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可怜!祖上留下状元府“豪华”老宅,后代守护至今却以乞讨为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河南巩义市河洛镇官殿村东南有一个地方叫明月坡,那里荒无人烟,人迹罕至,一片破败不堪。如果走进(黄河边上的虎牢关西面的南屯村饮马沟山顶上)去慢慢搜寻,会发现一处“豪华”老宅,房屋坍塌,院落里杂乱不堪,荒草野蛮生长,似乎是久无人住,已遭废弃。

仔细观察会发现,掉落在地上的房梁上竟有精美的花纹雕刻,站在高处俯瞰整个老宅,你会看到一座红墙青砖颇具古韵的建筑物,一大片的建筑物错落有致,格局颇有讲究。懂些历史的人可能就会知晓:这处老宅曾经肯定是这里的地标。

院落里的一处石碑“交代”了这座院落曾经的主人——清朝道光年间的武状元牛凤山,还有他的儿子进士牛瑄。

封建社会底层人士实现阶层跨越唯一的捷径就是科举考试。普通百姓家出个秀才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中个举人都是坟头冒青烟了,更别说考中进士,高中状元了,不仅个人从此改变命运,而且光宗耀祖,成为家乡历史上的名人和骄傲。

所以,在封建社会有一种说法:“人生有三大喜,分别为:“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以及金榜题名时。”

底层老百姓若能金榜题名,那绝对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1805年,牛凤山出生于明月坡(古汜水县属地),家境贫寒,自幼跟随叔叔苦练武功,达到百步穿杨,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的程度。

牛凤山练武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坚持不断,如今在明月坡牛氏祠堂前看到的那一块大约有三百斤重的方石块儿,上面还留着手指抓石的痕迹。俗话说得好,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多年苦练,终得正果。道光十三年(1833年),27岁的牛凤山借钱进京赶考,一举高中武状元,实现人生逆袭。

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弟,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

牛凤山飞黄腾达之后,给乡民们办了很多好事。其中,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咸丰年间,黄河向南改道,造成汜水县河边滩地被河沙掩埋,难以耕种。当地贫苦农民生活难以为继,还得继续缴纳赋税,不少农民被迫卖妻卖子缴纳赋税,苦不堪言。告老还乡的牛凤山以老迈之躯实地走访调查后,将实情据实上报朝廷,朝廷因此豁免了当地的赋税。

这一举措救民于水火之中,让许多老百姓度过难关,得以活命!沿滩二十五村民自发为其树碑记载其事,至今附近村落里还留有残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牛凤山发达之后,为儿子牛瑄创造了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牛瑄于同治四年(1865)高中殿试二甲第一,成为乙丑科进士,荣耀之极。在封建社会有了功名,就有了一切。牛瑄后来娶了当地首富家族康百万的闺女,成为首富家族的女婿,可谓是人生赢家,其影响力超越了牛凤山。

康百万家族,上至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

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

如今,我们在这座破败的状元府第院落中还可以看到41孔窑洞,房30余间,彰显着它曾经的无比辉煌。如果不是世道变了,牛家很有可能会成为当地的显赫世家,代代出能人,辈辈有进士。

左边牛瑄书法,右边武状元牛凤山书法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咸丰皇帝驾崩后,大清江河日下,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同治、光绪都成了慈禧手中的傀儡,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繁。1912年,清朝灭亡,而在1905年的时候,科举考试就被废除了。

依附在封建王权身上的一切都不再吃香了,其中就包括读书人。什么状元、进士、举人、秀才等逐渐变成了普通人,不再享有特权。牛凤山一脉在巩义市河洛镇官殿村一带开枝散叶,也有不少后人,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成了普通人,要靠劳动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这座状元府邸是牛凤山高中武状元衣锦还乡后修建的,选的是风水宝地,建的是恢弘气派,彰显出府邸主人的尊贵无比。随着时代风云变幻,主人命运跌宕起伏,状元府邸也逐渐衰败不堪。

牛师静是牛凤山的第六代传人,祖业到了牛师静手里,已经所剩无几。牛师静曾将老宅捐给生产队当仓库,牛师静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和弟弟。母亲相依为命。牛师静年轻的时候考上了大学,写得一手好字,才华横溢,曾被誉为“洛阳才子”。毕业后因特殊原因回家务农,之后远走新疆发展,混出模样后,回到老家将母亲和弟弟接到新疆生活。

牛师静遗传了祖上的聪慧,但也继承了祖上的封建遗训思想。一家人到新疆生活后,由于母亲改嫁,牛师静精神上受到刺激,变得疯疯癫癫,离家出走后跑到了西安,结果,牛师静被西安的收容所收留后通知巩义地方政府领回老家。

牛师静回到老家后,就住在了祖上的状元府里。状元府早已失去往日的荣光,牛师静也和老房子一样,一天不如一天,最终沦落为乞丐,以乞讨为生。

他每天的日子就是日出外出几十公里乞讨,日落时背着一堆“破烂”归来。牛师静乞讨从不要财物,只求食物填饱肚子。

即使政府给他补贴。爱心人士捐献,他也一概拒绝,坚持“不食嗟来之食”,颇有一番风骨和文人教养。

看到这座昔日诗礼钟鸣之处,今日变成门可罗雀之地,换谁都不免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只有一些燕雀还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赶来搭窝筑巢,给死寂一般的状元府邸平添一份生气,昔日状元郎,今日乞丐帮,时势造英雄,人生梦一场。祝愿牛师静老人身体健康,精神上终获归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