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门篇17之易传的形成和作者
周易入门篇17
国学曲径通幽处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由于易传是解释易经的文字,所以想要全面学习周易,就先要对易传有个整体的了解。
易传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易传是指所有解释、作传疏通《易经》的著作,如王弼的《周易注》、程颐《伊川易传》等;狭义的易传则专指《周易》附录的十篇文字,分别为《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以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计十篇,自汉代起,人们把这十篇称之为十翼。
01
易传的形成和作者
关于《易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
孔子说
孔子撰写了易传(十翼)。从《论语》《庄子》《史记》等典籍记载,可进行推断: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自己如果能在五十岁学习《周易》,就可以避免很多过失。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庄子·天运》
最晚从庄子时代起,人们便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学习《周易》,作《彖》《系》《象》《说卦》和《文言》,读《周易》读到韦编三绝。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
孔子作《彖》《象》《系辞》《文言》《序卦》等十篇文字。
《汉书·艺文志》认为,人更三圣,是指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形成了周易系统;世历三古,是指远古伏羲,上古文王,近古孔子,前赴后继,对周易千锤百炼,最终使周易成为经典的本子。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曾教授学生《周易》: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来自《恒》卦:“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孔子认为,君子读周易不是用来占卜,而是要学习其中蕴含的德义思想。由此,《周易》便脱离了原先的巫术和占卜,成为一套讲述义理的学问。后人称之为孔门易。
孔门易
《易传》中引用了一些孔子的话,实际上并不一定就是孔子所说。后世学者往往托前代圣贤之名著书立论,不是有意作伪,而是出于代圣人立言的传统。引用孔子的言论,可能是后世追溯孔子的话,也可能是孔子曾说过的话,经过历代的演化与增加,最后被归纳成为孔子的学说。
从文本来看,易传的内容非常博杂,风格各异,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可以认为,《易传》十篇文章不是一人所写,也不是一时所著,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即战国儒生们不断地累加而形成的。
之所以这样认为,在于战国时的很多典籍都开始引用《易传》的内容。例如作于战国晚期的《荀子》在《大略》篇中便引用了《彖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