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读易经——用九用六
天数1、3、5相加等于九,故乾用九,所以其策为九。四九三十六者,揲四以象四时(四季),每季90日,四时共360日。阳主进,故九进为90,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地数2、4相加等于六,故坤用六,故其策也为六。四六二十四者,亦应二十四节气,阴主退,24退其半为12,以应一年十二月之数。乾用九坤用六,合天道自然之妙。
大衍之数50,只用七七四十九,为什么呢?存一为本的原理;八八六十四卦,只用六十卦,为何?蓍数为天数,卦数为地数,天变而地效之,所以,蓍去一而卦去四。天下万事万物,其根本不能丧失,根本不保,其它则无从谈起了。50为蓍之全,64为卦之全,49为蓍之用,60为卦之用。蓍去一,卦去四,皆天下至理,用必存本之义。
历法有两种,以地球绕太阳一周365日为一年者,称为阳历;
以太阳和月亮相会12次为一年者,称为阴历。
我国古代用阴历,阴历大月30日,小月29日,以年365日计算,就产生了岁差,把每年的岁差积累起来,叫做“置闰”,因为有了“置闰”才能和阳历之年吻合。因此,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便有7闰,这就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和计算方法。怎样才可以把“岁差”在蓍数和卦数中体现呢?
邵雍解释说:“蓍(shi)数不以六而以七,何也?并其余分也。卦直去四者,何也?天变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则卦去四也。”这里所说的“余分”指的就是岁差。天数50去一,用七七者,七为六的余分,七去一为六(六加一等于七),蓍数不以六而用七,是因为七为六的余分。换句话说,七去其余分则为六,六六三十六,所以策数36,三十六为乾之用数。五十以一为本,四十九为用,去一以之所以存其本;蓍圆象天,卦方象地,地法天也,六十四卦以四为本,去四,故六十为用。
《系传》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即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数:乾之一爻36策数,乾共6爻,36X6=216策;坤之一爻24策,坤共6爻,24X6=144策,乾坤两卦之策数相加等于216 144=360,正好是一年360日之数。可见,四九三十六和乾数有关,四六二十四和坤数有关,而四与揲四以象四时有关。
《系传》接着说:“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这里的二篇之策,指的是乾坤二篇,先天图左边称为阳策,右边称为阴策,各有三十二卦,其中阳卦(乾策)216X32=6912,其中阴策144X32=4608,二策合计11520,当万物之数。所以说,揲蓍经过分二以象阴阳、挂一以象三才、揲四以象四时、归奇合扐以分阴阳老少,十有八变而成一卦,一卦八变而小成(先天三爻八卦),八八六十四变而大成。天地万物,形成大千世界,天下之事皆在其中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