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灸法-历史篇|灸法的历史源流——两宋

扩展阅读
1
悠悠历史流转,光阴进入宋代,宋朝重文治,文化事业发达,造纸业兴盛,雕板和印刷有了飞跃式的革新和发展,当时官修多种书籍规模很大,包括医学书籍的整理和编撰。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尤为重视,政府多次组织官员学者集体编纂医书,更建立专门机构校勘、刊行,医书得以广泛流传。最值得一提的是校正医书局的成立。
针灸学在两宋时期有很大发展,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两宋的针灸文献专著有影响者近10种,综合性医书之论针灸者更多,如《圣济总录》统一经穴排列顺序,为经穴理论的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而针灸专家和一般医学家兼长针灸者更多,其中影响较大者有王惟一、许叔微、王执中、窦材、闻人耆年等诸多医家,他们对针灸学之贡献,使两宋的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
王惟一,或名惟德,约生活于987~1067年间。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太医局教授医学。王惟一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惜未传世。
天圣四年(1026年),宋政府再次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奉诏,竭心考订针灸著作。王惟一负责设计,政府组织工匠,于天圣五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王氏新撰针灸著作遂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由政府颁行全国,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
王惟一在针灸临床和教学中,十分重视经穴的规范化,公元1026年他撰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次年又主持铸造了针灸铜人两具。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共记载腧穴657个,其中青灵、厥阴俞、膏盲俞、灵台、阳关等穴是新增加的穴区,穴位排列兼采《针灸甲乙经》和《千金方》之长,既有按十四经脉循行排列者如卷1、卷2,亦有按四肢十二经次序排列,其余穴位则将人体分为偃、伏、侧、正四个面进行叙述,头部、面部、肩部、侧颈项、侧肢、侧肋等,则按部位论述。这使针灸得到普及推广,他还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碑,镶于仁济殿四壁,每壁一卷,剩余一壁则另刻《穴腧都数》一卷补入,立于大相国寺以广传播。
3

王执中,字叔权,南宋瑞安人,撰有《针灸资生经》。他很注重经穴考证,对于孔穴的部位、取法、针刺深度、刺灸禁忌以及少数经外奇穴等都运用古籍记载加以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共收载各科疾病195种及其附属各症,并发扬了唐代孙思邈的针药并重思想,书中有关疾病治疗针药兼用者比比皆是。王执中对灸法叙述亦颇丰富,有四花穴法、灸痔法、灸肠风法等。

4
此外,宋代医家中有偏重灸法者和专精灸术者,因而扩展了灸法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如许叔微在其阴证用灸、灸补肾阳等理论指导下,对阴病转腹痛、阴毒渐深候、阴毒沉困候专用灸治取得良好疗效,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代真州(今江苏仪征县)人,幼年家贫,11岁时其父母于百日内相继病逝,绍兴三年(1133年)考中进士。因曾任集贤院学士,故又被称为许学士。许氏对《伤寒论》研究颇深,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书。
许氏对杂病辨证亦有独到之处,所著《普济本事方》,载方390余例,对不少相似病证提出了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在理论上,许氏对脾与肾的关系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补脾须先补肾,若肾气不足,真气虚衰,自不能消化食物,对后世脏象学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5
窦材,宋朝真定人,曾任开州巡检、武翼郎,后为太医,为当时的著名医家。著有《扁鹊心书》三卷。
窦材是偏重于灸的医家。他临床注重温补脾肾,惯于灸命关、关元以补脾肾,目的是扶阳,将灸法灼艾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此外他也将灸法用到了预防保健,提出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以保健摄生。
6
闻人耆年,南宋针灸家,著有《备急灸法》,记述了二十二种病证如痈疽、肠痈、疔疮、突发心痛、小便不通、溺水、自缢等的灸治法,将灸法推广到急证治疗方面,因而很有特色,且各病灸法均附有插图,对推广灸法有积极作用,其中如难产灸至阴一法,现已扩大应用到治孕妇胎位不正,有较高的转胎率,也说明了其实用价值。
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及诸多先贤医家的实践研究都促使两宋时期针灸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成为针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灸法在两宋时期的发展,我们就聊到这。下期,我们继续回望历史,探寻灸法历史源流。
带您进入有爱的健康生活方式
(0)

相关推荐

  •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王惟一 宋 古籍医书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王惟一 宋 古籍医书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辽金元

    扩展阅读 "金元医学"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争鸣"这样一种新的医学风尚,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晋唐

    今天给大家介绍晋唐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两晋至唐,中医名家辈出,医学专著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其中灸法的历史记述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让我们来一一领略. 1 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两汉

    扩展阅读 我们接着来学习两汉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自汉以来中医的历史论述渐渐丰富起来,医家著作开始变得详尽具体,灸法的论述也越来越多. 1 淳于意,汉代人,曾任齐国太仓长,后世人尊称为"仓公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先秦

    灸法的历史源流 01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指秦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医疗文字多数记录在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民歌.历史文献中,至<黄帝内经>的出现进行了综合性的总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明清

    扩展阅读 01 明清人的继承与发明 明清针灸学在宋金元针灸理论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灸疗方面,由艾炷灸发展为使用艾卷的温热灸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针灸著作.书中内容多数是摘录 ...

  • 重灸法:化脓灸的扶阳效应!!!

    一.阳气亏损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叫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与免疫缺陷性疾病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通俗地讲,是一种免疫系统紊乱 ...

  • 扶阳理法之要

    □ 蒋永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郑钦安提出上下不交是阳虚病变的基本病机.他认为水火不济.升降失调.虚中有实.实中夹虚多始于中阳运转不利. ·与现代中医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辨证不同,郑氏阴阳辨证强调人体阳气根 ...

  •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医的扶阳之法

    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 ...

  • 4种强大有效的灸法,艾灸必备!

    人想要不生病,虚和淤这两个方面顾到就行了,气血阴阳要足,通道要通,自然健康. 艾灸是温热的,温补其虚,温补其不足:艾灸也是可以通的,通其瘀堵,让通道畅通,通则不痛,痛则不痛,就是如此. 所以,艾灸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