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立秋:健运脾胃、收敛肺气,换季少生病!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秋季的开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时养生,就是说人体也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做到与天地相应。
正值夏秋之交,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点。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是人体由“升”、“散”转入到“收”、“养”的关键时期,此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时人们往往不适应忽冷忽热的气候差异,容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
立秋节气是关于气候变化的节气。
“秋”是由一个“禾”、一个“火”构成,意味着火烧秸秆,是秋天麦收后的一种行为,旨在秋收后通过烧秸秆来重新滋养大地,象征着一种成熟的、收藏的状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古人把夏秋之交看作相当重要的时刻,此时天气开始由热转凉,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中医认为,人体这个小宇宙的规律与大自然是一样的,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人体的阳气也要开始向内回收。
秋燥宜养肺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处于衰弱阶段,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阴阳调和,机体平衡的原理,要加强对这些器官的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秋天易燥,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秋高气爽,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此外,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
温差渐大预防感冒
立秋过后,再加上时而来袭的台风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早晚温差太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
很多朋友习惯在家赤膊睡觉,再加上空调温度设定太低,夜晚睡眠时寒气侵体,体质下降,诱发感冒、肩颈疼痛等疾病
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提醒市民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可以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立秋之后,突发降雨天气较多,出门当心淋雨,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出门时最好随身携带雨具,或备件衣服,以备不时之需。
立秋不急贴秋膘
很多人认为立秋后要开始贴秋膘,以弥补夏季造成的身体损耗,其实,此时进补为时尚早。立秋后还在伏天里,人体湿气仍然较重,脾胃消化功能还比较弱,进补还有些早。
“不通不能补”,要先消食、顺气,排出体内湿火、气阻再进补,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而进补的最好时间,则是在秋分后。
脾虚患者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都是不错的选择。
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的食品,日久容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这种人表现为胃火灼热、喜欢吃冷饮、口臭、便秘等,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的火,适度吃一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等,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行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进补需要格外注意。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这类人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
在进补前应注意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成药。
推荐膳食:猪脊骨炖藕
这款料理具有益肾填髓、补充钙质、健脑强身的作用,适合立秋时节食用。
原料:猪脊骨1个,藕250g,莲子30克、精盐、葱段、生姜片、黄酒、味精各适量。
制作:把猪脊骨洗净、剁碎,放于沸水中焯下,捞出。去除藕节和表皮,洗净、切片,猪脊骨、莲子放于锅内,加适量水。
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盐、黄酒、葱段、生姜片,再用小火炖煮到肉离骨,拆掉骨头、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莲子放在汤中炖熟,拣去葱、生姜、添加味精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