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寻找仙境的航海家徐福从此地东渡

象山新闻门户网站2021-08-26 08:19:00

记  者 陈和李/文

通讯员 张为民 记者 陈和李/摄

八月的清晨,乘船在蟹钳港漫游,薄雾晨霭中,远处山脉绵延倒映水中宛若仙境。这便是泗洲头的灵岩山。

蟹蚶港是一条古海港,有一个古渡口,据说是秦朝方士徐福为躲避秦始皇追杀而登岸避险的地方。海港因形如蟹钳,故名。蟹钳港南北走向,尾向东北延伸至蛎江埠,整条港形成“厂”字型。蟹钳港港湾曲折,两岸多滩涂和草海。地域涉及茅洋、泗洲头、新桥3个乡镇。蟹钳港是一个避风良港,每当台风来临,成千艘渔船、运输船进港避风,几公里长的海岸船只一字形排开,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蟹钳渡曾经是象山西乡、丹城来往石浦、南田、高塘岛及宁海长街和摆渡去东溪、新桥等地最佳捷径。渡口繁忙,每逢农历初二、初七,泗洲头集市,码头上人车川流不息,挑着担,拎着篮,摩肩擦踵,挥汗如雨,码头上生意兴隆,一派繁忙景象。

公元前219年,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入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后因求仙不遇而隐迹象山两年,筑庐、凿井、炼丹。从最早的唐大中二年(848年)的《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到后来的宋宝庆《四明志》、元延祐《四明志》、明嘉靖《宁波府志》和《象山县志》、清乾隆《象山县志》、民国《象山县志》等均记载徐福曾在象山隐迹。

相传,2000年前,徐福坐船漫游在蟹钳港。在蟹钳港古渡口不远处的茅洋,有一个徐家岙村,据说那里生活的村民就是徐福的后人。

民国《象山县志》载:象山茅洋蓬莱寺在百萝桥后、在行者岭冷水孔近处。传说是天台徐福的后代,为了祭祖,来到象山寻找徐福炼丹的地方,以此来怀念祖先徐福,坐船来到了蟹钳港,不料却寻到了茅洋蓬莱院。当时院址较大,一看地貌独特,风景优美,是个风水宝地。而且有两条溪坑由山而下,宛如双龙吐水,有八字石门九曲水之说,于是在岙里安居置业。后人繁衍生息,瓜瓞绵绵,村名就叫“徐家岙”。

倒映在蟹钳渡碧波中的灵岩山雄奇秀姿,象山历代志书早有记载。唐时,三国袁术后裔袁卫从河南汝阳迁至宁海鉴桥。其后于元末明初,袁千二、千四兄弟及陈氏迁至灵岩山北麓今峙后建村。明万历年间,黄氏亦迁居灵岩山南麓今峙前,延绵不绝,开发宝山。南宋宝庆《四明志》即有灵岩建寺的记载,并云“郑仁宽、廉布、吴说尝有题咏,今皆不传”。

明嘉靖《宁波府志》载:“上有一石如香炉,内有云气,如烟如雨。”

《大清一统志》记:“灵岩山,岩石奇怪,极具天巧,有瀑布倒流百余丈。”清乾隆、道光县志皆称此岩为香炉岩,内有气,如烟如雨。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僧智滔于山南麓结庐建灵岩禅寺。熙宁元年(1068),加赐“寿圣”二字。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赐“灵岩广福院”额,后屡修屡圮,今部分寺舍尚存,为旧象山十八寺院之一。

宋有《灵岩寺碑》,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载:“太平兴国二年,僧智滔建寺,进士俞让记。”今残碑尚存。

相传元末朱元璋折兵逃至寺内避难,得灵岩仙气,终成大业。遂拨银修葺,封为“天下第二寺”,并立一碑,名“长生碑”。山顶有灵静庵、灵云庵、延寿阁,清光绪间重建,凭岩构筑,古朴清幽。另有倒流庵,亦名水月庵,在峙前倒流岩上。寺庵香火颇盛,每逢九月初九,善男信女不绝于途,文人墨客登览赋诗,传咏不衰。

相传徐福率众乘船而来,见此灵岩,主峰千丈,陡峭如屏,横空出世,上遏浮云。前人曾赞曰:“灵鹫飞来留片石,岩花梦后化奇峰。”这前人会不会就是徐福呢?

在有关灵岩山的古诗中:“万八峰头少此峰,仙人桥上觅行踪。一炉天地问陶冶,峭立尘寰迥不同。”这仙人桥上觅行踪,寻找的就是徐福的踪迹吧?一炉天地炼的不就是秦始皇朝思暮想的长生不老药吗?

站在灵岩山巅峰的徐福把目光投向了碧波浩渺的东海,目光的尽头是若隐若现的岛屿。那就是南韭山列岛。同样,南韭山徐福宝藏的传闻更是让人浮想翩翩。

南韭山自古被视作“象山第一门户”,由火山凝灰岩构成,一路看去如锦似画。四下海湾多金色沙滩,水碧天蓝。山头时有云雾飘缈,登高望远,帆影鸥姿两相伴,游云浪花互辉映,宛若海上仙岛。如今,岛上并无秦时踪迹,在里塘湾石壁上却有东晋石刻:“东南半壁,一麋一鹿,东晋十二年,宁绍把将欧。”

《象山县志》载:“韭山摩崖石刻,在韭山南平岩上,字大五六分至寸许,近被海沙拥塞,止得千余字可见,而不解识为何时所刻。”现实地踏勘,这块石刻已被毁没,仅在燥谷仓一山的洞口石壁上刻有“仙岩”两字,内石壁上刻有“逸仙洞”。

“仙岩”高约50余米,由南北两大块花岗质巨岩构成,岩壁之下是浅海沙滩,沙滩里侧岩壁处即为“逸仙洞”入口,呈三角形,高约6米,下宽4米左右。进入洞口,里面豁然开朗。因为洞顶上方有一“天窗”,阳光直射洞底,洞内尚显明亮,可容纳数十人。四周洞壁如刀削一般,均有四五十米高度,上面爬满各种藤蔓。仰望洞顶“天窗”,周边长有柴草,阳光照射在洞底上,星星点点,摇曳不停。北侧洞壁有一个黑森森的小岩洞,深不见底,寒气袭人,一道涓涓细流顺壁而下。东侧岩壁上,有古人所凿“逸仙洞”3个大字,虽因年代久远,已经模糊,但其痕迹尚可辨读。历史上,徐福隐迹象山蓬莱观,算得上是一个逸仙。此洞会不会与徐福有关?

史载:“秦始皇使乎仙者辈徐福泛沧海访神仙之术于蓬莱山而不得,尝隐迹象山蓬莱观。遗有药灶残踪和丹井之泉。”但当时象山陆地周围皆滩涂,退潮时,徐福率领的船队容易搁浅。徐福是否在考察周围陆地、海岛地形地貌之后,选中了大目洋上南韭山逸仙洞外的海湾呢?此湾又叫“燥谷仓湾”,连同东侧“花洞岙湾”,迴旋余地大,水深和避风性能又好,适宜海船锚泊。

徐福率领的5000名童男童女和无数重要物资的船队,相传曾在此停泊。东面便是旧称大瀛海的东海,可直达日本与韩国。再从南韭山的自然资源来看,无论岛上还是近海,野生动植物或者鱼虾、贝类可以取之不尽,柴草与药材又信手可得,足以隐迹生活。

徐福将船上重要物资,诸如金银珠宝、文献宝笈和五谷种子等等,也有可能藏在南韭山岛上。毕竟,这些大船在象山的停泊时间长达数年之久。

朋友,象山这个山海仙境,刚刚揭开迷人的面纱。你可有兴趣前来探寻徐福的宝藏和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