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越发没存在感,冷静才是要务
曾有位同事,在单位很是风光了一阵。
风光,是因为他的确很聪明,也的确很勤奋。
他长期保持“6+10”模式(每周工作6天,每天10小时),勤奋异常,业绩斐然。
对这样的好小伙儿,领导不可能不喜欢,不可能不捧着,不可能不爱护。
.
有风光,就必定有嫉妒者、仇恨者,必定有人想看他跌倒在地、摔得鼻青脸肿的样子。
职场的手段总是多样且卓有成效,尤其对一个“只懂得工作”的人,更是轻松无比。
很快,他就在有心人的引导、构陷下,成了单位“不应该存在的人”。
既然“不应该存在”,那存在不合理。围绕“不让他存在”,发生了许多抬不上桌面的奇葩事。
很快,哥们成了“窗边”一族,工作被收走,无视是日常......
.
面对这些,哥们刚开始是悲伤的、愤怒的。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但辞职暂时不可能。哥们不想如丧家犬一般,被人搞到夹着尾巴灰溜溜滚蛋。
哥们希望能搞清自己迅速“由人、变鬼”的原理,好活明白一些,好在今后不跌同样的坑。
.
哥们忍下痛苦、愤怒,放下工作之心,把主要精力、时间,基本都用在“观察周围人、分析周围人”这项事业上。
同时,不断向富有智慧的人请教。
.
力气用在哪里,哪里就出成果。
没过多久,哥们就豁然开朗,搞清了“边缘”背后的原理。
痛苦更多来自不理解。现在理解了,那痛苦立刻消失。
接下来,哥们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工作,如勾连更有效的人脉关系,如想办法让自己“有能,有势”。
再后来,哥们还是那个哥们,但在单位,却是他人轻易不敢边缘的存在。
.
.
所以,存在感越来越低时,怎么办?
首先,冷静下来。
若被危机感、迷惑感烧得难受无比,那视野立刻受限,判断必定出错。
不等别人来收拾,自己先收拾了自己。
.
冷静下来。
出去走走,发散心情;
针对问题更多思考积极面(即使是“被边缘”),思考“如何解决”,而非悲叹“我又败了!”
肯定自己,寻找自身优点,回顾过往的成功经验;
......
总之,先让头脑冷却下来,先客观看待自己、看待问题。而非任由焦虑烧灼内心、烧毁理智。
待彻底冷静,再作下一步动作。
.
.
其次,寻找根源。
若不加分析,首先认定“是我不行,所以被边缘”,那日子立刻没法过。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没法过。必定要在无尽的自我质问中,白白耗费人生。
.
真正明白原理,才有客观的头脑、清醒的认知,以及奋起的力气。
不如先把焦虑、强迫的努力放过一边,把主要的心思,用在分析“边缘”上。
如:
为何边缘的是我?
是什么人,在“边缘活动”中受益?
领导的、边缘行动者的性格特质、利益诉求?
......
总之,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搜集材料、收集信息,分析周围人的利益诉求、性格特质......
若信息足够全面、脑袋足够清醒(客观),正确答案会很快出现。
.
.
最后,再出发。
掌握了“边缘”的正确答案,愤怒、悲伤立刻随风消逝。
接下来,就是抓紧时间活得更好、更有质量了。
比如:
翻身。针对“边缘”,筹策、谋动,发起反击等行动;
努力。弥补之前为寻找答案而损失掉的时间;
自我保护。对现实保持必要警惕,迎接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练就“最起码能自保”的能力;
......
总之,若头脑清醒、悲伤不再,那力量会重回身体。
接下来,就是研究《如何过得更好》这门课程了。
.
.
边缘化没关系,重点在如何看待它。
在集体中被边缘,成为“被排斥的存在”,当然很难受、很不是滋味,甚至是很羞耻。
但不必把“被边缘”视作失败的表现,视作“我不行”的又一证明。
那不科学。
.
集体世界,黑白、对错自有“适应当前文化”的解释体系,而非跟从社会的普遍标准。
如“边缘”这种事,更多于由“权、力”及其周边决定——而非能力、贡献,或“他不是个好人”。
理解这一点,就不会在“边缘之套”中自我捆绑,陷入其中不得解脱。
.
.
总之,在单位被边缘很常见,也很正常。
社交场所,讲究“气场”,更讲究运气——若“双场”不合,那边缘才是正常。
当然,也有自身谋略的问题。但谋略同样是门技术,需要长期的磨练。有时,“边缘”,正是掌握谋略的前奏。
.
但不必因此而痛苦,那没有价值。这不完全是自己的问题,这只是职场斗争的常见现象。
不如把痛苦、不解暂且放过一边,不必勉强自己非要“在痛苦中努力”。
专注于寻找答案,围绕答案搜集信息、不断提升思考能力。待答案出现,那不再有什么能打败你。
.
正确看待“边缘”,其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