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厚斌 | 我在孝中四十年
往期回顾
作者:程厚斌
我是孝义中学老高7班的学生。1961年9月,考入孝中高中部,1964年9月,考入山西大学外语系,1969年大学毕业,分配回孝义。1973年12月,孝义中学恢复办学,我从杜村高中调到孝义中学任教至今。当过高17、21、38、54、58、61、91班的班主任。教过农基、英语、数学、音乐,搞过后勤。2005年从总务主任职位退休,返聘留校组建孝义中学档案室,2009年至2012年参与《孝中六十年》校史编辑工作,2013年又参与《校友回忆录》的编辑和孝义中学校史展览馆的筹建,不知不觉已在孝中工作了四十多年。
四十年,往事如烟。四十年,我由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然而四十年的往事犹在眼前,四十年的回忆太多太多……
▍关于艰苦的学生时代的回忆
孝义中学始建于1952年7月。校址在旧城西沙姑巷,占用解放前尊德中学的旧校舍和城隍庙。当时学校占地面积小,校舍教室少,没有体育场。我上高中时,城隍庙已拆,在原址上盖起了大礼堂和三排宿舍,这样才解决了宿舍太少的困难。即使如此,住宿还是太拥挤,一个班十几个男生挤在一个大通铺上,每人占地也就是一尺稍多一点。晚上睡觉必须侧身睡,而且方向一致,要翻身喊一二三大家一起翻,睡觉前尽量不喝水或少喝水,因为半夜上一趟厕所回来,你的床位就被睡梦中的同学占了;有时,连自己的床位都找不到,只好见缝插针胡乱挤,等你睡安稳了,值班老师也就敲门喊起床上操了。
我家太穷,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买不起任何交通工具,只好靠两条腿步行上学。家住西面山区西程庄村,离学校55华里,又是山路、土路、河滩路,每到星期六中午下学后,勒紧裤带,不吃饭,拿上背包,相随几个顺路同学就往家赶。一路上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小桥人家,风景如画,但毕竟路途遥远,鞋不合脚,步子小,又饿又累,顾不得欣赏风景,只是默默无语,埋头赶路。过了胡家窑,天就黑了,再走15里黑路,回到家就筋疲力尽了。见到家人也没有多少话,胡乱吃点东西,倒头便睡。第二天起来,母亲忙着做点熟食,自己帮父亲干点农活,或担粪或挑水或锄地或割草,这样一个星期天就过去了。中午,吃饱喝足,用毛巾布袋装上几天的干粮,无非是些谷面窝头,二合面饼子,菠面炒面炒黄豆,萝卜咸菜等,就又匆匆赶路返校。一路上,再集中两三个步行的同学边说边笑边打闹,走到西关菜地天又黑了,赶到学校,教室里已是灯火通明。早到的同学已经上自习了。回到宿舍把干粮布袋往墙上一挂,就往教室跑。整整三年往返学校近万里路都是步行。孝义中学有句流行语“程厚斌的腿(走路有劲,跑得快)原荣锦的嘴(说话风趣,惹人笑)”。我今年已经70岁了,和年轻人走路不掉队,上六层楼,一步俩台阶,走到顶层不喘气。我想我腿胯好,可能就是当年步行上学练就的。至于原荣锦的嘴皮子是怎么练就的,我就说不大清楚了。
孝义中学是省办学校,学生享有助学金。根据学生经济状况,助学金分为三等,我家是贫农,父亲一人养活6口人,是村里最穷的人家,所以,我享受最高的助学金,每月7元5角,这样,我的日子就好过了。伙食费每天两毛五,假如自己吃点熟食,再少吃两顿饭(比如星期六的午饭),每月退上点伙食费,还可以买点本本、水笔之类的文具。但是61、62年困难时期总是吃不饱,粗多细少、汤多面少。我们吃饭不用碗,每人一个小号洗脸盆。上灶生七八个人分为一组,每组人轮流值日打饭,用塑料桶打回来后再分给个人,中午常吃红面擦片,里面还有几朵油花和几片白菜叶,每人一洗脸盆,连汤带水,狼吞虎咽,从蹲下吃到站起,不过由于汤多面少不到下顿饭时,就又饿了。
我们上晚自习是前后两排四个人,四支课桌并在一起,两两相对,四盏煤油灯摆在课桌上(有时,为节省油也少点一两盏),边写作业边讨论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用玻璃罩煤油灯,上面有机关,可以调节灯的亮度,捻子粗灯光亮,但耗油量大。家庭困难的同学,用自制的墨水瓶煤油灯。反正每人一盏灯,一个教室点上三四十盏煤油灯,肯定是灯火通明。但室内黑烟笼罩,两节自习下来,鼻涕都是黑的,不管男女,鼻子周围也都是黑,胡子似的。下自习后,互相逗笑一番,回各自宿舍睡觉。
▍关于孝义中学恢复后,第一届学生招收情况的回忆
1974年2月25日上午,孝义中学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学校正在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首先由党支部书记李杰传达县文教系统批林批孔学习班会议精神,接着由校长房福元传达县文卫局关于1974年春高中招生的通知。县里决定全县共招18个班,900人,其中孝中8个班、兑中4个班、下堡2个班、东许2个班、白壁关2个班,另外孝中招收文艺班60人。根据通知精神,招收选拔条件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高,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表现好,身体健康,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保证工农子女优先入学。招生原则是个人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招生教师分六个组去城关、司马、大孝堡、梧桐、下栅、白壁关6个公社招生。城关公社招生组由任兴恩、马振声、郭治邦、阮传毡和我五人组成,城关公社15个大队共招102名,我们五人领到任务后,即刻去公社招生办与其负责人尚其禄、李元信等,依照招生办法与各大队贫下中农协会、原毕业学校,大队革委会共同讨论,认真评议,立榜公布,于3月10日招生完毕。
1974年3月18日,春光明媚,校园内到处张贴着欢迎新同学的标语,孝义中学恢复后的第一届学生入学报到。孝义中学本次共召学生395人,这些同学分成高12班至19班共8个班。我被确定为高17班班主任。当时班内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3人,后来又陆续从下栅中学,1850部队、灵石中学转来一些同学,1975年3月高19班拆班,又转来6个同学。这一届学生为2年制春季开学,到1976年1月全部毕业离校。
▍关于建立孝义中学霍家堡分校的回忆
1975年春,学校根据当时形势和上级精神,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坚持面向农村、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的办学方向,把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培养生学衣、爱衣、会农、务农。为此,学校决定建立一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1、加强学校五七工厂建设;2、在新庄村办一个农场;3、在大孝堡公社霍家堡建立一个分校,也就是学农基地,让学生轮流到分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5年下学期,时任副校长任启德,同大孝堡公社、霍家堡大队协商,将公社拖拉机站旧址连同四间厂房以及霍家堡村提供的80多亩地,全部交给孝中办分校,由范治良全权负责分校工作,由学校轮流派班到分校劳动。当时,由于房子少、宿舍少,学校决定师生自己烧砖建房。我当时是高17班的班主任,又是最年轻的教师,学校让我带班去分校劳动,具体工作就是建砖场、烧砖,供建设教室宿舍用。经过几天的动员准备,1975年8月26日上午,我带领我班55名学生到达霍家堡分校,开始了分校的先期建设。当时同学们自带口粮,自带铁锹、铁棍、水桶、砖斗、巾腰、球鞋、行李、碗筷等劳动生活用品。为了不耽误同学们的学习,我又叫同学们带上数学课本(我当时教数学)语文课本各一册,作文本、作业本、笔记本,以便休息或刮风下雨时学习用。
学生们都来自农村,劳动热情高,能吃苦,又是集体活动,谁也不甘落后。当天下午,就奔选好的场址,平整砖厂。用了一天功夫,场地就平整好了。当时,我还以《西江月》为词牌填了一首词:
昔日荒草乱石,顿时平坦如镜。放下背包奔砖厂,擦掌磨拳上阵。
自力更生办学,主席教导记铭。誓为革命添砖瓦,献我宝贵青春。
从8月27日开始,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己学挖砖,每天下午备好料,把泥踩好,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开始劳动,有的刻砖,有的跑斗子,拉水的、拉土的、送饭的,有说有笑,同学们把劳动当成了一种享受。
27日出坯2600个,31日下了一场雨,尽管同学们用雨布去盖砖坯,但由于手忙脚乱没有盖好,还是淋坏了1000多块。看着自己亲手制出的砖坯变成了一堆烂泥,有的同学哭了。9月1日,同学们鼓足干劲起早贪黑不休息,一天出了6000块。9月12日下午,开了一次小结会,总结前段工作,12天共出砖47000块,雨淋毁掉12000块。我用顺口溜的形式总结这一段的劳动:侯林拉水,铁生跑外,建兴、爱生出砖快,长云带病劳动,建华担水勤快,有人闪了灯泡,有人把锅圈弄坏,有人偷摸花生,有人倒了饭菜,大错小错存在,你们都很可爱。
9月20日是中秋节,学校留下5位同学护校,其他同学回家过节。22日中午,我用135照相机给同学们照了几张相。23日,我们把晒好的砖装了窑(由烧窑师傅看窑)。24、25日,去五楼庄劳动了两天。27日,结束了一个月的分校建校劳动。烧好的砖,由下一个劳动班负责出窑,并运到分校。
回到学校后,开了总结大会。会上同学们写文章、写诗、写顺口溜,总结发言,谈劳动体会和收获。我也写了一首诗:
砖工最爱艳阳天,/晴空万里好晒砖。/平车快如飞,/水桶叮当响。/砖斗如穿梭,/泥浪滚滚翻。/不怕艰苦不怕累,/何惧出力流大汗。/层层砖架腾空起,/咱为革命做贡献。
四十年过去了,标题还是没有想出来。
▍关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的回忆
1990年,我因患眼疾离开数学讲台,当了几年音乐老师。主要是训练军乐队,平时组织一些歌咏比赛。1993年10月学校为了纪念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也为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决定组织一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由我负责策划、组织,并成立了晚会筹备组。接知后,我同当时的副校长张心睿、武国屏,副书记郭友毅,体卫主任刘明信以及文艺爱好者吴建忠、霍英等老师开会研究,确定了晚会内容,节目分配、排练验收、演出时间、评审评奖等项事宜,并以文件形式发出通知。当时在校生三个年级共18个班(124班一141班)规定每班限报两个节目,通过验收,最后确定演出节目。
同学们接知后,热情高涨,各班文艺委员和班主任立即行动,确定节目形式及内容,选拔演员,请导演,自制或借服装道具,加班加点排练。有些节目不成熟,验收时没有通过,文艺委员哭着找领导,要求重新排练,争取演出。各处、组、室也组织老师们编排节目。这样,每天下午活动时间、课余时间、晚自习后,校园内到处是歌声笑语,师生员工争分夺秒,紧张排练。经过验收,最后确定27个节目晚会上正式演出。
1993年12月30日下午七时,大礼堂前人山人海,全校近千名同学自带凳子,以班整队,每班两排顺序入场。大礼堂内前面留有一排市局领导和评委的座位,后面坐得满满的,连走道上也挤满了人。
本次晚会是纪念毛泽东诞辰的,内容都是红歌,以不同的表演形式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晚会在一片掌声中拉开序幕。首先是校领导组的小合唱《东方红》,由傅生光老师指挥。接着是各班学生的节目和各处室老师的节目穿插进行。有136、132、141、137、135、140、138、125班的舞蹈和歌伴舞《毛主席派人来》《阿值人民唱新歌》《绣金匾》《北京的金山上》《天上的太阳红彤彤》《红军不怕远征难》《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133班三句半,131班左丽君的配乐朗诵,125、124、126班赵艳琳等同学的独唱。老师们的节目更是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余慧琴的独唱《绣红旗》,张心睿的独唱《沁园春·雪》,韩瑞萍的独唱《绣金匾》,刘福梅的独唱《毛主席来到咱农庄》,都普遍看好。晚会上我也唱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校长任巾侠和吴建忠的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博得大家更热烈的掌声。化学组的舞蹈《北京的金山上》,外语组的秧歌舞《拥军秧歌》,体育组的舞蹈《打靶归来》,生物组叶道贞和张宇峰的《老俩口学毛选》更引来一阵阵叫好声和鼓掌声。最后由139班的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压轴,结束了整场晚会。
没有高级的灯光音响设备,没有伴奏乐队,只有五盏探照灯,三支话筒,一个旧风琴。演员们嗓音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不一定十分悦耳,音调不一定拿捏得十分准确,动作配合得不一定完全协调,口齿也不一定非常流利,但他们个个都怀着对党对毛主席,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唱去跳。所以,整个演出结束后受到市政府教育局领导以及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家要求,学校决定12月31日再演一场,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组织这次晚会,改变了学校过去只有书声没有歌声的状况,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并从1993年开始,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年元旦,学校都要组织一台晚会。后来音乐老师王海斌、光华等同志调到孝中,之后又组织起专门的乐队和舞蹈队,加强了选拔与训练,演出水平就越来越高。
文章写得不短了,可再写也写不完老师对我的教育之恩,写不完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写不完我和学生的真诚友谊。让我默默地祝愿吧,祝愿我的母校,我所学习和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孝义中学,越办越好!
原载于《雨润无声——校友回忆录》
作者简介
程厚斌,1944年6月生,孝义市下堡镇西程庄村人。孝中老高7班学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1973年12月调到孝义中学工作,2005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