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仓巷街
我有一个朋友,虽认识较晚,但关系不错,两人都觉得相见恨晚,要说这是什么原因,大概是由于我们都比较文艺吧,人家十八九的恰同学少年文艺,那挺正常,毕竟风华正茂时,但是俩即将奔三的“油腻大叔”文艺,那就有些违和了,但还谈不上猥琐。
记得那时正值仓巷街改造,我们俩时不时地就要去“视察”一下工地,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正好和我们的文艺高度契合,幻想着在仓巷街道走一走,闭上眼睛思忖片刻,突然出口成章,一手脍炙人口的诗词就这么产生了。好吧,一不小心把自己错当成李白了,但那种心境真的是这样,纵使最终只能用“不错,不赖”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比起我,我的朋友更是对仓巷街情有独钟,平常只要有时间,他就得去温故而知新一把,走一遍不过瘾,还得倒过来再走一遍;下雨天走也就罢了,下着雪也要跋山涉水去看看。虽然仓巷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了,但若是哪一天对仓巷街说“我是看着你长大的。”应该也能说的过去。
但近段时间以来,我发现他很少去仓巷街了,老街改造逐步接近尾声,人流量也逐渐增多,却唯独少了当年钟情于它的我的这位朋友。后来一打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单位搬家了,回家不顺路了。不过通过朋友圈,我发现他倒也没闲着,最近改去人民公园了,一个地点、一处美景、一幅画面,他能够反复把玩,一周下来能拿手机拍个七八遍,我想,这画面如果镶着边儿,那这边儿兴许已经被他盘得包浆了吧?我甚至脑补出了他每天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穿过人民公园的样子,他的嘴角露出了不带任何修饰的笑容,开心的就像回到了蓝天白云的孩提时代。
难道是他变心了,把仓巷街打入“冷宫”了?几经思考,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现在,人民公园就是他心里的那条仓巷街呀。这是一种情怀,也可以说是一种寄托,就像我另一个老朋友,毕业四五年了,还喜欢去后营、去三里屯,去大学校园里假装上自习、去校园食堂吃饭,甚至有时候没脸没皮地和靓丽的女孩子搭讪,他只是怀念自己的大学时光,也许咱们的安师、安工和他的学校差异很大,但是在他眼里,他就把这些校园当成自己的学校了。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我这个新朋友对人民公园的“移情别恋”了。一条老街、一个老园,以后也许还会有一棵老树、一处老景,驻足在那里,就是想要暂时逃避现在这有些营养过剩的喧嚣,捍卫自己最后的倔强和本真。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最后的倔强、最后的本真称作自己心中的一条仓巷街呢?应该是可以的吧。
现如今的我依旧常去仓巷街,我始终认为,那种情愫还是在最初的地方才能更好的释放,嗯,就让我再矫情一会儿吧,直到我也不顺路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