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一句话:汉人盗窃六文者杀,阴曹地府不知添了多少冤魂
元世祖忽必烈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生纵横天下,威震欧亚。
一次,他在南坡与一些蒙古儿童玩,谈笑中说:“凡是汉人偷盗,只要价值达到6文钱的,就要杀头。”说者随意。听者留心。随行人员立即记下来。传达下去。变成了“汉人盗钞六文者杀”的诏令。一时间。阴曹地府不知添了多少冤魂。
终于有一天,忽必烈在行宫打瞌睡时,朦胧中听见有人问刚从京城来的吏部尚书:“京城的情况怎样?”尚书答道:“别的没啥,就是监狱里人满为患。”忽必烈一惊。睁开眼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尚书如实说,依照圣旨,凡汉人偷盗值六文钱的物品就要杀。杀不及,所以监狱也关满了。
忽必烈大惊。追问是谁假传圣旨。大臣们作证。说是您自己在南坡亲口说的。忽必烈也想起来了,恼火得很:“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哪里是什么诏令呢!”
于是,这道荒唐的诏令被撤销,但枉杀的百姓却再也不能还阳了。
为政者总想建立一套令行禁止高效率的运转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却忘了为它设立监督和制动的部件,尤其是不注意监督和制约最高权威的言行。这样一来,越高效的机制,出现的差错可能最大。特别是在官吏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统治者的“乱命”往往被高效地从严执行,而没人出来匡正。
元朝统治者麾下的铁骑不愧为步调一致所向无敌的大军,正因为这样,决策者只言片语的失误,就更能变成天大的灾祸。
类似的事也曾发生在元太宗(忽必烈的前任)时代,当时元军进攻金国的汴京(开封),金军顽强抵抗,使元军蒙受重大损失。元军有个旧制度,凡是攻打城邑,只要对方抵抗,破城后就要杀尽城中军民,烧尽房屋,谓之“屠城”。这是一种极野蛮残酷的制度。
当即将攻陷汴京时,大将速不召就向元太宗窝阔台要求屠城。按当时周围大臣的情绪及窝阔台本人的倾向,屠城令是极可能下达的。幸亏有个德高望重被太祖太宗倚作栋梁的中书令耶律楚材竭力劝阻,据理力争,他说:“如果把汴京的军民都杀光了,有地无民,一座废城又有什么用?天下能工巧匠珍宝文物都聚于汴京,如果屠城,我们将一无所获了。”
正因为这样一代名相的力谏,元太宗的一句“准予屠城”才终于出不得口。才得已保全汴京147万人的生命。保全了一座历史名城。
可见。决策者言行不可不慎。不可不受监督。执行者的素质不可不提高。否则,“拿着鸡毛当令箭”,有好经也让“歪嘴和尚”念歪了,蒙受损失的还是国家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