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圆周360°?一天12时辰?深读易经,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简单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上数学几何课,学习尺子、圆规、量角仪,老师让记住一个圆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问老师,为什么是360°,而不是100°呢?
对一个当代的小学生而言,100度似乎比360度要好记得多,而且似乎更容易计算。
年轻的数学老师回答说:就是这么规定的,你记住就好。既然问不出原因,只能死记硬背下来。
后来终于有机会,问数学教学经验更加丰富的老师,老师说因为360是整数,又能被很多数整除,比较容易计算。至此,这件事就算是不了了知了。
再后来,遇到一些数字爱好者,还有一位非常厉害的数学老师,是那种3位数乘3位数直接报结果,比我计算器按出来都快的那种资深人士,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告诉我说,360是个神奇的数字,比如3+6+0=9;360除以2等于180,1+8+0=9;180再平分,数字之和仍然是9.....再往后除以2是数字之和会是18,但1+8仍然等于9。最后,我必须承认360确实是个非常神奇的数字。也许,这就是几何学家和数学家将圆周定义为360度的原因吧。
最后,因为特别喜欢传统文化,深入研读《易经》,才发现其中深刻的道理,在于我国的古天文学。
比如乾卦,主要讲述的就是“天”运行的道理。要想读懂《易经》,必须要认真的学习古代天文学,只有《易经》+古天文学才能完美的回答,一个圆周为什么是360度,而不是100度或其他。同时也知道了为什么时钟会定义为12小时,我国古代把一天定义为12个时辰,而西方则定义为24小时。
我们都知道,按照《系辞传》的记载,易是伏羲这位上古时期了不起的圣人当时观测天象而得,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天文研究。按照我们目前对于人类历史的理解,当时的人并没有什么高级的天文设备,因此靠的多是肉眼观测以及长时间的积累。
就圆本身而言,我们人类肉眼所能观测到的最大的圆,从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是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轨迹。这就是古人对于圆的观测。古代的圆,我更喜欢用“圜”字,因为“圜”字,更有环绕着转的意思,是立体而形象的,并非我们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平面上所画的圆。
这个“圜”,有我们今天日常所说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意思,再说得直白些,就像个大弹簧,或者说今天高科技研究里面的DNA分子螺旋结构。关于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圜”以后会有文章单独论述,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
圜,天道也。――《吕氏春秋·圜道》
乾为天,为圜。――《易·说卦》
古人很早就知道,除了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还有一个太阳绕地球的年周期,俗称“大圜”也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大的“圜”,这个“圜”春夏秋冬绕行的距离,我们认为是一年的时间,称之为一个圆周。这一个圆周,从我国古代使用的四分历看来,是365又四分之一天。把一天之内太阳在圆周上运行的角度,称之为1度,也就是我国古代的“日度”。
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淮南子·天文训
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班固 《白虎通·日月》
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晋书·天文志
而我国源自上古轩辕时期的六十甲子历,一年直接就是360天。也就是说,人们把从地球上看到日月在天空运行一周的定义为天度,意思是用天度量,正好是360天。所以圆周定义为360度,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那么,为什么一天要分成12个时辰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太阳的一个大圈,月亮转了12圈,所以一年是12个月。因此这个大圆被十二等分,那么太阳每日运行的轨迹,自然也是采用同样的分法,所以,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对于时间的计算都是12进制。我国是十二个时辰,而西方则是24小时。
至于古人如何计算太阳和月亮的年运行轨迹,这就需要用到星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八星宿,在古代,星宿的意义非常重要,是度量太阳和月亮运行的依据。其中尤其晨星、昏星的观测最为重要。
综上所述,一个圆周的角度定义为360度,是有很深的天文学意义在其中。从这个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我国古代的数学,是源于天文学。当然,这些关于天文学与数学的论述,很多在著名而且非常的《周髀算经》中都能找到答案。虽然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周髀算经》中最大的成就是勾股定理,但我研究《易经》的经验则认为,其成就更多的在于天文历法,实在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