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新探:鲁爵试探
鲁国是周天子立国初期的最早封国之一,它的最初国君应当是周公旦,但是,周公没有就任,故,第一任国君是他的儿子伯禽。处于黄河下游的鲁国和在黄河中上游的周王室是这样的亲近,在执行周礼方面,也十分讲究,保留的周文化最多。《春秋》是它们写出来的,最早的思想文化圣人也是在这里出现的。今天说鲁侯爵铭文内容,其书法风格与西周王室的风格(如兮甲盘)极其接近。不过,它仍然有地方特色,短短十个字,释读却存在一定困难。见下图
这是友人发来的图片,其铭文有楷体注释。文曰“鲁侯作爵鬯(①),用尊(②)盟”。除去“鬯”后①字外,今天主要探讨第二个字。先把郭先生的说来,我从友人那里看到,郭老认为它是“临盟”。依照在下愚见,它不是“临”,临字在金文里不算少见,著名的《大盂鼎》就有它,见图
临金文,繁体楷书,由“臣+人+品”构成,古今无异。
②处是由(自+三水+木oo)构成。和“临”比较,无一处相同,区别甚大。它到底是什么?查集大成者《金文编》,无记载。余一时陷入困境。尤其是那个像“束”的字(木+o+o)是什么?余忽然想起在《金文小品集》里就有它。见图
带长柄的戟。
此图,文字从青铜兵器“戟”上拓印下来,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它应该就是“戟”(卓+戈)。其内容是“戟,父甲”。金文戟,也不见于《金文编》。和今天的楷书风牛马不相及。不过它仍然有迹可循。
原来《周礼,天官,掌舍》云“为坛()棘门”郑思农注“棘门,以戟为门”《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这里的棘与后世的“戟”同音通假。棘,是酸枣树,有刺,果实较多,比红枣小些,可入药。字形是“木+o+o”,oo是它的累累果实。并非是“束”。
戟,能钩能刺,就是仿照棘而来。戟和棘问题解决了,鲁爵铭文,在下以为,那个字(自+水+棘)和“歃”(干+臼+欠)(小篆非是千字)有关。“自”古文字就是“鼻”,鼻口相连,说鼻也就是说口。古人歃血为盟,就是杀牲饮血,对神发誓以表诚意,用戟护身。不少是用于两国或多国之间的盟誓。《国语,晋语》“楚人固请先歃”。又《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也指喝,饮水。吴隐之《酌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结合鲁侯爵文,所作之饮器,都含有这些意思。
既然歃和鼻有关,如果直接找到带“鼻”字的异体字“歃”,则更有说服力。请看《康熙字典》有个歃的或体(不被看作正体)写作(鼻+夹),是形声字。金文鲁侯爵的会意字“歃”,鼻口下面流着血水,还有“棘”作保护,这就是“歃血为盟”的情形吧!至于古文字里还有不少和武器有关,(如带戈字旁的,戈,有钩无刺)不一一举例。今天只能推断到这里,实属臆断,还请方家不吝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