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几本小说,两本合集

8月的最后一天,把前段时间读的书简单总结。

还是要感叹,夏天真是适合读小说啊

22.小说《独居的一年》(美国)

厚厚的一本,跨越三十几年的故事。作者从三十几年里选取了三个关键节点的年份记录。

四岁时,母亲离开。四十几岁时,已成老妇的母亲回来。

别哭啦,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母亲重复了当年讲的话,旁人看到也会泪水涟涟。

三十几年,经过了多少曲折蜿蜒,母亲回来的这一刻,犹如回到原点。

还记得读这本书时每天汗涔涔的夏日,还有想快点读、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的急切,以及担心故事很快读完的矛盾心情。

23.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瑞典)

这本书在kindle上放了很久。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看过了同名电影,抱着“看看原著是怎样的故事”的想法。开始读之后,发现不怎么有吸引力。

可能是因为语言吧,在一些地方故作戏谑。加之是翻译版本,译过来有点别扭。

就这样疙疙瘩瘩地读了大概三分之一。

故事是温情的,而且电影对原著改动不大

欧维,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伤痛、缺憾。

他外表刻板冷漠,实际内心深处柔软,做事有原则、有责任感,无比忠诚——尤其表现在他对一个牌子的汽车几十年不变的爱,他只买这个牌子的汽车。

邻居们在交往中逐渐与欧维熟识,欧维想要冰封的心开始变化。

读至结束,十分感动。

24.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英国)

这是久仰的一本书。关于它,有一句著名的“宣传语”: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小说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个原本在英国证券行业有高薪工作的四十几岁的男人,抛家舍业、义无反顾地追求绘画梦想的故事。

主人公对梦想的追求到极致地步,生活贫苦、朝不保夕,他完全不以为意。对名利,他没什么追求,只是想画画。他几乎从不卖画,因此画作留下极少。直到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画作的价值。

这是读的毛姆写的第二本小说,开始领会到一些他的幽默和讽刺,不动声色的,一针见血的,毫不留情。

小说最后,主人公的孩子已经长大,他过上了父亲曾经过的优裕生活,对父亲醉心绘画、娶妻生子、丧生海岛的经历他感到难堪。他书写的传记中父亲是“体贴的丈夫、慈祥的父亲,是性格善良、作风勤奋、品行端正的君子”,他想“为父亲遮羞”。

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个难题。有一点应该坚持:真实的好过假冒的

故事中有个悬而未决的谜。主人公最后生活的那间房子,作者描述说那是令人震惊的画作,可惜在主人公死后,妻子将它焚毁了。我一直好奇,那究竟是怎样的呢……

25.小说《水仙已乘鲤鱼去》(中国)

这是悦然22岁时的作品。洋洋洒洒二十几万字,讲一个女孩的成长和蜕变。那时,悦然的文笔已趋成熟,书写上还带着80后二十岁时特有的蜜糖色彩和味道——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二十岁是不一样的看见吧。

二十岁时,坚信友情的无敌。

小说里,优弥是我特别喜欢的人物。她是璟学生时代的精灵,是对璟忠诚的天使,给了璟特别多鼓励,替璟分担了一部分生活苦楚。

精灵是易逝的,优弥头上闪着的光环在她投入寻常生活后消失了。

分别要有仪式感,要决绝的、仿似无情地当面提出来——这是少年才会有的天真呀。三十多岁时会发现,失去联系都是自自然然的不相往来。

如今读到优弥那一段,我仍然非常非常感动。想念那些生命中曾有过的精灵。

这本小说也有明显的被年龄所限带来的书写不足,如家庭变故、人世变迁等部分,过于戏剧性。

优势和不足,都是二十多岁所独有的。

26.合集《像自由一样美丽》

这是一本二战时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诗作和画作合集。

前半部分作者介绍了当时纳粹和位于捷克特来津的犹太集中营背景。

后半部分是遗存的儿童诗作和画作。

当时,集中营中有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关心儿童,为集中营儿童争取各项权利,并全力保护和教育他们。孩子的诗作、画作中能看到集中营阴郁生活给他们的伤害,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美好的憧憬和对过往家庭温馨时光的回忆。大批的犹太人被杀害,“可是,特来津犹太人在默默坚守的他们民族的文化,在坚守的一种精神,纳粹却没有力量扼杀。”

27.合集《记一忘三二》

好久没读李娟的书了。这本《记一忘三二》是在喜马拉雅下了有声书。听过很喜欢。又欢乐又感动。

上次读李娟,她还在阿勒泰生活,书里是她和妈妈、外婆自由自在、蓝天白云的日子。

这本合集,包含不同时期李娟的记录,外婆去世了,妈妈和叔叔结婚,她搬到红墩乡,后来又到乌鲁木齐。李娟坦诚又真挚,还不乏幽默,应该是个好的聊天对象吧。

最喜欢《风华记》一篇。讲李娟和回族姑娘风华的友情。十分感动。

印象最深的是《挨打记》。听完心里很难过。

P.S.  积攒了好长时间的,索性一笔记完吧。

画一条线,今日是今日,明天是新一天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