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

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悬饮与痰饮不一样了,饮这个水流在胁下,你咳唾,这个地方就痛,这叫做悬饮。

底下是溢饮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还有一种水流行啊,归到体表,它说四肢就代表外界体表了,主要在四肢,使四肢感觉沉。本来就应该汗出而不汗出,这句话大概溢饮都是表证的多,像咱们说那个大青龙汤, "伤寒脉浮缓,其人身重,乍有轻时",那个就是溢饮,"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它这个都是个表证,本来当汗出,一汗出,水气都在体表呢,不能停蓄在这个地方了,随汗排除了,它不汗出那就流到四肢皮肤肌肉,所以身体痛重。那他流到四肢这个痛,我们讲的很湿痹之症,也感觉沉,尤其四肢常痛,后头讲到风水的时候就有了,风湿风水这一类的,大概都有外邪。这叫做溢饮,溢饮者本来咱们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它溢于外,往体表上来,溢者溢于外叫溢饮。

最后讲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者从下往上这是支,支东西的支,饮是往上,这个波及到肺,后面说有肺水,就指这个说的。这个饮冲逆于肺,所以它"咳逆倚息"。咳嗽,逆,上气谓之逆了,就是咳嗽上气了。喘而倚息,凭倚东西呼吸,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那就喘了,靠着东西而不得平卧。气短,里有饮,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胃上有支饮就气短,压迫横膈膜,平卧往上压迫更的厉害,坐着靠着哪地方,水气往下往上压迫还轻点,所以他不得卧。"其形如肿",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为痰饮、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眼泡还肿,这就叫做支饮。

支,由下以支上,饮往上冲逆,高到肺部,所以有咳逆倚息不得卧反应。上面别看很少,这一段考试经常出题,在《金匮要略》最整齐莫过于痰饮和水气,有四种都是什么样子,考试出了多少回了。这一节就水的处所、部位及形象分为四类,根据这个来分的。

底下就是与脏腑的关系了。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这不是说水饮跑到心脏去了,不是那样死于句下。就是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主要还是"心下坚筑",心下坚还是胃。筑,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跳还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水气凌心,心属火最怕水,涉及到心脏它还要跳,当然这个水也在胃,我们看这一段就是上面痰饮。

"短气",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叫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燥,有水就是恶水,而不愿意饮。往心脏上贴也行了,水克火了,所以水涉及到心脏,那他恶水的很了。其实就是痰饮,痰饮往上涉及到肺就是支饮,也有时水气涉及到心脏,心跳动的厉害,古人就说关系到心脏了,水在心。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吐涎沫",就是咳唾涎沫。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上面说的"咳逆倚息",都这里是简单说的,它光提个"吐涎沫",痰呀,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这是水在肺,就是说的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

"少气身重",里边有水少气,胃有水。才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呢,他就身子重。这个就是一半说的溢饮,一半里面有痰饮的关系。这个脾主四肢,古人这么看的,是就部位上说的,这个与脾有关系。碍及中气,咱们说中气归于脾了,水在里,碍及中气,所以它少气。就是刚才讲那个,说水停心下,有点水就短气,压迫着横膈膜,身重呢,就是组织里有水,那么由于脾主四肢,所以说水在脾,与脾有关系。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这就说的是悬饮,这说的是部位,胁下嘛,是肝部位。那么水在肝,胁下发支满,这是悬饮了。"嚏而痛",上面说的是咳吐引痛,那打嚏喷它也是引痛,意思是一样的,上面说的是四种,这里说的是波及到五脏了,字句稍有变化,一个意思,咳嗽当然也引痛。这是说的悬饮,悬饮部位在胁下,肝所主的部位,所以说水在肝。这和刚才讲的一样,不是水跑到肝里去了,不是那个事。

水在肾,脐下悸。

"心下悸",错了,这肯定是"脐下悸",属于下腰嘛,水在肾,水在哪动哪就跳,所以心下悸应该是胃,那我们讲痰饮可以,脐下,在下焦这里动,应该是脐下,属肾,也是部位上属肾,所以叫水在肾。

那么这两项,上面说四类,下面又说五脏之水,是一个问题,是两方面看。就水的形象部位来说四类,就它这个部位关系到五脏所主上说,五脏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你们好好看就知道了。这就是观点不一样了,站在五脏上来观察,五脏各有属主证,胁下肝所主,胁下有水说水有肝;那么咳唾涎沫,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心下有留饮就是胃,这"留饮者"就是饮留而不去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胃里有水。水性寒,当胃的部位在他背后,较寒冷,这是自觉症,如掌大那么一块,是如掌大。

上面说的五脏有水,也是各有症侯的,这个呢说水留在哪,哪就有症侯,如留在胃,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它这小注"一作转甚",是对的,"咳嗽则辄已"不对,辄已抹掉,还用后面转甚是对的。这说的是悬饮。他说如果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个地方,那就是悬饮了,他说是胁下痛引缺盆。我们头前说,痛饮胁下,缺盆就是心口窝这个地方了,也是在胁下这个部位,不过是偏正,是一个意思,不过是语词变化了。如一咳嗽就更厉害了,咳嗽牵引这个地方痛,一咳嗽更厉害了,不咳嗽也感觉痛,十枣汤证就这个样子。那么这个讲什么呢,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地方了,它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痛引缺盆,你别咳嗽,别喘气,或打嚏喷,这样子痛的更厉害,这有时候留饮所在而发生的症侯,他详细分析一下。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这就是头前指水饮了,那肺饮,吐涎沫嘛,这指是肺饮也就是支饮。这饮怎么跑到胸中去了?它由肺往上冲逆,水气波及到胸中,不是水跑到胸中了,跑到胸里那就是胸水了,古人的意思不是那个意思,水气往上冲逆,胸中有些症候发作,主要发作什么呢?就是咳唾涎沫,其人呢?而渴,短气还是里面的水,心下有水了,这说的是支饮。这个地方呀应该是一句,他这个前后搁在一块就不像话了。

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这个文字是错的,头前都是因有留饮怎么怎么的,在什么部位,怎么怎么的。这块先提出四肢历节痛,就是四肢痛重,这光提个痛,没提重,当然也重了,这个指的是溢饮呀,如果脉沉者,脉沉是里面有水饮的一个脉应,脉沉者当责有水嘛,这就是有留饮?留饮留哪了?留在四肢了,留在四肢还不是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这就是咱们说的外邪内淫这种老年气管炎说的。他说膈上病痰的话,他不说膈上有饮,他不象上面说的有饮在膈上,他不是的。这块是病痰但是当时不显呐,指的什么呢?就指满喘咳吐,这个病发作起来呀,又满又喘又咳嗽又呕逆,咱讲的小青龙汤证就是这个东西,平时不显,反正里面有痰,咱说有痰喘就是指这个东西。

他发作的时候,平时不显,一得感冒,一天气变化,受了风寒就诱发,发作的时候就发冷、发烧,就是表证了,那他里面有潜伏的痰,就是饮呐,换言之就是水气,遭受外邪了,就是外感了,那他里面潜伏的痰饮在这时就起作用了,外有风寒之邪,内有潜伏之饮,那么他一发作起来,不但发热恶寒,而且背痛腰疼,这都是一切的表证呀。而使"目泣自出",淌眼泪、流鼻涕、打嚏喷、咳嗽都来了吗? "其人振振身瞤剧",这个身瞤剧,这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他喘咳的身动的挺厉害,另一个是有水气也可以,身振振欲僻地,里头有水饮也能够有症侯的发生,筋惕肉瞤,这个我也想他不是,这个他说的是由于咳喘相当厉害,发作起来,同时发烧怕冷身体痛疼,目泣自出,他咳喘的厉害是身体动的。咳喘这个病咱们在临床上经常见着,并不是那个水气在那个水气动经,身为振振摇,不是那个。

这种病怎么叫伏饮呢?平时不显,可一发作他显了,所以有这种情况就像支饮似的,所以叫伏饮,伏饮者潜伏,他这个平时伏潜的像好人一样,他也别感冒,别到冷的季节,这个在临床上很多,到时候能诱发的发作,一发作连同外感到痰饮的症侯必重,像他刚才所说的。所以这个饮呀在这块说,很明显平时也是能看的着的叫留饮,平时不显的叫伏饮。

所以用的字眼也不一样,他说"膈上病痰",换言之膈上有痰病,但平时不显,一发作起来满喘咳吐,发热恶寒,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瞤动也相当剧烈,那么这个叫伏饮,伏饮的意思就是平时潜伏,这个病很多。

这都是根据饮有四,然后说影响到五脏的症侯,也可以说水在五脏,这么样来看。另外呢,不但这样,水在哪哪就是一定有症侯的。

总而言之离不开这四种饮,就这四种饮,他反反复复的,你这么观察也行那么观察也行。你说那个留饮,在胁下,那也可以,那就是悬饮。然后他又把那个饮呀,有留饮,咱们看到当时一眼看的到的水饮;一种平时他没有,他受了风寒之邪了才发作,咱们就说外邪内饮这套东西,这个发作起来非常之凶,所以这个伏饮古人也就这么说,这外饮所在地方非常的深,平常不显,这都是想象的说法了,我们知道就是饮在这潜伏着。底下继续讲,这个饮的来头也是不一样的。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个"病人",指得的伤寒病,他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嘛,都是大病,大病胃都不好,胃未整个恢复,虽然欲饮水,可以稍稍与饮之嘛,在伤寒论都讲很多,依法救之,你给他一点一点喝,你别大灌,以水灌之必喘,多喝水也要喘的。"饮水要多,必暴喘满",因为他胃不消化,不像好人那个胃,饮多少都在胃里堵着,在这搁着呢,压迫横膈膜就满,首先心下那满,压迫横膈膜阻碍呼吸他就要喘。病人如果喝水一次喝多了,必暴喘满,要发生这种情况的,这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痰饮病嘛。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食少,还是食欲不振,胃里消化不良。假设食少饮多的人,这个饮也会有流到胃里头去,他因为食少,这个胃还是弱了,弱了不但消化不了谷,水也不消化。所以水停在心下,停在胃里的话,如果厉害话,甚者则悸,就影响到心脏了,心要跳。

"微者短气",顶轻了也是要阻碍呼吸而短气。这个在仲景的书里常引用这个症侯,短气呀,少气呀,全是有水饮,我们以前讲也是这么讲的罗。

在胃里有停水他短气,这是微者,厉害的就要心跳,所以心脏跳多有水饮的关系,所以水在心,筑筑然跳动,心跳的非常厉害。他说这个食少饮多呀,可以发生两种情况,如果停水多那就是甚,甚者会怎么的呢?就要心悸,轻的话,他即是水停在心下了他要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这个弦脉,主寒主饮、主水饮、主痛、少阳脉,都是弦,一个脉主多种。

一般来说,这个饮脉弦,这个弦呀限于一只手,大概右手多,这什么道理,水属于气分。瘀血症,你们可以体会,凡是血症,他这脉不正常的现象都限于左边,不但脉限于左手,而且部位也在左边,咱们讲桃核承气,少腹积结,也偏左边,这个你们到这个病可以按一按遇,这个小腹积结的部位也偏左边,这是古人的经验。据我观察,还是心脏在左边的关系,他这个血分大概都偏于左,气分偏于右。这水属于气分,不是血分,所以在仲景的书管他叫阳气,气属阳,血属阴,所以关于津液,他叫阳气,这与后世看法不一样,所以拿后世注《伤寒金匮》常会搞错。所以他现偏弦,如果两个手都是呢,大概都是寒,为什么寒呢?都由于下之冲虚生寒,那么他在这地方说,也是下的这个水。水饮有下之症侯,可不能遇到有水饮就吃泻药,像十枣汤也下水了,后头讲很多,不应该下要下,不仅一只手弦了两手都弦了,就变成虚寒的状态。所以他是个倒装句,本来他应该这样的,脉偏弦这是饮,脉双弦搁后头就好了,这是寒。为什么变成这样呢,就由于大下后其虚,大下后容易发生虚,虚极生寒嘛。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一般的饮是多弦,但肺饮不弦,这个可以看出来,咱刚才讲的都属于肺饮,肺饮都有外邪的关系,他都是咳逆吐涎沫等等,都有外邪的关系。所以他就是浮而不弦了,但苦喘而短气,他怕你不明白,苦喘短气都是有外邪的关系。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支饮与肺饮一个,咱们头前也讲,反复他讲,这个支饮也喘而不能卧,这不还是内饮外邪嘛,加上再短气,他这个脉和肺也一样,他就是肺饮嘛也有外邪,他也不弦。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都是另一节,另一节,不是一大块,他这个书都在一起了。

病痰饮者,指头一个四饮不有个痰饮嘛。是痰饮都由于胃虚,胃虚才停饮,胃要好他不停饮,所以痰饮大概都是胃不好,所以他停饮,饮是性寒了,再虚,所以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不能随便吃泻药吧,应该以温药和之,这是原则上的。刚才差不多都用温药,想法调理胃,胃不好痰饮好不了。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

这个方子咱们讲过了。心下有痰饮,就是胃中有水饮了,胸胁支满。他这个胃有饮呀,都是胃虚,这个寒饮乘着胃虚都往这上来,人感觉胸胁支满,从下往上谓之支,就是咱们感觉逆满。水往上冲呢,人脑袋就晕,目眩,就是头晕,眼花缭乱,就是弦晕。苓桂朮甘汤主之。这是我们常用的,为什么搁苓桂朮甘汤呢?这主要是胃虚,这气从下往上冲,所以桂枝甘草治气上冲,另外加上苓朮使水从小便走就得了,这也是所谓温和之法了,这药你看哪有寒药,都是温。

这就根据痰饮上来的,这个在心下部位属胃,也是痰饮的一种了。苓桂朮甘汤咱不生疏,这个在伤寒论里讲过了,它主要治胃水,胃有水就容易目眩、头晕呀,所以用这个药大概都有茯苓术,这个茯苓术都治头晕头眩,治心悸,尤其茯苓治心悸,也治头晕,但没有术和泽泻治晕更好。

那么这个方子呢,茯苓、桂枝、白朮、甘草,重用茯苓四两,桂枝、白朮各三两,甘草二两。这个方子呢就是降气冲、利小便,水你给找出路了,大概这个痰饮都由小便利之,另外搁温中健胃的药,你得看情形了。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短气有微饮",你看这句话,我们头前那个,"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句话就根据那个,短气有微饮呐,这个短气不厉害,他不是甚者则悸,要是心悸那厉害,只是短气不过有微饮而已,根据那个来的。所以他这个书你各方面都得好好看,没有他那个句话这个不好解释,解释起来费劲,他就是根据那句话来的。所以那个饮呐,应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就咱上面说的,利其小便而去其微饮就可以。

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也利小便。对于利小便,去微饮的作用,这两个方子相同的,但两个方子应用不相同。苓桂朮甘汤治的是实证,肾气丸是虚证,我们用的时候还要详细分这个证的虚实,该用哪个用方子用哪个方子,名有不同的症侯。这个肾气丸也讲很多了,那个少妇不淫,小便频数呀,他也有治小便不利的时候,渴,饮多少小便多少啊,这个情形大概都属肾气丸;苓桂朮甘汤没有,苓桂朮甘汤他是气冲。

而根据药物来分析,肾气丸以地黄为主,大量用地黄,主有热寒之象;苓桂朮甘汤没有。所以我们在用药,虽然他提两个方剂,他就利小便去微饮这个作用都有,用的时候还是要选一个适应的方剂,该用哪个用哪个,他这个书全是这样。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必须弄清楚。

苓桂朮甘汤,他这个目眩头晕在肾气丸上很少,他没有术,术治胃停水的,他那个决不治胃停水,为什么呢?大量生地、胃有停水吃那个不行。这两个方剂详细分,应用的并不是一样,就利小便去微饮的作用相同,该用哪个方子用哪个方子就有效,用错了,不但没效,就有害,哪个方剂都如此的。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病者脉伏",咱们说脉沉为有水,这个伏是沉更厉害,这个水更重。古人说这个脉伏,你推动这个脉管才能摸到,足见他沉的更厉害,沉而且也是微细这个脉,这个饮最重了他脉伏。

"其人欲自利",这个人希望泻下来点好呢,而"利反快",虽然下利,反到畅快,不苦于下利,也就是说这个人脉伏、下利,但下利他高兴,一下利他感觉舒服。利反快,一下利的时候感觉心中畅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可虽然他老这么下利,心下续坚满((,像石头那么硬,一般((,所以水要真结了,更硬的很,他不是水的本身,他那块组织起了这种的症侯。这就是水要出去,所以生理上反应也有这个,下利,利反快,但虽然下利,心下续坚,还是坚、还是满,一点都不减轻。这就是留饮不去,在哪不去?就是在心下不去。"欲去故也",这块有留饮不去,所以这个病的机转上看出这个问题,在人的身体的本能上打算把他驱逐出去,所以下利,但是自然良能他达不到,虽然下利了还是那个满法,就是欲去而不能自去,就这个道理,这个挺好,所以怎么样呢?所以干脆下水,他用这个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就下水的力量相当凶了,咱们在陷胸汤时讲过了。这个方子用起来呀,不过他有个相反的药,甘遂不能跟甘草搁一起,他给搁一起去了,但是他用蜜解,蜜解药毒。这个方子不是可以用甘草,因为这个病挺急迫,心下老这么坚满,他有个急迫情况跟着,所以甘草应该用,这个方子我倒用过,一点不药人。我用他治过一个肝癌,他这个腹水用这个药真好使,可这个人终究是死了,但活了挺长期间。甘遂半夏,半夏下气也利水,甘遂下水是没问题,两个搁一起呢就治心下坚满。芍药甘草是治腹挛痛的,脚挛急不是芍药甘草汤嘛,他这个上面这么坚满,他这个肚子也要发挛急,其码要拘急,所以他用芍药,或者他也痛。假若心下坚满,二便不利,腹较挛急,拿手按也有抵抗,这个方子可用。不必痛了,痛更是芍药证。芍药这个药咱们说它有收敛,但古人说他利水,这在临床上没有很好体会,可我们治下利呀都用芍药。一是治腹痛,二是说芍药于下利有好处,可能是去水分。

那么在一般利尿药里面搁它很少,由于这些矛盾看法,我们不敢确定它是一个利尿药,它治腹痛治胀满是肯定的,它这芍药在这块用主要治腹胀感、发挛急、腹急,同时上面是心下坚满,它用这个半夏甘遂,这是可用的,这我敢负责任,不会有什么中毒现象,我用过嘛,挺好使,只要是二便不利。可是甘遂在临床上应用,它是毒药,对于咱们一般的肝病的有腹水啊,顶好不用它,迫不得已,我们用的时候,对扶正的药要加的,那十枣汤就是,大枣大量用可以,但凡不用它,还是不用好。以为治病把胃气治坏了,再有腹水那非死不可,那活不了,甘遂这个药猛劲的泻下药,有毒,对肝更不好,虽然书上提到这个,他说的这个像肝硬变肝腹水,心下坚满,肝硬变水你看吧,尤其上腹部他往外,他特别硬而满,还老是那样子,还不见消。也就因为这个,肝癌腹水我给使上了,那个效果还是相当好的。后来我再没用它,因为这方子开了,药房他不给你抓,甘遂反半夏,十八反都知道,你还得下注角,不然的话他不给抓。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我认为这两句话有问题的。脉浮而细滑,这个伤饮就是没到水饮的程度,就是咱们伤食了,仅仅伤于饮,这个人饮得多,尤其为水所伤,但没达到水饮的程度。所以脉浮而细滑,这个细滑,就是水分多了,血液不会多了,所以血少脉细,但这个滑呢,血液里水分多他也滑呀。所以说这个是伤饮,脉浮而细滑,这还有情可原,但这也不一定,不是脉浮而细滑就得伤饮,不能这么看。

底下这个更成问题了,"脉弦数,有寒饮",脉弦数其码就不对,脉弦数是个热象。别看脉弦有时主寒,但主寒它是寒实,那么他这个是太过的脉象,他与数配在一起大多都是热,脉弦数者风发也,咱们讲的疟病都有的,那时怎么能有寒饮,所以这个我认为是个错误。而且"冬夏难治"让人不可解。

拿脉定证也不是张仲景的说法,这恐怕也是后人涂的。

底下这个正段,说十枣汤证。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这是正证,上边那两句话可能从哪错搁在这,不好解释,咱们先搁在这留以后再研究,我看它有问题。脉沉,胃有水了,弦者主痛,这个弦脉呀,咱们讲那个小建中汤证,它那个脉弦,它一方面主少阳,一方面主里急而痛,少腹急痛,腹急痛脉也弦。"弦引内痛"这个牵引痛,脉也弦,不是说脉沉在里,脉弦主水,注家都这么注的我看不是这样的,一个脉沉就够了,脉沉就是有水饮,脉沉当责有水嘛,那么弦呢就是主痛,所以底下跟了个"弦引内痛",就像我上面说的悬饮症侯,那就用十枣汤没错。十枣汤虽然看着挺剧烈,甘遂大戟芫花这三药都是下水的竣药,也都有毒,但配伍的方法非常的好,那么把这个三味药,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肥的大的,肥大枣不是那个小枣了,肥大枣十枚分量也不轻了。取八合,先把这个枣煮了,用一升五合的水,就是一碗半水现在,煮剩八合,剩了一半了,把这个滓子去了,然后把那个药末搁里面,强人搁一钱匕,这个药末,羸人可搁半钱。"平旦温服之",平旦就是一早,"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不让你一天一直吃,所以这个药剧烈,那么这天早上吃,吃了它不下,药还是不及病,第二天再稍加点。吃毒药应该这样的,这个地方都好,古人对于慎重的地方值得学习,不要一下子给人弄多少,当时治坏了就傻眼了,一点点增加。

"得快下后,糜粥自养",不要连着吃了,就要喝稀粥,胃因下也受了伤了,这是原书上。我就因为这个,我把这个大枣加大量,大枣我用过一斤,就咱们市斤,其码也要用半斤,我也不是搁药末子,我把几味药呀也都搁二三钱重,三钱也搁过,二钱也搁过,都行。大枣多,要拿大锅,沙锅了。一斤大枣也这么吃,搁大沙锅,小沙锅搁不下,要那个枣不要有虫子的,好好挑挑,要把枣煮到什么份上呢,煮烂熟,枣核枣皮都不要了,就留汤,这个汤很多了,连枣肉都搁里面,然后把药下里头,煎这么一会,把这个药捞出来也不要了,就这么的拿枣汤子当饮,一会少吃点一会少点,一下了就不要吃。这个非常好,肝炎腹水我也这么用,太顽固的,一般药不行了我怎么用,这个病人没伤,吃来吃去,他这个肚皮发皱纹了,一发皱纹就要好了。

很好,尤其胸水最好使,他不是治悬饮吗,这饮在上头,尤其胸水十分有效,这我用了多少次了,所以本来是个毒药,因为他大量用枣没问题的。像现在我们用6 克,一个药搁6 克,问题不大的,先把大枣弄好了,把它搁里头,煎一会把药捞出去扔了,我治几个都挺好。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病溢饮者,就有表证这个,水饮流到四肢,当汗出不汗出,他就有表证了。他自己不出汗,当大夫得让他出汗,他表证啊,所以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起这个作用,发汗去水气,小青龙汤也有这个作用,但这两个方剂应用也不一样的。大青龙汤这个药,他不汗出而烦燥,它有石膏,其码他口舌要干,而且恶寒相当厉害,大青龙汤恶寒相当厉害,脉浮紧,他这个口干甚至渴,它有大量石膏。

小青龙汤则不然了,他不渴,口舌也不干,口舌干就不敢那么用热药了,口舌也不干,他有些肺痿状态,咳嗽喘息等等的,身上也浮肿,也有外感的,就要用小青龙汤不能用大青龙汤。

所以这两个药,在发汗,去在表水气的作用相同,可是两个方子适用的症侯是截然不同,所以在临床上要注意,该用小青龙汤不能用大青龙汤,该用大青龙汤有小青龙汤不行。

大青龙汤,咱讲过的是麻黄汤和越婢汤合方,什么是越婢汤?越婢汤就是麻黄、生姜、大枣、甘草、石膏,这就是越婢汤。麻黄汤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就是麻黄汤。所以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论的非常的好,他说伤寒中风,他本来就是伤寒,写个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应该汗出,他不汗出,脉浮紧,烦躁身疼痛,而烦燥,他就是根据越婢汤来的,越婢汤这个药,它是治汗出的,"续自汗出"嘛。越婢汤治什么的?咱后面有的,它治水气,风水,发水气的。那么本来应该吃越婢汤,尤其是治水气,但是他没汗,越婢汤得有汗,没汗这能不能用,他没汗,所以搁麻黄汤一起。这也就是越婢汤应该出汗而不汗出,这个人发烦燥,这才能用大青龙汤,所以这地方我在讲《伤寒论》时讲的很清楚,讲的时间也很多,可以看看以前的讲稿。

一般的注家不是这么说罗,这是呀又有中风证,又有伤寒证,营卫两伤,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两伤,这个扯的了,这个不是的。这个与麻黄汤不一样,虽然在症侯上一样,脉浮紧,身疼痛,发烧怕冷,但是烦燥,麻黄汤他是不汗出他不烦燥,这个本来应该汗出而不得汗出的烦燥。所以他原文呀,字句用的相当的好,这个方子发汗非常的重,因为麻黄的用量相当的大,麻黄又配伍了桂枝到一起,这是个大发汗药,可是麻黄与石膏配伍一起它治汗出,方才说的越婢汤,他和石膏配一起,他无汗加上麻黄了,搁上桂枝了,搁上桂枝这麻黄要大出汗,虽然有石膏他还是要出汗的,因为麻黄的量非常大,那个人身上感觉特别恶寒,这个恶寒比麻黄汤的恶寒厉害。我头两天感冒就吃这个方子,没有那么怕冷的了,我就吃一回大青龙汤,这个方子挺好使,发水气它也好。

发水气也必须有大青龙汤证,没有大青龙汤证不行,其码他没有汗,口舌干,发烦躁,这都得有的,甚至于身上疼。那么小青龙汤呢?身上疼,发热恶寒这都有的,但药非常的微,他决不口舌干燥,更不能渴,所以这两个方剂必须要分清。

底下这个小青龙汤,这个麻黄用量非常少了,才三两了,大青龙汤一半,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主要它治水气是治的,可是它治咳喘,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这都是祛痰下气定喘治咳的药,有这一系列问题,当然用小青龙汤的。

它这个发汗没有大青龙汤发汗的厉害,麻黄用的少了,但这个药可是偏温,真正有热的一吃这个就坏,咱治喘也是的,假设真正邪热特别重,你吃这个药他能够吐血的,这个大家要注意。如果他烦躁那你千万不要吃它,吃它也得加石膏,小青龙汤烦燥症要加石膏的,不然的话,尤其治溢饮不如大青龙汤。所以他提出两个方剂都是以第一个为主的,虽然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个溢饮以大青汤为多,也有小青龙,不是没有,所以他说也主之。上前那个苓桂朮甘汤和肾气丸,因为这个痰饮,头前那个,苓桂朮甘汤多,肾气丸证少,所以他把苓桂朮甘汤搁前头,但是去微饮利小便这两个方剂作用还是通的,有肾气丸证的当然还得用肾气丸。

今天咱们讲到这吧,这一章太大,和头前讲的"痉湿暍"那个湿,湿、饮、水气都是一个东西,都是水,那么他分成三章。分三章这个湿专门对湿庳、风湿相搏的关节痛,搁在湿里;关于浮肿的这类病,或里头肿,大概都搁在水气篇里;那么这个限于痰饮、咳嗽。这些东西都是一个,那么这一点在咱们中医里还是一个发现,西医不管你痰饮不痰饮,他也不注意这个,可这个我认为这很重要的事。中医有这么几项,这个水(水气)、食(宿食)、再就是瘀血,这三个问题是所谓有病的主要原因。西医是注重病原体了,有什么病有什么病菌,假设人身体根本没毛病,不容易传染的,这毛病哪来的?就是吃,再一个就是不注意卫生,跌扑等等的,受外伤形成的淤血了,遗传的更不用说了,有这些的关系,像我们讲的伏饮,你身上潜伏到水、食或者有淤血,再外头有传染病就危险。

这个很符合辨证法,外因通过内因嘛。你看病菌还是外因,你身体真好,那个病菌在你身体繁殖不了,所以你身体不好在哪呢?所以古人呐,咱们研究的中医,这几个都是大分量,如水、食,中医的泻下药也多,利尿药也多,这里头大家要研究都能研究出点东西,淤血,中医重视的阴虚,还是血上毛病。这都不是外来的,就是身体上的有了这些东西潜伏,减弱身体的抵抗力,外界的东西才能在你身上,有他合适土壤他才能生根,古人有句话"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那挺好的一个木头他不会生虫子的。

我认为这是中医的一个很独到的发现,现在西医不注重这些。仅管谈血管栓塞,对血栓的形成他不像中医的看法,对于瘀血证他更不听,但中医在这方面有些很宝贵的东西。像我说的水气,由于这个湿、饮、水气这三章,把集中看一下,看这水气在人身上会有哪一些症侯的发现,把他整理一下不是很好的文章吗?还是挺有用,瘀血也是,瘀血后头还有,尤其妇科全是,所以这几章我讲的较细致一些,还是挺重要。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现在开始说关于支饮的问题,这一段就是。"膈间支饮"者,这个支饮本来是胃停水,他向上冲逆,膈间支饮就是胃停水冲逆于膈,所以叫膈间支饮。究竟这个饮并不在膈,这个膈就指胸膈膜,由于胃里水饮往上冲逆于膈,所以叫膈间支饮。"其人喘满",这个水从下往上,压迫横膈膜,涉及到肺,既感觉胸满,也喘。

"心下痞坚",是两层意思,一方面说的是心下痞硬,他是个人参证了,胃虚,凡是有水饮的多有胃虚的,坚比硬还尤其甚;一方面心下痞硬,同时有水结在里头,我们后头就讲了水气病就有了,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水饮结的厉害,更厉害,坚硬。这个心下痞坚就有这两个问题,一个由于胃虚而心下痞硬,同时又有水结的关系,所以他搁个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黧就是黑赫色,再加上黄。黑,面色发黧黑这是水质色,内里有水饮,面色常黧黑。

"其脉沉紧",诊这个脉呢,紧本来主实也主寒,和弦脉一样,也主饮,但这个主饮偏于实,就症侯上说偏于实,所以紧和弦都是太过的脉。

"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就上面所说的,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这全是支饮所作,这个病已经有几十天了,这个医吐下都不好。"木防己汤主之",应该有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汤在后头有,后头我们再解释。"虚者即愈",如果吃这个药,这个病偏虚,那么吃了就好。"实者三日复发",如果实,当时也能好,三日后一定复发,再吃这药就不好了,应该原方子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加茯苓去水加芒硝去实。

我们看看木防己汤,你看这里面人参大量的用,人参搁四两,他就是心下痞硬,由于胃虚停水,水往上冲逆,所以膈间有支饮。另外桂枝治气冲,他往上冲逆,所以桂枝降气冲逆,不让他往上。另外木防己汤去水的,木防己这个药去水相当有力量,大量的用他能通利二便。石膏这个药不只是解热,我们常用以为解热,他能稀薄这个痰,心下痞坚,水解的相当深,他能稀薄这个痰,这是第一;

第二它也治喘满,看《神农本草》就有,石膏也治喘满。这个方子主要治水饮,心下痞坚和喘满是一个主要症侯,没有喘满、心下痞坚用这个药是没有作用的,中医治病就讲辨证。

这一章讲的相当细,同是水饮,就支饮说吧不用讲头前,支饮的症侯不同,拿西医观点说有水饮,水饮是病因,去水饮不就治好病了吗?不行。他有什么症侯,得以什么征候来解决水饮问题。

这个喘满、心下痞坚,你可用这个药,这个药也去水饮的,得根据这个情况才能治,否则有害无益,这是一个。

这个方子特别好使,所以我们只要"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像心脏性的水肿都可以治,不过你得有这个症侯,没有这个症侯,不是遇到水饮用这个药,那不行的。一般这个支饮影响到喘满、心下痞坚有这个现象,就可以用这个药,这个药常用最好使了,药也简。

那么如果实,实就是大便秘结了,里头实,下不去,光用这个去水去不掉,降冲气可以降,但水去不了,还得加茯苓以利水,加强去水的作用,同时芒硝以泻之。

这两个方子本来是一个方子,所以用这个方子时候,如果这个人有心悸、心烦,可以加茯苓,茯苓后头有他的作用,大便再秘结可以加芒硝,这两个方子可合一起用,这所谓一方二法了,这是第一个,讲的是支饮了。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也是支饮,支饮就用木防己治吧,这个就不行。这个"苦冒眩",冒者就是脑袋沉,如带个重东西似的。眩者,眩晕,头晕目眩嘛。这个也是支饮造成的,就根据这种情形而来去饮。

他用的泽泻汤,泽泻是个甘寒的药,入胃,他去胃水。这个术更是了,咱们现在常说术健脾,就健胃,治胃里有停水最好了。那么是治脑袋眩晕水饮所作,大概利水的药有三种药,以泽泻最有力量,但泽泻性偏寒,如果病并不是那么有热,还得配伍术,术是个辛温的药,苦温,去胃水,也治头晕治头冒,所以这两个药配伍起来,对于这个苦冒眩者,以冒眩为苦那是相当厉害。

再有一个药,茯苓也治,但茯苓治眩方面,不如这两个药有力量,它治心悸,这两个药都不能治,后头要有的。

所以中医治病不是有水饮去水饮就行,你看这个就知道了,读这个书非要在这下手不可。同是治水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用那个方子(木防己汤),用这个方子(泽泻汤)决不行,那个方子治什么?

治水饮,也去水饮嘛;这个方子也不二例,也去水饮,可是苦冒眩,非有这个不可。所以仲景这个书,咱们研究古人的所谓经方法律甚严,我们唯独在这上面才能治病,现在辨证只是辨个水饮去饮就行了,那治不了病,你看到什么情形,我还没讲完呢,底下再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这个支饮它是里实,饮不往下,气不下去往上去,支饮本来就往上,它明显胸满,那么这个你用上面的方子也不行。厚朴、枳实这个药,咱都说它消胀,它是消食,也治停食也治停水,消食、水的这种胀满。那么这个证属实,大便又不通,你得加大黄,这个就是小承气汤,他把这个厚朴枳实加量。这里有个问题,大黄的量重,我们要用可不能这样用。看看这个方剂,一剂是两副药,匀两次,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你们看六两,三六一两八,一两八除二那得九钱,我的天,九钱给人吃那不得泻稀拉糊涂,所以古人的这个方剂有些地方恐怕是有错误,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子,厚朴、枳实量大点没问题,大黄顶多用10g,三钱,6g 就满好,决坏不了事,你要照这个分量用可是成问题的,一次9 钱,三九27 克太重一些,所以读古人书你不要死于句下,他这也许是个错误。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这个就是逆反的太厉害了,痰饮压迫这个肺,这个也不能当小半夏汤去痰,得用葶苈。古人用葶苈,头前讲那个十枣汤,芫花、大戟、甘遂都是下水的药,各个用法还是不一样,这个葶苈治上面,治所谓肺水了。这个水影响到肺,这时候下水用葶苈,甘遂、大戟芫花全不行,可也都是去胸这的水,它(葶苈)特别在上,所以在肺痿里也提到了葶苈大枣泻肺汤了。

"支饮不得息",不得息者就是呼吸困难。这个得赶紧用葶苈大枣泻其肺,泻肺就是泻肺里水、痰了。葶苈也是治水,也不是治旁的,但是他是不得息了又是不同了,与小半夏治呕,你若用葶苈大枣泻肺那不行,真不行这很清楚。

我们辨证既要辨病怎么来的,同时就他反应的证侯而来适应这个病来治疗,你就这个水饮,水饮反应的证侯不同,根据证侯去水饮的方法来用去水饮的药物,中医就又好学又不好学,这个地方非常细,只有从这下手,在临床上才能更好治病。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呕家,胃有停水人要吐,尤其支饮,它往上冲逆人就要吐,吐出来胃就干了,他就要渴,所以说"呕家本渴"。

"渴者为欲解"要是渴的话呕就要好的,这是按一般的停饮的呕吐说法。"今反不渴",这个他呕吐之后,也渴,渴完了一会他就不渴了,那就是有支饮,这个饮啊随吐随聚,他这个饮从下往上支上。这赶紧得吃药,小半夏汤。你看这方药又变了,半夏、生姜都去饮,咱们说生姜伤寒去饮,半夏是降逆去饮,也都是去水的。

你看因呕的水饮,治咳满的法子就不行,还是这个水饮,可这药还是去水。所以这一章讲的最细,我们必须理解到这个地方,这个书才有用,那么我们才会治病,痰饮这样其它病全是这样的,不是逮一个因素就能把这病治了。

所以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把这个病名掌握住就这么治,好不好,不是当大夫的责任,中医不行。有水饮治水饮不错吧,不错不行,他呕不是咳,那你治那个咳,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有害,所以还得细辨。

所以中药,不是去水饮的药就能治好水饮的病,旁的病都是。这得用小半夏汤。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这就是我们头前讲的"昔盛今瘦"那种痰饮了。饮这个水呀,都走于肠间,他不生津液而充形体,所以人瘦,同时口舌干燥,他没有津液。那么这个水都在肠子里,这个人肚子非胀不可,"此肠间有水气",这个指上边痰饮那一条,"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同是水饮,水饮的部位不同也不能一样的治疗。

他这个在肚子,所以这个方子有治腹水的机会,如果大便干、腹胀满的厉害,这个方子我都用了,这个方子挺好使挺好使的。己椒苈黄丸这个方子,防己、椒目、葶苈全是利尿助水的药物,与大黄一起使之泻下力量从大便而去了。大黄不仅利大便也利小便,所以吃大黄的尿特别黄,因他有利小便的作用。这个方子挺好,一般的实证,无论什么腹水,都有用的机会,用这个一点害处都没有。

我净用汤药,他这是等分的,我们用就用各10g 就行,大黄可酌量,这个燥结厉害也可以用10g,轻的减其量6g 就行。

原书上是丸剂,如梧子大,很小了,"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一天才吃三丸,可稍增,逐渐增加。古人以知为度了,大便通利了不要再加。冲他用这个丸药是个慢性病,所以他要缓治,在临床上根据他的病情了,他若慢性病用丸药也未尝不可了。底下这个"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这是胡说了,所以他这个加味大多都是错了。口中有津液怎么还能渴呢?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个药吃了,慢慢口中有津液,那就是恢复了,渴者,原方不只口舌渴者,再渴加芒硝,这也用不着,芒硝当然是去热。我认为这还是后人搞的,"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没法解释,不要它。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这个辨证更细了。"卒呕吐",卒然间呕吐,有水饮呕吐,前面有小半夏汤。"心下痞",停水也心下痞。"膈间有水",根上面一样,胃里停水往上冲逆,冲逆于膈间。底下加茯苓的药,"眩悸者",都是去水的药,茯苓治心悸,同时方才讲的泽泻汤,"苦冒眩",茯苓也治眩,但不如那两味药(白术、泽泻)治眩更为有效,但那两味药不治悸,这个既眩又悸他用茯苓合适了。你们看看,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小半夏汤就这么点出入,中医的方剂细微的很呐,经方是这样子,后世的方子就没有这些,你也看不出来这些,这都细透了。

是不是心悸就得用茯苓啊?得水饮。炙甘草汤也治心悸,那是血虚,血少不得养心的心悸,那得用补药。所以一个证侯不足以说明能用一种方药,如果水饮的这种心悸那肯定是茯苓证,所以说辨证用药是最要紧不过的了,可现在呢,这个不讲也久了,现在一般治病啊,能想到这么细的人他不会不治病。

所以古人讲用药丝丝入扣,即此之谓也。你要用小半夏汤,这心悸绝去不了,治一半丢一半,但坏不了,大致方向是对的。就是小半夏汤,半夏、生姜两味药,加上茯苓。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假令瘦人",这也是头前的痰饮了,昔盛今瘦,所以水都在肠胃里,他不旁布津液,所以组织里缺少水,所以他瘦。"脐下有悸",水之动,他也根据部位的,……,所以他这个悸限于脐下。"吐涎沫",就是胃也有水,水也是往上冲。"而癫眩",癫,癫痫的癫;眩,是眩冒。这个说什么呢?这就说羊癫疯,一方面吐沫子,一方面眩冒、晕冒。这是由水造成的,"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五苓散这个利水药相当的重,他把群药聚集一起了,泽泻、猪苓、茯苓、白朮。这里面治眩治悸的都有,泽泻、白朮治眩,茯苓治悸。猪苓这个利尿药相当有力了,但是他是治渴,泽泻也治渴,泽泻甘寒的药。另外桂枝治气冲,吐涎沫,影响头晕都是水气往上有冲逆,刺激脑,受水气刺激,他才眩晕。桂枝降气冲,还有诸药利水,所以这个水很容易去了。我们对癫痫有五苓散证,这我也治过,一个小孩还是我亲戚,我就用这个整个治好了,从小隔些日子就上抽,还吐涎沫。他们旁的书给改了,癫改巅,说上面晕,还能脚底晕?《医宗金鉴》改的改错了,他就没遇过这种病,我遇到这种病,拿这个药治真有效。这个癫痫不一定都是水,瘀血其它问题都有的,如果是水这水从哪来看的?一个眩,一个悸,脐下悸,这些都是水饮所作。

所以这一篇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水饮作出的特殊症侯。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水在人身上产生的证侯反应相当的多,象头前一气到这,多少症侯?这都是水饮的特殊。可是症侯不同,去水饮用药不同,整个方剂也不同。所以这一章大家好好读读,对方剂的应用,自己也能看出来,细致的很。用五苓散,常用的方子,《伤寒论》讲过了。

这里不仅讲支饮了,也讲两条痰饮,像五苓散是痰饮。到这关于水饮的概要都有了,在这林亿他们在校对的时候,又从外面增加方子,叫附方。这个附方挺好,《外台》茯苓饮,这个方子见于《外台》,在《外台》里面有很多经方,据说都是张仲景方子,但是在他的书里没有,但在旁的收集方药的书里看得到,这个茯苓饮就是其中之一。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话大概就是《外台》作者写的,总而言之,就是心胸中有痰饮,有停痰畜水。"自吐出水后",他恶心呕吐,吐的大概都是水;这时"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这句话也有问题,心胸间由于水吐出去了,所以他虚,气满,总言之,应该是一句话"心胸间虚气满"。吐后了水还往上攻,还继续有水气发满的情况,因此不能吃东西。这个方子作用呢?能够去痰饮令能食,胃喜燥不喜湿,胃虚容易停水停食,停水停食也影响胃不能吃东西。这个方子能健胃进食去水,它起这个作用,所以这个方子我们常用,一般胃病常有这个情况,胃也比较虚。这里有人参,一般总有心下痞硬情况。同时去虚气满,橘皮用量很少,橘皮二两半,还没生姜和其它药分量用的多,这个方子我们在临床上随便加减来用,橘皮治一般的不能吃东西,有胃病,甚至打嗝、嗳气,可以把橘皮加量。我们后头,到呕吐哕那一章里关于橘皮应用说的非常清楚,橘皮的量有时候用的很重很重。所以橘皮二两半,我们一般根据他这个吐水,吐完不爱吃东西,感觉疼闷胀饱,用这个分量也行的。

如果真的胀满厉害,发闭塞,再打嗝、嗳气等,这个橘皮可加量。同时恶心厉害,总而言之还要加小半夏汤,加上半夏,根据上面讲的,凡是呕吐水呀,去水总是半夏生姜好,所以它这个方子里没有半夏。人要呕、再有哕逆、或者嗳气,不但橘皮加量还要加半夏更好使一些。

我们一般治胃病,胃虚停食停饮,甚至造成的胃疼痛都好使,这个方子虽然是林亿他们收集来的,这方子还挺有用的。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悬饮固然是疼,这个悬饮也有致咳的, "咳家其脉弦",弦,弦主少阳部位,悬饮他脉也弦,这里的是属于弦饮的情况。这种咳,水在肺了,是支饮了,这一段既有支饮同时也有悬饮,这时候赶紧去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根据上面来的,有支饮家,这个"咳烦",烦咳一样了,就是频繁咳嗽发作了,这属于支饮。"胸中痛"还是悬饮。

这是承着上面来的,那么这个很重,所以我们治痰饮这个咳嗽,要有胸中痛这种饮都较之重。不突然间死去的话,虽然一百日甚至一年病不好的话,还得用十枣汤。假设支饮牵连到悬饮而咳逆的话,非得用十枣汤去饮不可。这对痰饮咳嗽,专讲咳嗽。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

治属饮家。不光讲痰饮的咳嗽,这人咳嗽几年了,"其脉弱者可治;"咳嗽几年了人是虚了,这个脉应该弱,但脉弱病也没进展,这病气也是比较衰,所以脉只是弱而已,这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治。"实大数者死",这所谓痨病就怕遇这个脉,实大数,新得的病不怕这个脉,久病人虚,脉反而实大数说明这个病太甚,人虚病甚,正不胜病,那人非死不可。这个就一般说的,不但咳嗽病如此,其它病也如此。假如一个慢性病,多少年了,脉虚不怕,甚至脉似有似无都不怕,人应该虚,病没有其它进展自然就是那种脉,这个想法补救还都有法可守,就怕实,实大数,太虚病人你攻不行啊,一攻就死了,身体机能胜不了这个病,病已经胜过人体的生气了,所以非死不可。

"其脉虚者",就是指其脉弱者可以治这种病人来谈的。

"必苦冒",他这书不好读的就在这,这是个倒装句,如果其脉虚者,这个人要是水饮的话一定苦冒,这头前讲过苦冒弦嘛,指久咳宿嗽,如果是支饮,支饮的脉可是虚可治,如果是饮的话,要是支饮就一定的苦冒,"必"字倒装句,不是水饮的不苦冒。

"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为什么苦冒呢?就是有水饮在里面他一定要苦冒的,那就在治水饮的方法里找问题吧,就能治疗的。它是承上启下的一段,是给底下说的。

底下那个又讲小青龙汤了。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这个就是有支饮人了。平时不显,风寒所诱发它就来了,一来了,在伤寒中讲的心下有水气,或咳或喘等等这些病,甚至于"咳逆倚息不得卧",那么人凭倚而起,但一躺下不行,这个水饮躺下更往上压迫。这在临床上遇到太多,他平时不显,遭受受外感了,外邪内饮,这就发生小青龙汤证。这是简文了,没写太详细,小青龙汤讲很多了。根据上面久咳数岁,这也举个例子,下面全是,不一定得用这个方子了。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服青龙汤下后,上面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这类情况好转,下之后病就已,他是这个意思。可他这个反应呢,虽然口燥,吃小青龙汤一种至验,在《伤寒论》里有,小青龙汤证里有痰饮本来不渴,吃小青龙汤之后,渴者烦去欲解也,胃里的水没有了,痰饮病就是要好了,这是伤寒论里的。他这个口燥呢就是服小青龙汤一种效验。他还有个相反的,"多唾",他如果里面没饮了他不会多唾,有了多唾说明这个饮没完全好,还有饮,但已有效验了,有口燥了,所以青龙汤下已,咳逆倚息不得卧这种重的症候减轻了,但痰饮还有,也较轻,有口了躁嘛。看看脉吧,"寸脉沉,尺脉微",寸脉沉者说明有水,沉脉就是有水,不是寸脉沉,尺脉不沉,尺脉也沉,不过比寸脉沉的更厉害了。一看脉沉,知里还有水,而尺脉特别微,沉而微了。微者,此无阳也,就是没有津液,这块就是血少、血不足。"手足厥逆"与"手足痹" 应该联系起来看,由于血虚达不到四末,四肢厥而手足痹,痹者麻痹不仁,也是血少的反应。是由于吃完小青龙汤完虚相毕露,主要由于血少,血不足,所以手足厥而麻痹。同时有些反应,"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为什么要气上冲?他这个支饮的病常不是一下子能好的,当然开始胃里水没有了,他底下水还往上上,反到导致气上冲的急剧,这个气上冲与奔豚证差不多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气冲就是水上冲。"其面翕热如醉状",由于服小青龙后,水去了一部分,但是胃里有热了,所以其面翕然如醉状,颜面就像喝醉酒那么红。那么气上冲不是永冲不息呀,冲了又回去了,回去水也就下去, "因复下流阴股",气不冲了水也往下走了。"小便难,时复冒者"。往下走了又冲,气冲于上水也往上不往下,小便就难,这个人又感觉脑袋眩冒。这是水与气冲的问题了,吃完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主要证是解决了,但又出现这些现象,又虚,胃又有热,但气冲还是最紧急不过的,时而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而下流阴股,然后又冲水又上去了,水上而不下,小便难,时复冒。这些问题都说明气冲是当前之急呀,这时候治气冲是最要紧的,所以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这个方剂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讲过了,它治气冲心悸的,桂枝甘草两味药。另外加上茯苓。茯苓治眩冒(当然这里面也有心悸,肯定是有的),去水,这个气冲夹着水往上来,所以它搁着茯苓。那么这个方子就是降气冲、利水而止咳,五味子治咳都知道了,他根本的就是治咳嗽。在这里不能光顾治咳嗽,虽然治气冲,在气冲里面还得兼治咳,所以他用桂苓五味甘草汤。那么这个方剂倒不常用,为什么呢?它比较简单一些,只是气冲小便不利而有咳嗽的可以用,但这个方子用的机会不太多。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这一段好的很,这几段最精彩不过了,开始吃了小青龙汤之后的一些反应,以冲气最为关键,急其所急嘛。那么吃了这个药"冲气即低",冲气低了,"而反更咳",吃了小青龙汤后他的咳嗽,喘都很轻了,在这个时候呢又咳了,胸又满,这得变化了,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根据原方,他没有气冲,把桂枝去了,冲气即低嘛,加上干姜、细辛,合五味,温中散饮以治咳满。这个干姜、细辛之用,我们常不理解,说是大温性药,是的,这个痰饮非温不治,头前也讲宜用温药合之,这个用凉药的机会不太多,真正的痰饮咳嗽。这个五味这个药太敛,干姜、细辛辛温而散的药,所以五味配合这个药最好不过了,既能去饮,饮去满即消。所以他治咳满才加上干姜、细辛。

那么这就变成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这方子很好,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痰饮咳嗽或喘,我们用其它解表方剂,那么他饮还有,就别一再发汗了,可以用这个方剂,都挺好((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吃了上药,就是苓甘五味姜辛这个药,"咳满即止",咳嗽和胸满马上就好了。同时"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变成这种情形,"冲气"又来了,这个冲气不是桂枝汤主的那个气上冲,它是指的饮,水饮往上冲逆。

他底下就是解释这两句话,为什么而更复渴了?这是因为细辛干姜为热药,吃这个药,他就要渴了,饮去了,他是个温性药。可是这一段呢,他要是渴了,就不能再继续用辛温的药了。"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吃这个药他当时渴,可不久就不渴了,跟头前讲的小半夏汤是一样的。呕,本来应该渴,可是他才吐完水他渴,过了他就不渴了,不渴了,所以他说是支饮。这一段跟那是一样。他吃的是辛温热药,是散寒逐饮的,饮去胃中干,热药发生作用了,他当时是要渴,可是这个渴不久就没有了,而"渴反止者",这是说明支饮没去。那么,这个是不是真的?你要辩证啊,如果真是这样子,"发当冒",这个支饮往上来,头一定要是眩冒的。头眩冒,水往上来,人也必呕,那么要是呕,就加半夏就行了。这个半夏是降逆,止呕,他也是治水饮,通通治水饮呀,没离开治水饮呐,加了半夏就行了,"以去其呕"。

这就变成苓甘五味姜辛夏汤,他这个不必搁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夏汤方,这个太复杂了。就根据上面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就行了,这个挺方便的。里头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加上半夏。这个方子治的冲气复发,不是桂枝汤那个冲气复发,这是饮逆,所以他呕,主要的他是呕。加半夏不但治呕,也去水嘛,所以恰好。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水去呕止",吃了这个药,水就去了,也不呕了。"其人形肿者",形肿就是身体有浮肿了。"加杏仁主之",上面那个方子再加杏仁就行了。为什么这样呢?里头解释了,"其证应内麻黄",麻黄是去水肿最好的药,应该上面的方加麻黄才对。"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照顾头前,还没有忘记那个人手足麻痹,痹是血虚,所以不能再用麻黄夺取津液了。

"若逆而内之者",念na 也行,念nei 也可以的。"必厥",他本来就血虚,你再夺其津液,更使得血液虚,所以不但手足痹,而且必厥。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根据头一条,回头照顾这个。所以才不用麻黄而拿杏仁来代替。杏仁这个地方也可以理解这一点,它也是去水的药,你可知道,但是他不是大发汗,这个地方就很好,不但我们对于药物更能有一些应用方面的认识,而且我们也知道如果这个人,属于外界那个溢饮,溢饮要发汗, "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之",都是用麻黄呀。可是有不可用的,那这个人有手足麻痹,这是血虚,血虚不能多汗。那怎么办呢?所以就得想法用一个不大发汗的药而来代替。这个地方就好了,所以在临床上,有时候也常犯错误,就是在这个地方。到这里你们看看,哪一段讲的不是去水饮呐?全是去水饮而用药都是个个不一样。

这是在一个方剂组成,对于水饮的药物反应里头的,你看,悸是茯苓;眩冒,苦冒眩,是术和泽泻。这地方都动人深思啊,不然的话,你不知道。这都是水饮所作,但是用药他都是不一样。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这个本来在这里,胃热问题本来不大,在吃完小青龙之后的变化里头,以他最轻了。到后来了,这人面仍然还有"热色如醉",这是胃里面有点热。"胃热上冲熏其面"的一种关系,这时稍加大黄就可以了,但是原方,治痰饮的原方还是一点不能变。这个咱们治痰饮咳嗽也是如此,他吃了药是有效的,那根据一二证候的出入,根据原方加减就行了,这你要是给调胃承气汤,当然是不行了。所以加大黄就好了。

到这,他是把这一大段讲完了,这段他讲得非常精采,你们要好好看看。当然不能说我们遇到的病,就是这样的顺序,那不一定的。也不一定痰饮在一个人身上都要现这个证候。但这每一个方剂是都特别好使,尤其是后边这个几个方子,相当好使。加大黄这个,也不止是通大便,你可知道,有热是肯定的,这是用药的一个标准,也治咳嗽,去痰,也起这个作用。所以我们治痰饮咳嗽,伤寒里,也常常温药里面加大黄。真正大便干燥的,也可以加。真正有他说的,"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这也对嘛,这是用这个药的标准,围绕的还是始终在痰饮这方面。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最后他作一个总结了。"先渴后呕",头前讲半夏汤呀是"呕家本渴",这个先渴而后呕的,说明什么问题呀?这就说明喝下水不化,在这停着呢。"为水停心下"所致的一种关系,一般人喝水,随喝随就消化了,哪能就呕呀?所以呕,全是停在这里,它不往下下。

"此属饮家",这是,不是当时的一个临时的问题,这个人是属于饮家里头。"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据上边这个,就用小半夏汤就行了,加茯苓总是有心悸,他不提了,见头前了,他就是略言之了。当然是要只是先咳而后呕,他呕完了,渴一会完了就不渴了,那就用小半夏也行啊。要有心悸,当然也加茯苓的。今天咱们讲到这儿了,这一章到这里基本上就完了,这一章也大,也相当的细致,读这个书,你要笼统读过,他一点用也没有,必须详细分析。所以他这个书,从《伤寒》到《金匮》都这样。你看痰饮拿现在话说,就是一个病因呐,他这个反应出来是各种各样。病因是一个,就是水嘛,去水就好了吧?不行!注意中医辩证的精神就在这里了。反应到一种什么情况,有什么适应这种情况的去水办法。所以这个必须辨到什么地方呢?必须辨到方剂上。

张仲景的这个书就是,原则上,光看看是不行,总得到具体上,他就是方剂,就是这样的。象上边这个全是水饮,一看都知道,可是这个治疗是不一样。好好看一看,我今天讲的太多了,有些也讲得过粗一点。但是他这个书,有些不好读,话太简,文辞也相当的——古文嘛,古奥,文法特别曲折。读还要把它彻底搞清楚,这个书就有路了。

(0)

相关推荐

  • 感冒过后残余的顽固性咳嗽,用医圣的这个方子,连根拔起

    天气渐冷,很多人感冒前脚刚好,咳嗽又来了. 两者总是前后相随,高下相倾.感冒药还没吃药,又要换咳嗽药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原因何在. 如何搞定感冒过后残余的顽固性咳嗽?掐断这二者的联系?这些问题早在170 ...

  • 07小青龙汤

    那我们接着讲小青龙汤.这个名字很有特色,所以它的名字就有义,就是中国的文化环境,第一个,看到这个方子呢,龙能够兴云布雨,就会觉得它一定跟水有关系.第二个,现在要讲方位是吧,不错,青龙是跟东边有关系,青 ...

  •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五)4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基础上,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讲过了,它治气冲 心悸的,桂枝甘草两味药.那么吃了这个 药"冲气即低",冲气低了,&q ...

  • 120004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水饮对五脏等的影响 第二讲 ——《金匮要略》掘藏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水饮对五脏等的影响 第二讲 [原文参考] [原文]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原文]水在肾,心下悸. [原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原文]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 ...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笔记

    ​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20201104 (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每个人都有饮,饮会停在里面,.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 ...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 解读】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 正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 ...

  •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 ...

  • 浅析“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李可治水气痰饮病经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 我写<调燮三焦治水气>和<痰生百病虚为本>这两篇文章的初衷源于<金匮要略>中涉及痰饮水湿的方剂特别多,我初步统计,痰饮的 ...

  • 『医宗金鉴』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此条微者短气之下,古本有「脉双弦者,寒也」等句,文义 ...

  •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20210115

    ​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原文 20210115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 ...

  • 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十20210114

    (证三条 方八首) ♥57集20分♥♥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阴脉,尺 ...

  • ​毛德西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1.甘遂半夏汤治疗久泻不止 治验: 女性,32岁.因产后缺乳,食用民间验方(红糖.蜂蜜.猪油各四两,混合温服)后即患腹泻.经诊断为"胃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