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病魔折磨多年,一颗胶囊扭转乾坤!
如今,大家身边的胃肠道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生呼吁大家在40岁以后,都得做一次胃肠镜。网络上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一次胃肠镜,能保你五年平安”。可在消化道里有一个角落,胃镜、肠镜都扫不到,那未知角落的病魔很容易被人忽视,一位老大爷就在这儿吃了亏,差点出了大事……
治疗之路荆棘满地,病因仍在迷雾之中
年过古稀的王大爷在平日里习于务农,一向身强体壮。然而在6年前的一天,王大爷明显感到做事干活力不从心,脸上也没有一丝血色。后来,王大爷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他的面色开始苍白,走路都会感到气喘,他便在家人的督促下去了家乡的小医院,抽血做了检查。没想到,这一查便开启了王大爷长达6年多的漫漫求医路。
最初的检查发现,王大爷的血色素偏低,在90g/L左右(一般正常成年男性应在120-165g/L),这表示他患了人们常说的“贫血”。王大爷开始补充营养,服用铁剂,然而王大爷的血色素一直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
既然小医院治不好,家人赶紧带着王大爷来到安徽当地大医院的血液科,医生看了看检查报告说,“你这应该是因为血液丢失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加上王大爷的粪便时常带有少量隐血,医生建议他去消化科做个内镜检查。奇怪的是,消化科医生在胃和大肠里并没有看到出血灶,腹部的CT、磁共振等多种影像学报告上也没有看到其他脏器的可疑病变,王大爷的病因仍在迷雾之中。
王大爷的儿子长期在上海打工,救父心切的他6年来曾多次带王大爷来沪就诊,然而上海的几家大医院得出的结论也和安徽当地的医院相似:缺铁性贫血,考虑消化道出血可能,但就是找不到出血灶。多年来,王大爷在安徽、上海两地的医院间疲于奔走,非但病因没有查清,反而病情仍在不断加重,甚至到了时不时必须要输血纠正重度贫血的危急境地。直到今年12月初,王大爷来到上海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后,这一谜题终于被解开了。
拨开迷雾,真相终现
此时王大爷的血色素已经低至50g/L,相当于丢失了正常男性一半以上的血红蛋白量,粪便也依旧有隐血。消化内科必须采取胃肠镜检查,确认胃和大肠到底有没有出血灶,可结果还是没有查到。但这次,消化内科医生指出了一个新的诊治方向:完善胶囊内镜检查,排除小肠疾病!
于是当日下午,王大爷便入住了消化内科病房,在输血纠正重度贫血后,王大爷背上小巧的胶囊内镜数据收集器,吞下一颗胶囊大小的摄像机,毫无痛苦地完成了小肠检查。
消化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孟文颖一看到王大爷的小肠图像,立马确定了贫血的元凶——小肠大量寄生虫。然后检验科医生登场。经过检验分析,大家终于知晓困扰王大爷多年的疾病:
胶囊内镜下看见的小肠寄生虫
肠道钩虫病是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后所导致的疾病,钩虫的幼虫习惯吸附于小肠,长期吸血,最后发育为成虫。贫血、营养不良是钩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城镇化的推广,肠道钩虫病在上海已经鲜有发生。
由于钩虫病,王大爷罹患重度贫血,病情危重。可实际上,大部分的钩虫病都很好治,仅需去药房配几片“肠虫清”即可,王大爷却受了6年多的折磨,不得不让人惋惜。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在消化道出血的检查中,小肠疾病无疑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其实相比于1.2-1.5m的结直肠,小肠可长达4-6m,除了小肠寄生虫病外,小肠血管畸形、憩室炎、克罗恩病、小肠恶性肿瘤等均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医生平时不常规进行小肠内镜检查,一方面是因为小肠检查复杂且难度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62-80%的下消化道出血来自于结直肠,一般所谓的“肠镜”即可发现确诊。但是如果出现像王大爷一样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时,小肠检查就不应被忽略。
胶囊内镜——吞进肚里的“侦察兵”
王大爷使用的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消化道检查方法。对于没有肠道梗阻以及肠道手术史等禁忌症的患者来说,胶囊内镜检查无疑就是一种排除小肠疾病的极佳检查方法。患者口服的胶囊,是一种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借助消化道蠕动,胶囊拍摄途径消化道的图像,并将图像传输给患者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医生可以通过记录的图像了解患者消化道的情况。
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方便,对患者身体损伤小,还能标识病变部位,为进一步完善小肠镜下诊断治疗提供指导。目前,胶囊内镜仍有活检困难、操作性差等缺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相信将来胶囊内镜下的定位精查、内镜活检治疗也指日可待。
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团队
如果您有消化道疑难疾病,胃肠镜检查无法确诊,建议可至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完善胶囊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