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者愈穷、忙者愈忙?如何打破稀缺的怪圈? | EGO图书荟
最近在学习精益软件开发期间,我集中阅读了很多与此相关的书籍,其中《稀缺》可以说是奠定了精益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用大量的实验数据,阐述了一个意想不到而又自然而然的理论,真的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稀缺指的是一种拥有的资源少于需要的状态,包括时间、金钱等资源。例如穷人就是在金钱上稀缺,IT从业者往往是在时间上稀缺,而医院则是在医护人员或病床上稀缺。
稀缺会导致稀缺心态,稀缺心态可以带来“专注红利”,也就是在稀缺状态下,人们的精神会更加集中在某件任务上。
例如给一组学生三周时间用来评审三篇论文,那么是一周交一篇任务还是三周交三篇任务比较好?大家直觉上都能想到,肯定是一周交一篇的质量最高。我们进行软件开发的时候,有个比较好的经验是偶尔组织一下封闭,规定时间、规定任务,能够产出很多惊人的成果,而按部就班的开发往往会出现延期,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现在很流行的敏捷开发模式,缩短交付周期,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确实是能够提高研发效率的。
但是稀缺心态能够带来的好处仅此而已了。首先过分专注会形成管窥效应,只专注眼前的事情,忽略了更重要的。例如工作很忙,疏忽了家人,或者修改问题时采用补丁摞补丁式的方式掩盖问题,导致代码可读性越来越差,而不是通过重构从根本上简化设计、降低维护难度。
其次,稀缺心态会降低大脑带宽。大脑带宽指的是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商”,通俗地说,大脑带宽就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书中通过“新泽西修车实验”、“印度甘蔗农夫实验”等几个实验的数据,论证了稀缺心态,可以对大脑带宽造成显著影响,甚至从正常人秒变阿甘。
我们总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如果使用“稀缺”理论深入分析一下,会发现人处于稀缺状态,大脑带宽严重不足,会做出很多在其他人看来很不合理的选择。因此,穷者愈穷很可能是必然的,而且是一个生理现象。基于这个认识,我们看待那些处于稀缺状态的人和组织的时候,可以少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
回到我们自己的软件工程领域,大多数人和公司都在稀缺状态中。996已经成为风尚,backlog/todo list 里面躺着长长的任务清单,很多人被繁重的需求压的抬不起头,我们也经常处于稀缺心态中。由于大脑带宽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常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从而加重了稀缺。可以说,几乎所有IT从业者,都深受稀缺心态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稀缺心态呢?《稀缺》一书提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美国圣约翰医疗中心的手术室,时间表常年排的满满的,另外还有 20% 的急诊手术。每次发生急诊手术时,需要撤下原来排好的手术,重新准备,医护人员十分辛苦也疲惫不堪。经过管理专家咨询,他们空出了一个手术台,专门处理急诊手术,不排正常手术。再次统计后发现,医院手术接诊率提升了5.1%,每天3点之后的手术数量下降了45%,多么不可思议!这个例子说明,合理的余闲,能够保证正常业务不被打断,提高计划执行效率,因此是一种很有效的缓解稀缺心态的方法。我们在排工期的时候,尤其是对于承担运维工作的团队,在规划计划中的任务的同时,有必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应对可能的突发任务。这样不至于让突发事件频频打断团队的正常计划,提高整体效率。
另一种摆脱稀缺心态的思路是从富足入手。稀缺往往是由于资源富足时的不作为,造成资源紧张时缺少应对手段。那么我们可以在资源相对充裕的时候提前做一些准备,例如手头有些钱的时候仔细规划一下,尽量减少没必要的冲动消费,或者在健康的时候买一些保险,在有时间的时候主动重构,这些都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让我们应对自如。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处于稀缺心态的人,很难走出这个状态,即使是资源相对充裕的时候,也无力进行长远规划,这就需要第三方介入,帮助这些人和组织。这些第三方可以是银行、导师、顾问、公益基金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提示手段来避免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比如你是公司老板,某天上午要在公司连续召开三四个会议。第一个会议延期,会导致后面几个会议接连延期,导致原定4个小时的任务变成6个小时甚至8个小时,稀缺状态不断恶化。我们可以请助理或简单的使用闹钟,在每个会议预定结束时间之前十分钟提醒一下,及时收敛,这样至少稀缺不会扩散。
通过阅读《稀缺》这本书,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客观了。此时再去看精益思想中提到的种种原则,例如减少在制品、拉动式生产、减少拥堵等,会发现这些原则正是为了避免稀缺、提升带宽。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稀缺理论来解释,例如家庭矛盾、财务危机等。我们可以利用书中的理论,从更深的层次分析这些问题,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之,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籍,推荐给大家。
作者介绍
李伟辰,EGO会员,北京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VP。
2017年6月30日-7月10日,EGO会员招募季全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