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药,专治“虚”!脾虚、肾虚、四肢虚,它都管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华本草》、《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今天这篇文字,我继续来和你领略中药之美。

我想和你说说芡实。这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药材。

我归纳,它就是专门用来“治虚”的。肾虚、脾虚、四肢虚,它都是可以管的。当然,前提是辨证施治。

芡实是什么?它是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芡这个植物,大家伙可能没怎么在意过。这个东西生于池塘,湖沼、水田里头,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多有栽培。

我常常说,一味中药有什么特性,你去看它的生长环境,就略知一二了。比如说这个芡实,它生长环境离不开水,因此它对水湿之邪有天然的免疫力。也就是说,它是可以祛湿的。其次,这个东西作为种仁,一定也起到包裹、贮藏精华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可以主收涩,可以固敛。传统中药学对芡实的认识,基本上就离不开上述两点。

芡实这东西,据说还分南北两种。南芡实,质地软,拿来就可以食用。北芡实,质地坚硬,而且北方人还不怎么吃。入药的芡实,大多质地坚硬,生用,或者麸炒用。一般来说,都给打碎、捣碎用。

那么,这个芡实到底是怎么“治虚”的呢?

首先,它可以调治下焦肾气虚弱的问题。

比如说,有些人,素患痿遗、梦失之疾。这个时候可以用芡实。这类人,可能伴随头晕、耳鸣、全身乏力、腰酸腿软、面色发白、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等现象。这就是由于先天资质不足,或者后天生活无度,导致肾中精气亏耗太过引起的。临床上,这样的人是常见的。尤其是40岁后,这类现象容易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

再比如说,有些人,到了冬天的时候,发现自己尿频,小便特别多,一次小便之后甚至有淋漓不尽、遗尿之感。这个时候要当心了,考虑是不是肾气虚寒、固摄失常,兜不住小便了。这样的人,往往伴随腰膝酸软、周身乏力、头晕,苔白舌淡,脉细无力这样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用一点芡实来固摄小便,适当改善。

以上,我说的是芡实入下焦肾的问题。下面我给你说说,芡实入中焦脾胃的功能。

我们的脾,主运化。有些人,偏偏运化失常。吃完饭,就想上厕所,大便里有不消化的食物,大便不成形,时溏时泻,而且是只要吃点油腻的,就犯病。最后整个人食欲不振,吃饭也吃不好,脉细弱,舌淡苔白,全身都很疲倦。这就你的脾虚,运化失常,水反成湿,谷反成滞,造成上述现象。怎么办?用点芡实。它入脾经,可以健脾,起到固摄水谷精微的作用,改善久泄。

芡实还有一个功效,现在的好多中药学专著都不提了,这就是治疗湿邪入体所致的痹症。这个事儿,最早其实在《神农本草经》上就说了,原话是“主湿痹腰脊膝痛”。而且,这个功能,是列在芡实所有功能的第一位的。可见,古代人对芡实的认识,最初就是和风湿骨病相联系的。从药性上来看,芡实对湿邪缠绕导致的着痹有效果。这类人,往往痛有定处,肢体沉重,活动不便,关节重着、酸痛、肿胀,而且在阴天下雨的时候发病严重,苔白腻,脉濡缓。这个就是着痹的主要特征。常年在潮湿环境生活和工作的人容易这样。

这时候用点芡实是对的。因为芡实可以健脾利湿啊。湿邪一去,着痹自然可以有效缓解。这方面,古代还有一个方子,在《万姓家传方》里头记载。就是山药、去心莲子、芡实、茯苓、炒薏苡仁各等分,配上炒粳米二升,研成细末,拌匀,用土茯苓汤来送服。用这个方子的时候,不可以喝茶的。这配伍总体看,也是针对着痹的。

所以从上头的这些内容看,芡实入脾经、肾经,固摄脾肾,改善脾肾之虚,还能化解筋骨湿浊痹痛,治疗肢体疾病。因此我讲,这是一个能固摄,能“治虚”的东西。脾虚、肾虚、四肢虚,它都管。

也许你会问了,如果没有这些虚证,适当吃点芡实可以不?当然可以。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芡实可以抗氧化、抗疲劳、抗衰老、改善记忆力。所以说,适当服用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是感冒发烧的时候不能吃,刚刚生产的女性不能吃,平时肚子胀,自觉里头全是气的不要吃,大便干燥、尿黄、食积、爱上火的人,都要慎用。因为这是一味收摄药,是给人体“关门”的。你有邪气在里头,你再把门给关上,那不就完了吗?

那说了半天,芡实怎么用好呢?我给你出个主意。这就是原载于《寿世保元》里头的一个方子,用芡实30克,山药30克,粳米50克。山药去皮切成小块,芡实给它打碎。两者一起和粳米一同下锅来煮粥,等粥熟了再加入油盐调味。每天晚上温热服用。这办法很方便,可以固摄脾肾,增强体质、充足气血、延缓衰老。

芡实这个药,基本属于无毒之品。但是有一种声音认为,极少数人,碰上芡实会皮肤过敏。这个我们需要注意一下。

好了。关于芡实,我就说这么多。希望这篇文字,能对您有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