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6世纪的气象研究,解开明朝疆域收缩之谜:全都是气候惹的祸

明朝疆域图 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明朝的疆域在成祖朱棣时期达到了顶峰,其北部疆域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西部疆域大致为新疆东部哈密一线,尤其是北部疆域距今长城一线大约在千里之遥。

可是,在明朝中期,即正德年间之后,明朝的疆域急剧萎缩,先是放弃了哈密卫,迁移至嘉峪关;后又放弃了河套地区,迁移至延绥地区重新设立防线,称为九边,把西部和北部千里的疆域拱手让与他人,不得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

后人在对价这段历史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主昏臣庸和大臣们不识大体,认为九边之外的土地“得之不为喜,失之不为害”,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气候问题,即困扰了元明清三朝的“小冰河期”。

明成祖朱棣像 图片来自网络

朱棣的战略

明成祖朱棣是个锐意进取,积极开拓的皇帝,按照他的战略,迁都北京仅是他为了在日后继续开疆扩土建立的一个前进基地而已,并不是后世提出的什么所谓“天子守国门”,因为在朱棣的逻辑里,根本就没有“守”这个概念。

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明朝在朱棣时期在水陆两线同时进行了开拓。相对于海路的走出去,朱棣对北方实行的是一种打出去的战略。

在很多论述此段历史的作品中都指出,朱棣是为了彻底铲除蒙元残余的隐患,不把不安定因素留给后人,才不顾国力和身体条件五次讨伐北元。其实,这种论断严重低估了朱棣北伐的历史意义,朱棣北伐是想要把明朝建立成像元朝那样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可很多论调却刻意忽视了这一点,却把朱棣一个好祖宗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

明朝建立以来,其疆域已经达到了汉民族成立的王朝的顶峰。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并且,明朝依靠自秦朝以来形成的外长城建立了防线,其北部疆域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西线疆域大致为新疆东部哈密一线,尤其是北部疆域距今长城一线大约在千里之遥。

和我们现在所见的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内长城不同,外长城控制的这些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水草丰美之地,可以养兵饲马,作为北伐的前进基地,是一种以进攻为主的防御阵地。可是,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防线,却在朱棣死后不久,被明王朝逐渐收缩或者放弃,这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一件事。

明朝九边图 图片来自网络

明朝放弃外长城防线的主流观点

究其原因,争议颇多。主流的意见是:

其一、朱棣把明朝的首都迁到北京后,这条防线的重点就集中在北京及其北部地区,因为毕竟京畿地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北京地区汇集了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相应的,其他地区的军事力量就显得薄弱。每当京城遇到危险,其他地区就要放弃防守来勤王,使得明王朝的军力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因此,明朝只得放弃了当初设立的防线,逐步把防线南移,重新形成了一道九边防线。

其二、继任的明朝皇帝缺少朱棣的雄才大略,兼之明朝文官势力在经过了明初短暂的低潮之后,重新抬头,严重干涉了朱棣制定的开拓政策,这一点从销毁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和造船图纸就可见一斑。

其三、蒙元残余势力重新强大起来,对明朝的原边境防线的冲击愈演愈烈。明朝不胜其扰,只得放弃原边境防线,选择更适合自己防御的地区重新组建防线。

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

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

在这段记载中,明成祖朱棣也曾放弃过大宁卫(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好像和他一直提倡的开拓战略不符。其实这是个理解上的误区,朱棣之所以放弃大宁卫,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朱棣认为,在没有彻底消灭蒙元势力之前,设置大宁卫有孤军深入的危险。

他认为,最好的策略是先撤掉漠南诸卫所,集中兵力消灭北元才是长久之计。如果把兵力分散在各个卫所,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容易被北元各个击破。可是,朱棣在第五次讨伐北元时病死在出征的路上,从此之后,大宁卫再也没有得到恢复。

嘉峪关长城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明宣宗把开平卫(内蒙古多伦)迁移到独石则确实是把防线南移,从内蒙古的多伦南迁到了今张家口的独石镇(今张家口赤城县)。虽然独石镇是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势险要,从防御的角度来说更为有利,但毕竟是放弃了战略态势最为有利的前进基地,损失很大。

至于放弃哈密,改为防御嘉峪关;放弃河套,改为防御延绥一线(即榆林镇),更是使得传统的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前进基地损失殆尽,明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战略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或许会认为这是明朝的皇帝雄心不再和朝中那些文官们囿于传统观念,认为外长城那些土地都是蛮夷之地,得之不为喜,失之不为还,在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的袭扰下不胜其扰,所以放弃了这些土地。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观点是一刀切的做法,虽然在明朝的某些时期确实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此。

明朝放弃外长城防线的真正原因

既如此,那么,使得明朝甘愿放弃西部和北部千里疆域,退守九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它,就是困扰了元明清三朝的气候问题,即“小冰河期”。

国外学者研究证明,明朝的灭亡是源于“小冰河期”,因为在“小冰河期”最显著的气候条件是夏天干旱或者洪水,冬天则是奇寒无比,这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没有吃的,就会饿死人,人死多了,就会发生瘟疫,如果朝廷抚御失策,人民就会铤而走险。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明朝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