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通宝“美制”与“正字”----下
如上篇所介绍,
“美制”及其衍生的“正字系列”,
无论是存世数量,还是版式风格影响力,
在“崇宁通宝”中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因此,
有许多独立制作祖模的版式,文字布局与钱文书法与“美制”非常近似,
但是它们的铸造工艺及精度,
好一点的,与“正字”的铸造级差不多;
弱一点的,与“正字中缘”的铸造级差不多。
这些仿“美制”与“正字系列”的版式,我们归纳为“正字类”。
A1-1,正字狭通, 风格同“正字”,宝字王部中竖斜、尔部两点左高右低;通点近甬部,且甬部头部窄,故名“正字狭通”。
A1-2,正字垂舟通,通字的走之底,左翘起,右低平,形似龙舟。此版风格同“正字”,通字走之底左端低垂,故名“正字垂舟通”。
A1-3,正字长孔,长孔,意指内穿不正,为长方形,但此版并不明显,因此版名只是按习惯沿用旧名。其特征为崇字俯,宁字仰,通点长,四字深峻。
A1-4,正字俯宁,四字深峻,铸工较精,宝字俯,宁字俯。
A1-5,正字仰宝,风格同“正字俯宁”,划入本类,宝字仰,宁字仰。
A1-6,正字中穿, 穿口较大,崇字退,宁字近内郭。
A1-7,正字俯通,通字俯,甬部阔且大。
A1-8,正字离宝,通字进,宝字离内郭。
A1-9,正字狭宝,四字均阔,崇字示部两横不平行。
A1-10,正字短尾仰通,直径略小,铸工较差,通字有局部活字的可能,短尾,降且仰。
A1-11,正字短尾进通,同上,通字短尾,进。
此外,
还有“寄郭类”和“开口通类”两个略显独立的小类,
与“美制”与“正字”的钱文风格也有一定的脉络关系。
A2-1,寄郭,四字均小且近内郭,故名“寄郭”。
A2-2,寄郭大字,风格同上,字大,通尾近外轮,罕见。
A2-3,寄郭阔通,风格同上,通字阔,背郭微四决。
A3-1,开口通,通字为方头开口,四字离内郭。此类为新建,与“正字”系列风格近似。
A3-2,开口通小字,书法风格同上,四字较小,近内郭。
A3-3,开口通离郭,通字风格同上,但字体细,略有变化,宁字离郭,通字进且仰。
A3-4,开口通短尾,通字风格同上,字体细,通字短尾,原名“方头通”。
# 为何我们认为“寄郭类”、“开口通类”与“正字类”有关系呢?
一方面,我们是从整体文字书法与铸造风格来分析;
一方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长江水坑发现的崇宁。
本世纪初,安徽铜陵段长江上的吸沙船,从江里吸出了大量“崇宁通宝”当十铜钱。
这批大约20万枚水坑崇宁,均呈直边、面带挫痕的未流通状态。
我们分析这批崇宁为钱监铸成后,通过长江水路转运,船覆货倾,并未正式发行流通。
经过统计:
寄郭,占比90%以上;
正字+正字中缘+正字狭宁,占比10%左右;
此外零星发现的有:
正字中穿、正字狭宝、寄郭大字、开口通小字、开口通离郭等版。
由此我们认为,
“寄郭类”和“开口通类”,附在“正字类”后面比较合适。
# 最后,我们再补充思考一个问题。
看一看“降宁类”:
X-1,降宁,崇字示部左撇短,宁字近内郭。
X-2,降宁退崇,整体书法风格同上,崇字明显靠右而退。
X-3,降宁退崇异通,宝字宝盖斜向上翘,通字走之亦翘起。
以上是《北宋铜钱》整理的“降宁类”,
《崇宁泉谱-通宝卷》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个版:
降宁中穿,降宁大字,降宁退崇小宝。
其中
“降宁退崇小宝”,我们在上篇中已划入“美制类”,并更名为“美制中穿”;
“降宁大字”,实物为藏家秘藏,故缺彩图,目前暂凭拓片风格,发现它和“美制大字”非常相似,因此怀疑其属于“美制类”;
“降宁中穿”,同样,我们也怀疑其应该属于“美制类”。
这个问题留待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
附上对比图:
至此,“美制与正字”上下篇已更新完结。
文末,
感谢左川泉友协助制图,
感谢靳意、姜一、张亮、李晓冬、夏彩良等泉友协助提供藏品图片,
最后特别感谢蔡镇仲先生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