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口疮久治不愈?中医咋从火辩证论治?这篇科普解读深刻,收藏

导读: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417期

#谣零零计划#在连续分享针对灼口综合征的干货科普文章中间,插一则治疗顽固口疮的中医理论认知方面的文章,这是因为连续几天一直不断的有多年口疮的读友通过私信咨询他们口疮的治疗。

今天,在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417期文章里,就重点解读古今中医尤其是古代中医如何从火理论辨证治疗上火口疮。

古今中医火论解析

关于“火”的理论,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运六气学说,并在这个学说中对火进行了最早的阐述。

随着中医对火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古代各个时期的中医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时代背景特点总结出很多关于“火”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各个时期和各个派别的“火论”的多元化;比如壮火、少火,君火、相火,龙雷之火,阴火、阳火,实火、虚火,内火、外火...

下面一一简单分析下:

1.壮火和少火

壮火和少火,是根据火对正常机体的功能作用来分的。

就像《素问》中所说的那样:“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其中明确指出了少火可以气壮,少火可以生气的生理功能和壮火可以气衰,壮火可以食气的病理作用。

一方面,火作为机体的阳和之气,具有温煦、推动、生养万物的作用。

另一方面,火作为六淫之一,也是阳邪亢盛的一种病理机制,会对机体产生病理性损伤,甚至带来功能障碍。

如火性炎上,易扰心神,火邪易伤津耗气,火邪诱发肝风,火邪易壅聚生痈疮等。像题主所说的牙龈肿痛、口舌溃疡,就是火性炎上的一种病理表现。

2.君火和相火:

君火和相火,是按照脏腑生理机能的不同来分的。其论述也首见于《素问》中的记载:“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明代的张景岳通过自然界与人体的类比,认为君火、相火可归属于人身阳气。

心藏神,人的意识状态、思维活动以及情感变化都离不开君火的作用。

论及相火的,大多数医家都以朱丹溪的相火论为本,认为相火寄藏于肝肾两脏,而肝主疏泄,脏腑的运动功能、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气机的升降出入、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卵都赖于相火。

明代的裴一中认为,君火、相火是一体的,不可一分为二。相火要在君火的统帅之下发挥永恒不息、生化万物的正常作用,如果相火妄动,机体机会阳盛偏亢,进而产生阴虚火旺的病症,这其中就包括口疮中的阴虚火旺型。

3.龙雷之火

龙雷之火,是根据脏腑的不同来命名的,将在肾的相火成为龙火,而在肝的相火成为雷火。但是大多数医家都倾向于认为龙雷之火就是肾命门之火,是水中无根之火,属虚。

龙雷二字,一方面形容威力,一方面暗示带水。肾为水脏,但有命火,其势虽烈,但总是一种含水的假火。在古代,人们根据八卦理论,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提出了龙雷之火,且不同时代的中医对这一火的认知还不同。

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龙雷之火是不依赖于无形、具有独立力量的自然之火。

而明代名医赵献可提出了相火龙雷论,对龙雷之火的特性和治法进行系统、全面的诠释,标志着龙雷之火正式形成。

4.实火和虚火

根据火的虚实性质,中医又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

火的虚实,指的是火对人体影响的性质,也是众火的归纳。如外感风寒、温燥、暑热、热毒等六淫之邪多为实火。临床表现为烦躁、狂妄、谵语、蒸蒸发热、恶热不欲近衣、喜饮冷、大便干结、腹痞满而痛、小便赤涩,或体如燔炭、面色红亮、唇红、口焦、气粗为主。

而情志内伤、过度劳欲多为虚火,临床医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五苔、脉细数,或全身低热、舞前为甚,胃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舌淡苔薄、脉大无力等。

5.阴火和阳火

从人体阴阳的角度,火又可以区分为阴火和阳火,二者是相对的。

从表里辩证来看,阴火总体上属里证,阳火属于表里夹杂证。

从寒热辩证来看,阴火总体上属于寒证或标热本寒证,阳火属于热证。

从虚实辩证看,抑或总体上属于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而阳火属于实证。

因此阴火属于里虚寒证夹里实热证或里虚寒证夹里虚热证,为阴中之阳证;阳火属于表实热证或里实热证,为阳中之阳证。

临床上阳火属于实火,阴火常别认为是虚火。

6.外火和内火

外火主要是致病邪气六淫,处六淫之“火”,风、寒、暑、湿、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火”。如风邪化火、暑邪化火、燥气化火、湿邪化火、寒邪化火等。

内火,就是内生火热,为内生五邪之一。

内火的产生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阴虚火旺导致的。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香燥或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一则损伤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而化火;一则积热内生,蕴结化火,熏蒸脏腑;

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结日久,也能生热化火;

或暴怒所触,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其病机主要为气机紊乱,情志过极,五志皆可化火,但以心火、肝火最为常见。

阴虚火旺是热病后期,阴分耗伤;或劳欲过度,阴精耗伤;或久病不复,阴液亏虚;或先天禀赋虚弱,肾阴素亏;或肝郁化火,久耗阴液。其病机主要是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而生内热。

牙龈肿痛或口腔溃疡,中医如何辨证治疗?

古代医家对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众多,大致从火热致病、寒邪致病、脾气凝滞、肾虚气虚、上盛下虚等方面来解读其病因病机。

口疮,从脏腑三焦定位论治

明代大医学家薛已在所著的《口齿类要》中,主张三焦诊治口疮的原则:“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

如果口疮在上焦,病机主要为心火上炎,临床特征主要是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分泌物,舌面疼痛,心烦,尿短赤或有灼热感,舌尖红赤,苔黄,脉滑数。

如果患者伴有肠胃道疾病或有肠胃道疾病史,十二指肠溃疡史等,口疮多为中焦,病在中焦胃时,病机关键主要为胃热上扰,表现为口疮起病较急,病灶多,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周围红肿热痛,牙龈肿痛,口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口疮病在中焦脾时,多为脾经积热、挟湿上攻或脾气(阳)不足、土不伏火引起。

脾经积热证表现为口腔黏膜多处糜烂生疮,以口唇内侧为主,疮面覆黄苔,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大便或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脾气(阳)不足证表现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色淡红,神疲乏力,劳累易诱发,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畏寒怕冷,腹部冷痛,服凉药反加重,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弱。

口疮之病在下焦肝时,病机关键为肝经郁热,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位于舌侧边缘,常随情绪的波动或月经周期而复发和加重,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酸,舌苔黄,脉弦数。

口疮之病在下焦肾时,,阴虚火旺证表现为溃疡色鲜红,数量多,疼痛昼轻夜重,伴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腰膝酸痛,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火浮证表现为口舌生疮,疮面色淡,周围不红,久治不愈,伴下肢不温,上半身怕热,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尿频清长,或夜尿多,舌淡,脉沉细。

口疮从火论治,分清虚实

从上焦治:清心火的代表方是导赤散合泻心汤,导赤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代表药物有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代表药物有大黄、黄连、黄芩。此外还有黄连阿胶汤、清心莲子饮等。

从中焦治:治胃代表方包括清胃散,药物如生地黄、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另如竹叶石膏汤。此外还有凉膈散、甘露饮、玉女煎、泻黄散等。治脾方如附子理中丸等。

从下焦治:治肝的代表方是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治肾的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封髓丹、金匮肾气丸。蒲辅周认为:“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采用封髓丹加味治疗,考黄柏泻相火而清湿热,又是治疗口疮的要药;砂仁养胃醒脾,除咽喉及口齿浮热;甘草补脾胃,清热解毒……封髓丹乃补土服火之方,土虚则浮火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作的口疮,脉虚者屡效。”

牙龈肿痛或口腔快用,重外治,兼内外中西联用

外治法治疗口腔溃疡往往可以促进药物直达病所,收到良效。

常用的外用口腔溃疡中成药有冰硼散、锡类散、养阴生肌散等。复方有吹喉散、黄连散、蜜柏法等。

如果您不嫌麻烦,治疗口腔溃疡也可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脚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一般敷1次即有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