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时期的筑城与防洪

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鲧、禹筑城以防洪的记载。如《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吴越春秋》曰:“尧听四岳之言,用鲧修水。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筑城造郭,以为固国”;又《通志》载:“尧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刃之城”;另《太平寰宇记》卷一封丘县“期城”条引称“夏禹理水时所筑”,雍丘县“肥阳城”条引称“禹治洪水时,在肥泽之阳所筑”。过去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记载是为传说,不可凭信,抑或认为筑城的目的主要在于军事防御。然而,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鲧、禹所在的龙山时期的确存在以筑城的方式来防御洪水的现象。

  水是人类生存之本,古代先民往往会选择离水源较近的地方定居。正如《管子·乘马》所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里的“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说的是古人的居址虽然要近水源,但亦不能离水源太近,稍微间隔一段距离的话,即便不采取任何手段,也可实现防洪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简单的方式只能防御规模不算太大的洪水,对于那些来势凶猛的大型洪涝灾害而言,只凭借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大约8500—3000年间,我国气候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全新世大暖期整体气候和现代相比更为温暖,但也存在多次气候波动与剧烈降温事件。尤其是距今5000年以来,气候变化特别频繁,导致洪水灾害异常多发。与之相应,我国的中原、华北平原、长江中游、太湖等地区确实都有洪水发生的记录。《尚书·尧典》《孟子·滕文公上》《诗经·商颂·长发》《淮南子·本经训》《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等诸多文献中,均有尧、舜、禹时期洪水的记载,可见这场洪水在当时的影响颇为深刻。

  在巨大的洪水危机面前,古代先民自发地联合起来,通过夯筑城墙、开挖壕沟的方式来修造城址,以此抵御洪水的侵袭。以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城址为例。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18.6公里处的刘寨镇新砦村,遗址南部有双洎河自西而东流过。为防止洪水侵袭聚落,新砦先民结合遗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在遗址北部、东部、西部开挖三重壕沟,并连通南部的双洎河故河道、自然冲沟共同形成防洪体系。这样一来,不仅能将洪水从高处导向低处,最后导入东南部的双洎河故河道和自然冲沟内,还可防范古河道泛滥时可能产生的洪水倒灌风险。同时,新砦先民还使用斜形堆筑的夯土遗存对壕沟内壁进行加固,以防止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发生坍塌。新砦遗址的防洪体系遵循水流规律,可以说是十分科学的。

  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研究显示,该城址平面呈不甚规则的圆角方形,可使其在洪水侵袭时减少冲击力度,达到稳固墙体的目的。另外,西金城城墙是由外向内斜形堆筑而成的,可增加城墙的收分角度,抵御洪水对城墙墙角的冲刷。同时,在城墙外侧还发现有两条壕沟,其中南墙外侧壕沟的沟壁较直,很可能是人工修整的排水沟。这两条壕沟在城址东南角外侧汇合,形成较大的积水洼地,之后继续向南引流,离开遗址范围,起到了排水的作用。上述诸多防洪元素说明,西金城先民在规划、设计、修筑城址时,充分考虑到了城址的防洪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距离西金城遗址仅10公里的焦作市温县徐堡城址的古城墙也发现有被洪水冲毁的现象。这不禁让我们猜测,当时焦作一带很可能发生过一次区域性的洪水事件,导致多个遗址都受到影响,给当时的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威胁。研究显示,温县徐堡城址的西城墙是由主干夯土城墙与内外两侧护坡组合而成。这种“主墙+内外护坡”结构的城墙稳固性很强,有利于城邑防御洪水,缺点是不利于军事防御。

  除上述三座城址外,中原地区的郾城郝家台遗址的环壕、城墙等设施的修建和城内聚落发展过程,也应该与当时的水患直接相关。再如,登封王城岗城址与洪水有着密切的联系,辉县孟庄城址毁于洪水,新密古城寨城址的西墙被溱水冲毁,平顶山蒲城店城址的北墙被湛河冲毁。同时,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城址在房屋建筑和墓葬等方面,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别,出土遗物也以生活日用品和基本生产工具为主,城内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政治及军事功能普遍较弱。

  由此可见,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城址修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洪水,这与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鲧、禹筑城以防洪水的传说是相契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古人通过修筑城墙、开挖壕沟来防洪的方式,同时能够起到保护城内居民人身安全的效果,这从后世诸如临海台州府城墙的修建可以得到证明。事实上,时至今日,鲧、禹筑城以防洪水的传说对于我们现代防洪体系的科学建构,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的诸多科学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借鉴。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罗诗谦

(0)

相关推荐

  • 邢台这座城,最早建在哪里?

    说在前面 2005年,邢台在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及保护工作中,在邢台老城西北二十里发现一座古城址.根据<顺德府志>记载,定名为鹿城岗古城址.古城发现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曹定云先生,历 ...

  • 两大龙山文化在此碰撞

    继续阅读 原标题:两大龙山文化在此碰撞 戚城遗址筑墙时遗留的台阶状版块立面 戚城遗址出土的陶鼎 本版图片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记者张晓东 在2014年戚城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大批陶器.这些陶 ...

  • 三星堆城址采用堆筑城墙的方法,堆土拍打而...

    三星堆城址采用堆筑城墙的方法,堆土拍打而成.这和中原地区城址的夯筑城墙.石峁古城的石砌城墙以及良渚古城的草包泥筑城法有很大区别.这种城墙墙体建筑技术目前仅在长江中游和成都平原发现,长江中游的石家河城址 ...

  • 第四百四十四篇  中国东北先史环壕聚落的演变与传播2

    X (续)水泉遗址位于建平县东北46公里的水泉村,因村北有泉水常年不涸而得名,遗址便紧临泉水座落于其东侧一地势平垣的台地上.台地现高出周围地面4米左右,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35米,平面呈方形,当地 ...

  • 河北任丘:高郭城遗址(冀239市保)

    在今任丘市青塔乡后赵各庄村北有一座高郭古城(裹角城)遗址,城址始自战国时期,至西汉末期废弃.古城夯土城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遗存,后来逐渐平毁,今原址已是一片耕地.今年2月,沧州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 ...

  • 开封城墙

    开封城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全长14.4公里,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该城墙在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存的为184年1所建,仍保持着元.明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 ...

  • 关注 | 龙山时期的筑城与防洪

    龙山时期的筑城与防洪 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鲧.禹筑城以防洪的记载.如<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吴越春秋>曰:"尧听四岳之言,用鲧修水.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筑城造郭 ...

  • 古玉的艺术风格——龙山时期

    [古玉天地]古玉的艺术风格--龙山时期 2018-11-23 19:25 新石器时代晚期,除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之外,分散于黄河.长江流域的龙山时期各遗址中也出现大量玉制品. 龙山时期玉器常伴有冰片纹和 ...

  • 张弛:龙山化、龙山时期与龙山时代——重读《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以下简称<龙山>)一文写作于40年前,是学界公认的严文明先生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名篇.知网检索,该文的被引次数已上200,是先生 ...

  • 【古玉知识】龙山时期制玉工艺浅析——勾转工艺

    每个时期的制玉都带有时代风格,龙山时期制玉的特点是:勾转--器缘镂空多成勾转L形.纹饰末端常成圆形勾转状. (一)勾转镂空 龙山时期玉器镂空使用软性线具配合砣具或桯具制作,软线拉切的方向与镂空的形状自 ...

  • 龙山文化(铜石并用时期)

    龙山文化 铜石并用时期共2个含义 铜石并用时期 文物出版社出版书籍 收起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 ...

  • 考古界:西城村遗址文化遗存包括龙山文化、东周时期和宋代

    考古界:西城村遗址文化遗存包括龙山文化、东周时期和宋代

  • 傅抱石在金刚坡时期的人物画作欣赏

    傅抱石<对弈图> 从画中人物的装束看来,拈子欲下者如世外隐逸,其对手则一派高士打扮,傍观者乃方外之人,俱寻非尘俗中打滚之辈,棋局应属他们清寂忘忧之寄托. 但画家笔下刻划之精微,尤以人物神情 ...

  • 鼎盛时期的清朝,疆域达1300万平方公里,在当时世界排第几?

    前言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战争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我们生在不和平的年代,却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在我们享受惬意生活时,可能在世界某个角落炮火连天. ▲清朝全盛时期版图 一 ...

  • 各个时期景泰蓝特点及真伪鉴定简述

    珐琅器在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两种分支,一种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元朝传入中国,并在明代开始大量烧制,景泰年间达到了巅峰,因此后世称之为"景泰蓝",这之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