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地长出新希望
□本报记者 胡纯亮 通讯员 何顺
如黛青山下,一片片绿油油的“芋”叶无穷碧,一条条笔直的水渠在田间纵横交错。村庄里,新修的水泥路连接千家万户。近处,挖土机正在轰鸣……日前,记者走进祁阳县文明铺镇新塘角村,一副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展现眼前。
“打工一天可以得85元,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正在田里忙着除草的村民是村里曾经最“困难”的陈运启,由于妻子大病在身,让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一度陷入到了绝望的境地。幸运的是,产业扶贫政策的春风吹到了新塘角,让这个饱受磨难的汉子和村里很多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地处祁阳县文明铺镇西南角的新塘角村是省建档立卡扶贫村,由于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严重干旱缺水,全村264户中就有106户是贫困家庭,贫困发生率为34.3%。
“村里唯一的水源官塘水库泥沙沉积、大坝渗漏,主渠、支渠倒塌堵塞严重,村民住的房屋大都破旧不堪。”2015年6月,市委开始派驻工作队进村开展帮扶工作,眼前的困境令工作队长陈健昶大为震惊。
“要拔穷根,发展产业是必由之路。”驻村以后,工作队了解到,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之外,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原始,也是造成群众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
要发展产业,首先就要找准产业。驻村工作队通过调研发现,当地一直有种植生姜、芋头的习惯,当地传统种植的槟榔芋更是远近闻名。通过与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讨论,并专门邀请县内外农业专家到村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大家一致决定将槟榔芋和生姜种植作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然而,对于长期主要靠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为生的当地农民来说,发展产业不仅缺乏技术,资金也是一大难题,转变村民固有的思想观念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一方面号召大家发展槟榔芋种植,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另一方面,争取重点产业扶贫资金100万元作为全村贫困户的股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来推动产业发展。”
通过开展思想工作,村民拿出了520亩土地,首先成立了合作社。新塘角村今年共投入160多万元,种植槟榔芋450亩、蜜本F1南瓜150亩和香姜20亩。农产品的销路和农药、化肥等成本不用村民承担,村民只管种植,每务工一天,合作社就开给85元工资。
而随着产业的深入实施,村民在家务工就能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今年,陈运启自己种植了1亩多水稻完全可以满足家用,流转出去的3亩多土地还能收回一部分租金。此外,通过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有上万元收入,另外,作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他家还有望获得3000多元的分红收入。
基地还带动了10多名贫困户自己开展槟榔芋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德纯介绍,按照每户平均种植2亩、平均亩产2000公斤计算,如果收购价按照5元/公斤,种植户年均纯收入将增加1万元以上。今年,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新塘角村可为贫困户人均增加纯收入超过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