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怎么变成河南的?| 豫记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展示自己见过的广东最大蟑螂——“白云机场”。#广东最大的蟑螂是白云机场#的话题也冲上热搜。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很多建筑和地区从高空看起来总是令人大开脑洞。当然,作为中部大省河南,有很多人觉得河南像一把手枪,也有人觉得像个燕子,当然,还有人觉得神似赛尔号。
那么,“河南”二字最早什么时候出现,河南省的简称为何是“豫”,省份区划的背后又有哪些考虑,河南是怎么变成河南的呢?
韩青| © 撰文
西瓜| © 版式
◉如果把“河南”看成一个人
盯着如今的河南省地图看上几分钟,你会发现她就像一个面向东南,正在奔跑的姑娘。
头部是黄河以北的安阳、濮阳、鹤壁、新乡四市,商丘和三门峡就像她张开的双臂。
信阳、南阳是她的左右腿,其中,左腿信阳已经落地,右腿南阳正在抬起。相应地右肩微耸,那里是焦作和济源。开封、洛阳在她的胸部位置,就像河南的心肺。
黄河是她的项链,郑州,则是项链上的钻石。
如今的河南已经发育成熟,身形曼妙,矫健有力,但没有哪个姑娘,可以一天长成,从秦代出现“河南县”算起,“河南”的成型,就用了两千多年。
◉混沌初开:“河南”孕育了八千年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口稀少得跟大熊猫似的,大家各自安好,偶尔通通婚、走走亲什么的,部落之间更不用划分什么领地。
他们逐水草而居,渐渐发现了一些风水宝地,这就是黄河支流两岸的台地,可以种植谷物。他们夏播秋收,于是就有了农业革命,进而出现了“华夏文明”。
这些风水宝地,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点连成线,会发现这和陇海线、京广线高度重合。这倒不是他们多有先见之明,而是我们今天的这些城市,正是在先人文明的基础上建成的。
原始社会早期遗址图(旧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新石器时代)
随着夏的建立、商的迁都、周的分封,华夏文明渐渐散播出去,“中国”的地盘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密集,疆域和区划的概念才慢慢开始体现。
夏朝一般认为是由部落、部落联盟和方国组合而成的国家,其核心区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西入陕西,南至湖北,北过黄河,并沿着淮河支流向东南方向发展。
从二里头时代出土的陶礼器遗址分布看,这些地方构成了日后河南的“雏形”。
夏时期全图
商代势力进一步扩大,其疆土分为王畿、四土,王畿属于内服,由商王直接派人管理,其范围东至濮阳,东南到商丘、杞县,南到禹州,西北到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四土则是外服,委托分封的诸侯、方国管理。再往外是四至,政治上不受控制,文化上受商影响。
商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将关中、洛邑联为一体,是为王畿,由周天子直接支配。王畿之外,则是封国。西周分封了上百诸侯国,疆域北至辽东,西抵甘肃,东至于海,南过长江。
这在势力范围上是一次飞跃,其中的要塞咽喉之处,多是姬姓诸侯国的封地。不过,各国仍是城邦国家,星罗棋布,彼此之间仍有大量白地,属于原生态区。
西周时期全图
春秋战国年间,诸侯兼并加剧,从数百国锐减到二十余国,再到七国。
春秋时期全图
战国地图
看到周天子日渐没落,这些霸王不想重蹈覆辙,不敢再给卿大夫分家,便在新占领土上设置郡县,由国君直接派人管理,有时还陈兵边境,修筑长城,疆域区划开始明晰。
◉河南萌芽,双雄共起,中州豫州并立八百年(公元前221—公元581)
秦灭六国,全面实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河南之地有叁川郡(洛阳、三门峡、郑州)、河内郡(济源、焦作、安阳西、新乡西)、南阳郡(南阳、湖北老河口)、颍川郡(许昌、平顶山、周口、驻马店)、东郡(当时黄河以东,新乡东、濮阳、山东菏泽、山东聊城)、砀郡(开封、商丘、安徽亳州等)。
各郡互不隶属,当时“河南”第一次出现,只是作为叁川郡下的一个县。
到秦始皇三十三年,攻取岭南、征取东越之后,又分天下为四十八郡,颍川郡下分出了淮阳郡(周口、驻马店)。
从三十六到四十八,秦对十二很看好,因为三为圆周率,地为四方,十二被视为“天之大数”,象征“天圆地方”。
到了汉代,加上分封,郡国数量达到一百多个。这就像一个大班级一样,皇帝管理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又参照《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作为监察区域。其中,豫州刺史部之下有颍川郡、汝南郡、梁国(商丘)、沛郡。
这是“豫州”第一次出现,虽然各州初期只是监察区,但后来权力渐增,俸禄渐增,成为最高行政区域,刺史变为州牧,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末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
兖州刺史部下有东郡、陈留郡(开封)、淮阳国、定陶国等地,山东、河南勾肩搭背。
如今人口数量位于河南第一的南阳,当时一直属于荆州,甚至包括了平顶山的鲁山、叶县和驻马店的泌阳,河南、湖北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汉末司隶部
洛阳、郑州、三门峡、焦作等地属于中州的河南郡、弘农郡和河内郡,由司隶校尉部直接管辖,将长安、洛阳和晋南连成一片,可见,当时河南和陕西、山西也未分家。
设置“中州”,是出于汉武帝刘彻的小心思。一方面是争夺“中国”的话语权,因为《禹贡》中的九州以冀州为天下之中,而长安地处一隅,把洛阳并入可以名正言顺地自称“天下之中”,另一方面出于军事考虑,可以强化关内,控制关东,包括函谷关东移、将太行山以东的地盘纳入直辖,都是为了能让王室高枕无忧。
在这个过程中,河南由县变郡,特指洛阳一带,与河东、河内对应。豫州在其东南,二者的行政关系,就像如今的济南和河南这样。
东汉司隶校尉部
东汉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大致类似,但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混乱得一塌糊涂。中州因为由司隶校尉部直辖,慢慢变成了“司州”,但“河南”仍然坚强地存在;豫州因为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地盘经常易主,出现了“东豫州”、“北豫州”之称。
三国年间因为均自视正统,有统一天下之意,出现了“遥领”、“虚封”,加上两晋战乱年间往南方移民,出现了成建制搬迁、有民无土的侨州郡县,所以南北朝同有荆州、豫州之称,豫州的地盘也跟着往南到了安徽、湖北一带,跨过了长江。
三国司州
南朝齐 扬州 南徐州 豫州 南豫州 南兖州 北兖州 北徐州 青州 冀州
北朝魏 司、豫、荆、洛等州
不过,入乡随俗,南迁的民众渐渐在当地扎根,成为今日南方人的主体。
◉河南为豫,水乳交融四百年(581—960)
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自此,中国多数时间保持统一局面。
隋文帝杨坚有感于“人少官多,十羊九牧”,决定去掉郡一级编制,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改州为郡,又恢复到秦时旧制。
但问题是,当时郡已上百,皇帝还是管不过来。虽说是两级制,还要参照汉制派出刺史,豫州刺史监察区域包括了十六郡五十七县,覆盖了如今的河南、安徽北部和陕西南部,其中有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谯郡、济阴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上洛郡、弘农郡、浙阳郡、南阳郡、淯阳郡、淮安郡。
隋河南诸郡
之所以要详细列出,是因为这是豫州第一次作为囊括河南大部的整体开始出现,包括了洛阳一带的河南郡、弘农郡、荥阳郡,也包括了南阳。这是豫大于河南的时候。
至于黄河以北的魏郡(安阳)、汲郡(新乡)、河内郡(焦作),当时还属冀州刺史的监察范围。河南发展到黄河以北,还要再等上几百年。
唐代疆域进一步扩大,全国拥有三百多个州,比西汉全盛时期还大。唐初虽承隋制,设立州县两级行政区,但因州数众多,监察就显得很有必要。太宗将天下分为十道,置巡查使,玄宗分天下为十五道,置采访使。其中有都畿道、河南道。
唐河北道南部
唐都畿道 河南道
都畿道含河南府(洛阳)、陕州(三门峡)、怀州(焦作)、郑州、汝州(平顶山)。河南道的区域位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含豫州(驻马店)、陈州(周口)、许州(许昌)、汴州(开封)、滑州(滑县、延津)、濮州(濮阳)、宋州(商丘),还有江苏、安徽的北部,山东的大部。这是河南大于豫的时候。但不包括南阳、信阳。
到了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军政合为一体,包揽地方大权,虽然有的沿用“道”名,但和以往的监察之意已经不同,又变成了方镇—州—县的三级制。
梁 晋 岐 卢龙等镇
◉河南成型,抬头踢腿,吐气扬眉(960—1952)
唐代毁于藩镇,宋代在行政区划上费尽了心思。
一是兵权归上,以文制武,“杯酒释兵权”之后,军事实权牢牢掌握在文官手中,武将拥兵自重再无可能。
二是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北宋末年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各路官员由中央指派,转运司负责财政,提刑司负责司法,此外还有提举司、安抚使司,虽有分管事权,但均有监察官吏之职。各监司驻地不同,分管的路也可能不同,联合叛乱几率很小。
地方官员,知州之外,还有通判,可起到监督、掣肘的作用。
这样的好处是内乱可控,坏处是效率低下,军力孱弱,北宋最终为金所灭。
北宋时河南各地分属京畿路、京西北路、京西南路、河北西路、京东西路。
京畿路只有一个开封府,但地盘相当大,还包括了今许昌、新乡、周口的一部分。
北宋京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
京西北路有河南府、孟州、郑州、汝州、颍昌府、蔡州、陈州、滑州、颍州、信阳郡等地,从西北东南连成一线。信阳市周边自此开始和河南绑在一起。
南阳的邓州、唐州当时属于京西南路,南京应天府(商丘)属于京东西路,卫州(新乡)、相州(安阳)属于河北西路……
金灭北宋后,参照宋制,置南京路。这是隋之后,河南又一次融为一体。包括了三门峡的陕州,南阳的邓州、唐州。南阳,从此和湖北切断了血缘,成为河南的“右腿”。
金中都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大名府路
金南京路
金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元代成立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打破了以往南北双方以淮河分界的历史,形成犬牙交错的格局。今信阳市的东半部分归汝宁府管辖,河南的“左腿”也渐渐成型。
“省”,也从中枢机构的名称,变为派出机构名称,再变成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
元代河南江北行省
明初朱元璋效仿宋代,将行省职权分割,形成三司分立之势。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司为一省最高司法机构,都指挥司负责军事。
到了明中后期,因需协调地方事务,开始往各地派驻巡抚、总督,位阶在三司之上,事实上还是形成了省、府(州)、县(州)三级制。
这时的河南,有了左右腿之后,开始“耸肩抬头”,地盘扩展到黄河以北,拥有了怀庆府(焦作)、卫辉府(新乡)和彰德府(安阳)。
明代河南
河南之为河南,也在明代正式成型。不过,那时滑县还属于京师之地,豫记总编辑杨桐如果早出生几百年的话,就称不上河南人了,道口烧鸡也将是“河北特产”。
到了清代,河南省的头部渐渐增大,将滑县、浚县充实进来。不过,直到清末,今新乡长垣、濮阳等地都属于直隶等地,民国时期又归河北,直到平原省建省、撤销,考虑到治黄、治漳之便,才将濮阳、长垣等地划归河南,武安、涉县、临漳划归河北。
清代河南
河南多了厨师之乡、中原油田,河北则多了个矿产基地、邺城遗址。
◉作为河南人,我们要感谢这张座椅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的区划变迁,也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说起河南省、河南人,如今经常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管从文化上还是区域上,但其实,直到明代,汉地各省的边界才大体稳定下来,“河南省”也在那时开始成型。
行政区划有两个原则,一是“依山川形便”,这是自然障碍,作为边界有明显和相对稳定的特点,所谓“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如今的河南省,北部依太行山、王屋山、黄河界分山西,南部以桐柏山、大别山界分湖北,东以黄河、黄河故道和山东划界,西以秦岭和陕西区分。
河南地形图
民国河南
二是“犬牙交错”,这是人为因素。因为如果完全“依山川形便”,那一些地方就会变成“形胜之区,四塞之国”,易守难攻,容易割据一方。典型的是四川、山西。
从中央角度来说,当然要尽量防止这一状况,就要想办法锲入一个钉子,形成“犬牙交错”之势。
典型案例如西汉以桂阳县深入岭南,为日后收复南越国打下基础。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昭义节度使辖区下的泽、潞、邢、洺、磁五州便横跨太行山,让割据山西成为泡影。元代设置的陕西省,将汉中盆地、关中平原、陕北高原组合在一起,也是犬牙交错的典型,除了军事上的作用,还有经济互补之效,类似的还有横跨太行的中书省,跨淮河的河南江北行省,跨南岭的江西、湖广两省等。
就河南来说,金、元时期,中央在北,河南有了信阳、南阳,沿河而下,可直取长江中下游,到了明代,都城初定南京,所以河南就跨过了黄河,有了河北三府。
不过时到如今,行政区划重在经济和人文考量,建国之后考虑到治河之便,黄河以南黄患频繁,平原省大部分又划归了河南,这也是河南境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平原省
和整个中国的地势一样,河南省境内西高东低,位于第二阶梯(棕黄)向第三阶梯(青绿)的过渡处,仔细看上去,就像一个座椅,背靠山脉,面朝大海,太行山、大别山就像座椅的扶手,黄河、淮河、济水与其支流呈放射状向东奔涌,安全而又开放。
中国是在这个座椅上长大的,河南,也是在这个座椅上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