拥有这些,哪怕是可以预防灾难发生的最低储备量。……堪称理想父母的人数少到惊人——尤其要考虑到:选择生孩子的人远远多于不想生孩子的人。”
他们思考很多,无法完全信任自己。
“在紧闭的家门背后,各种尊重都消失无踪,不满、愤怒和其他情绪肆意妄为,家庭内部的战争暴虐盛行,战后余波在公开的暴力、紧张的安静中间来回震荡。即便我知道不是所有家庭都是这样的,我也还是无法信任自己,无法肯定自己绝对不会把我熟悉的那种家庭复制一遍。”
在一定年龄生育下一代,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设定。也不得不说,孩子的到来填满了家庭生活,决定了人生许多年的主题:买哪里的学区房,每天有怎样的时间安排,如何规划各项支出……总之,孩子成为家庭中心。
书中的女作家有的经历过怀孕。有的堕胎,有的自然流产——身体似乎了解当事人经受的兴奋、犹疑两极情绪,孩子没有再长大就失去了。
母亲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读着书中的几篇,有时能感受到在放弃了生育这个选择时作者隐隐的哀伤。说完全不遗憾并不真实。
然而鱼与熊掌兼得并不是人生真相。就像在其他事情上的取舍一样,只能二者择其一。
对面楼上的妈妈又在呼唤孩子了。一声再一声。有时十遍上下才听到孩子回应。这几乎是每天重复的情节。
她是耐心的妈妈。呼唤是关切,等待,没有丝毫不耐烦。那些不呼唤的日子里,她和孩子一起待在游乐区。孩子不离眼目所及。
今天依然是耐心温柔的声音。一遍再一遍。我忽然感到了她的不安和焦急。有点难过。——但这是我不想去承受的一种害怕。
图片©Berta Pfirsich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