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系列——赵绍琴讲中医

七夕情人节

赵绍琴从临床实际出发,认为“温病的名称虽多,发病类型虽有不同,然从其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来看,其病变的性质不外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

以病变的性质分类的方法,最能概括温病的全貌,并能充分地体现出温病的临床特点,而且便于掌握其辨证施治规律。”

从病因看,温热病所感受的是温热邪气,湿热病感受的是湿热合邪。

从临床特点看,温热病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湿热病则具有身热不扬、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势缠绵难愈等特点。

1.表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比较:

温热病湿热病感邪性质温热邪气湿热邪气易感季节四季均可感邪多发于雨湿季节温病名称风温、春温、暑温(暑热病)、秋燥、湿温、暑温(署湿病)、冬温、温毒、温疫(署燥疫)、温疰伏署、温疫(湿热疫)

疾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季节性强、病程较长、缠缚难愈、

热象偏重、易伤津液身热不扬、气机阻滞、水液代谢失常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变易弥漫全身

2.卫气营血辨证:

一般卫分证气分证一营分证一血分证上焦证候中焦证候下焦证候

发展规律

常用治法辛凉清解、寒凉清热、清营养阴凉血辛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清热燥湿、散血等淡渗利湿等

治疗禁忌忌发汗、忌利尿、慎填补、慎苦寒忌大汗、忌大下、忌滋补、忌温补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为清代叶天士所创,用卫、气、营、血划分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阶段,概括了四类不同的证候,体现了温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叶氏详述了温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但对湿热病论述较少。

3.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翰通继叶天士之后创立的另一种温病辨证方法,他以上、中、下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概括了三类不同的证候,体现了温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传变的一般规律,吴氏之说对温热病和湿热病均做了详细论述,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发展了叶氏之说。

但由于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纵横交错,再用以辨治病名纷繁的各类温病,反使温病之学难于掌握。

赵绍琴从便于临证和治学的角度出发,在将温病划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个并列的类型分别论述其证治的同时,率先提出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的学术观点。

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体现了温热病由线入深的传变层次,深刻地揭示出温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三焦辨证则从纵”的方面体现了湿热病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深刻地揭示了湿热病的发展变化律规律。

因此以卫病证治发微气营血辨温热病、以三焦辨湿热病,更能反映这两类温病的临床特点,能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的辨证施治。这“温热病一一卫气营血”之横与“湿热病一一上中下三焦”之纵,构成了赵氏温病理论的框架,也是其温病著作《温病纵横》书名的由来。

4.温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中所述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被后学奉为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

赵绍琴根据自身数十年的临床心得和对中医温病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认为针对临床诊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学术观点。

论“在卫汗之可也”卫分证是温热病的第一个阶段,影响的是人体的卫外功能。对于叶天士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很多人理解为:温病卫分证应用发汗解表法治疗。赵绍琴认为这种理解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

正确理解应是:“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轻邪浅,只宜辛凉清解,宣郁清热,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肺恢复其宣降功能,津液得以布散,自然微汗出而愈,

此即'在卫汗之’之意。””他强调,“在卫”并非“在表”,“汗之”并非“汗法”,其治法辛凉清解”并非辛凉解表”,绝不可用解表药求汗,而当疏卫开郁,轻

宣肺卫。“在卫”并非“在表”,温病卫分证不是表证。

赵绍琴在他的《温病治验提要》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肺,口干舌红,咳喉,甚则有痍,或胸痛而端,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伤寒病是风邪或寒邪从肌表皮毛而入,外束太阳之经,故证见恶寒、头项强痛或一身关节疼痛、脉浮紧或浮缓。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故称表证,所感邪气称为表邪。

温热病乃是温邪自口鼻经明至肺。肺为娇脏,不时寒热,最易受邪,其位最高,邪必先伤。温邪犯肺,肺失肃降,故咳散。温邪上攻咽喉,故见啦红或肿或痛。热伤津液,

故见舌红、口渴、咽干。温热邪气侵袭肺卫,正邪交争,故发热,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肺失宣降,卫外功能失调,故微恶风寒。温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

古人尝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此言并不俱实,应结合脉舌色症综合评判,

且《内经》“病机十九条”早有教导:“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切不可一见恶寒便以为风寒表证,若因温热犯肺亦可见寒战,诚为火热内郁之象。

温热邪气并非侵袭皮毛,故不能称之为表邪。温邪上受,并非体表受邪,故虽有发热恶寒,但不是表证。恶寒发热因卫外功能失调导致,所以称“在卫”,而温热病的这一阶段称为卫分证。“汗之”并非“汗法”,卫分证治疗不可发汗解表。

赵绍琴作为一代温病大家,对温病理论及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承袭家传师授之治温心法,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心得,针对当下温病理论界和临床实际中的盲点、误区和弊病,提出了一系列观点鲜明的学术见解。他的这些学术观点

对我们正确理解温病理论、指导温病临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将其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阐述如下:

1.温病不同于伤寒

赵绍琴认为温病和伤寒虽然同属外感热性病,但二者迥然不同。“温病和伤寒因感受的邪气性质不同,对人体的损害各有不同,所以温病和伤寒在不同阶段的病机及临床

症状又有不同,其治疗方法亦因之不同。”

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的外感辨治体系后,它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备受推崇。由于《伤寒论》是第一部论述外感病的专著,所以对后世影响极深,

以至于一些医家认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适用于包括温病在内的所有外感热病,

因此在温病的临床治疗中也承袭了《伤寒论》的方法,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束缚了温病学的发展。

温病伤寒不加详辨,“一例作伤寒行汗下”的直接结果就是,罹患温病的患者,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痛苦增加,甚至导致死亡,宋代医家庞安时描述其为“天下枉死者过半”,患者非死于温病而枉死于医家之手,足见不辨温病与伤寒的危害。

由于温病与伤寒都是外感热病,二者在疾病初起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可能有一些近似之处,例如在发病之处都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容易造成混淆,导致误诊误治。究竟如何分辨温病与伤寒?

赵绍琴强调,一定要注意本质的区别及发展的不同。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如表所示。

温病与伤寒均因外感自然界邪气而致病,然而温病所感为温邪,伤寒为风邪或寒邪,

一温一寒截然相反,这决定了二者从病性、病机、转归到辨证、立法、方药全面的不同。

温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经口明而至肺,所以温病初起,必有明红或胖或痛,口干,舌红,咳喉等症状,因肺合皮毛,卫之所出,故称其病机为热郁肺卫;而伤寒是邪客皮毛,外束足太阳膀胱之经,太阳之脉主一身之表,因此伤寒初起必恶寒、体痛,此为寒邪束表所致。

二.病初起虽均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症状,但病机迥然不同。温病之寒热乃火热内郁、正邪交争而发热,卫外失司而微恶风寒,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伤寒则因寒邪外束,卫阳被郁,因而恶寒重而发热轻。

头痛一症,温病因温热上蒸、气血逆乱而起,伤寒则为风寒外束、气血凝滞所致,二者不同。温病因火热上蒸,故见明红、舌红、口微渴或前额有汗;寒为阴邪,故伤寒无口渴且苔白润。

二者鉴别关键还在于脉象不同,'伤寒,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

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的伤寒包括五种、五种之一的“伤寒”印是狭义伤寒,温病亦在五种之列,与狭义伤寒同为外感热病的类型之一本文论述的是与温病相对而言的狭义伤寒。广义伤寒不在讨论之列。

END
大医双合传承

传播传统中医文化,建造中医文化平台!
2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重读经典】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公众号    经方世界 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 ...

  • 第一章 导 论

    温病学概述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 ...

  • UC头条: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

    周仲瑛教授行医70余载,对各科疾病皆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认识.纵观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外感热病是重点. 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 周仲瑛教授认为外感热病应该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 ...

  • 64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三条

    温热邪气和风邪.湿邪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 ...

  • 国医大师系列——刘渡舟讲中医

    国医大师系列——刘渡舟讲中医

  • 赵绍琴讲透中药:妙用荆芥经验浅识(上)|中医大家赵绍琴讲座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赵绍琴:妙用荆芥经验浅识 1.荆芥的功能 ...

  • 中医入门系列—赵绍琴带你推开中医大门

    简介 赵绍琴(1918-2001),北京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祖父.祖父均为清代御医. 父亲赵文魁,字友琴,系清光绪二十年御医,光绪三十年任太医院院使(院长).本人早年就学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北京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年轻中医不傻眼,碰见了就能治的经验|赵绍琴讲春温(纯干货 收藏!)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赵绍琴讲春温(纯干货 收藏!) 赵绍琴 ...

  • 赵绍琴讲荆芥的配伍及临床应用

    谈谈荆芥的配伍及临床应用滨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赵秀玲 荆芥,一名假苏,味辛苦而性温,气芳香而升散,主入肝胃二经,行气而兼能和血,功稍轻宣.发表.祛风.理血.解郁.升和.临床与其它药物配伍运用更能变化多端 ...

  • 赵绍琴对中医治疗白血病的认识

    对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再认识 抚今追昔,自从六十年代初我和秦伯未先生共同研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以来,三十个春秋已经流逝.而今,白血病仍然象一头巨魔,年复一年地吞噬着千百万人的生命.三十年来,我经过了 ...

  • 赵绍琴讲透中药:妙用荆芥经验浅识

    赵绍琴讲透中药:妙用荆芥经验浅识

  • 不依靠特效药,赵绍琴谈中医治疗白血病

    导言:<我不是药神>作为目前为止评分最好的国产电影,讲述的就是关于白血病这一疾病.对于白血病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咱们中医界的赵绍琴老先生三十年来不断探索和总结,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中医药治 ...

  • 赵绍琴:中医治疗肾病的体会

    赵绍琴教授讲述  杨连柱整理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但这个病治疗很难,可缠绵几十年,有时由慢性肾炎逐渐发展到尿毒症,治疗起来难度就更大.现在新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血液透析.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