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平和深山里的“泉州厝”
平和深山里的“泉州厝”
黄 武 疆
此文写于10年前,曾在5年前《平和乡情》公众号发过,应广大读者要求再发一次。
2011年1月19日下午,笔者前往平和县文峰镇宝桥“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参观时,看到不远处的山脚下有座很特别的红砖老厝建筑,明显带有“泉派”风格。于是,在回来路上特意停车走进这座老厝。走到大门前,看到七十岁左右的老大伯、老大婶正泡茶闲聊,他们招呼进来喝茶,开口即是地道的“泉腔”闽南语,果然为笔者所预料,这里是泉州南安人的移民聚落。这位卢姓大伯说,他们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南安山美水库建设需要迁下来的,当时带有政策性移民。这座大厝是1972年建造的,仿造家乡南安的建筑风格。笔者问他们二代、三代是否都讲南安话,他说儿孙们已经完全融入平和了,讲的平和口音的闽南语。在交谈中可以感觉他们很满意这里的环境,毕竟离他们的故乡才两百公里路程,况且平和比南安更南方,气候也比南安暖和多了。
这时候,走进来一位中年男子,他一开口讲话既不像南安口音,也不是平和腔,细问原是广东客家人,笔者与他说了几句客家话,知道他来自大埔县百候镇,姓刘,因娶平和女子定居此地,学了平和闽南语(学得不太像,反而像诏安、潮州一带口音),他已融入平和的生活环境了。
两座新居之间的大厝
内院结构(二)
不同族群融合的和谐家园
近年来,笔者调研平和族群的构成,大概统计如下:河洛人(讲河洛话,即闽南话)70%、半山客(讲河洛、客家双语)15%、客家人(讲客家话)8%、潮州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潮汕沦陷”的广东难民)6.3%、外省人(南下干部、因工作需要定居的外省人)0.6%,还有数量很少的福州人0.05%、泉州人0.05%,他们在平和这块神奇的宝地共建“和谐家园”!
題 記
庫區移民南下
平和已成新家
建造泉派大厝
深山若現紅霞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長按此二維碼,闗注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