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困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
吴春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串讲串问,围绕优等生组织教学,中等生似懂非懂,学困生稀里糊涂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面育人,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深深地体会到,学困生面对新课标,更需要老师的鼓励,更需要足够的“营养”。如何让学困生与我们的优等生一同走进新课标,为他们撑起一片美丽的蓝天,建起一座展示的舞台呢?结合我校开展实施的省级实验课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为课堂改革有所裨益。
一、做一个贴心的大朋友。
所谓的学困生,也就是后进生,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一个人暂时落后并不怕,怕得是心如死灰,无所依托。课堂内,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对于学困生都犹如为其升温的有效助燃剂。因此,课堂上教师与学困生的交流,应是一种朋友间的默契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不妨做到以下几点:1、学会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根据学生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意图。教师能把学困生当作朋友一样专注而耐心地听取他们的见解,学生又怎么会不向老师滔滔不绝的道来呢?这时的教学效果不是显而易见吗。2、善于表达。既要关注表达的某个观点的内容,又要注意表达形式和方法。教师的表达要委婉,充满鼓励性语言,让学困生在阴暗的丛林中看到缕缕阳光,享受到丝丝春意。3、自如应付。在课堂中,师生在互动性对话中,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灵活迅速地处理好偶发事件。如学困生的回答与你的问题毫不相关,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挖苦讽刺,如能换成“加油,下次你能行!”的委婉口气,他们听了就有勇气参与你的下次你提问呀。
我想,如果教师能蹲下来和学困生一同看世界,在相融相通的零距离接触中,你会发现他们眼里的世界也很精彩。
二、做一个默契的配合者。
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法任务时,就抱怨:都是学困生惹得祸。不是为了照顾这帮学生,也不会完不成任务的。“其实在教学上,应该是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我觉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的这句话的确有道理。教师怎么才能与学困生配合默契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教师的配合作用应体现在启发、点拨上。尤其对学困生,更要给他们提供一点线索,揭露出一点端倪,鼓励他们自主去发现问题,这就好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了一下“朝哪儿猜”,降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坡度。例如:我在教学生字“莫”时,让学生用编字谜识字法来记它,有个学生信口就编了个有趣的字谜:“大大的太阳,戴着一顶草帽”,后来我在教学“摸”字时,我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去记它,有个学困生马上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莫”字,脱口而出“大大的太阳,戴着一顶草帽,伸出一只手”。我因利势导说:“遇到这个‘幕'字如何记?”这位学生顿悟,张口说道:“大大的太阳,戴着一顶草帽,系着一条围巾。”,我听了为他的出色表现咂舌,送去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也在掌声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闪光点,便信心十足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了,为在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创新思维被激活了,迸出敏捷的火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2、教师的配合作用更体现在耐心与和蔼上。一位美国学者说过:“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这句话的核心讲的就是两个字:耐心!还有人说:“没有笨的学生,只有笨的老师。”如果这句话成立,那么笨也包括缺少耐心与和气。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的默契配合。就像篮球教练,教初学打篮球的人一样,递球不能用力过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我认为把“教练配合球员”比作“教师配合学困生”这个比方是再确切不过了。因此缺乏耐心与和蔼,再好的启发方法,学生的回报也只能是而且永远是:启而不发。
三、做一个引航的好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教师犹如知识海洋中的引航舵手,如何让学困生和其它的学生在同一艘船上,欣赏到同样秀丽的风景呢。不妨做到下面几点:1、竞赛法激励学困生。竞赛是一种短兵相接的显型竞争。创造让学困生成功的竞赛活动,成功就会成为他们转化的契机。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学困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怎样妙用竞赛法激励学困生呢?我的做法是,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就可以破开那包裹周身的外壳,使多方面优点显露出来,使他们的信心倍增。如某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自己十分苦恼,整天忧于前途无望、找不到出路,但通过一次书法比赛,他突然发现,一轮红日正从自己的胸中冉冉升起。从此,他积极、乐观、既努力补习文化,又潜心练习书法,这不就达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吗。2、触摸底线法激励学困生。学生的潜能往往不是课堂上的几个科目、几次考试所能涵盖的,每个学生都有某方面的天赋才能,因此在要求上得降低,让学困生认为他的达标线可以触摸,时时处处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感受成功的愉悦,只有这样学困生才会觉得天空是如此的蔚蓝。
四、做个公正的评价者。
传统的评价总是以教师的金玉良言为中心,学生都为之而不懈努力,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是很不利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性,特别对于学困生,要促使其个性化发展,教师就需从各个方面去评价学生。
1、以父母的眼光来欣赏
在父母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爱的结晶,都是他们用心血来浇灌的花朵,虽然偶尔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现象,大多数父母都会溶入自己的理解和宽容,在循循善诱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师,应该像父母亲一样,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把学生的每个动作、每句言语,都注以不同的诠释,尽显学生的个性。这些学困生在父母般的呵护下,定会含苞欲放。
2、以朋友的角度来赞美。
一般来说,朋友之间以信任为主,在平等中交流合作。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能架起朋友间的桥梁,用朋友的身份来交流,来赞美,就能进一步把评价落到实处,让学困生在教师面前更有个性化的张扬。加上教师的适时鼓励:“真棒!我作为你的大朋友为你高兴,学习上你也行!”他们听了这朋友间的赞美后,在学习上也一定会急起直追,因为老师还在一旁为他们呐喊、助威,自己怎能掉队?
3.以“天才”的眼光来欣赏。
我看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著名教授来到一所小学搞了一次《如何造就天才》的专题讲座。事后,校长马上拿了一个年级同学的名单让这位教授用笔勾出十名“天才”学生,教授毫不犹豫地画出了十名学生的名字。三年过后,这位教授又来到这所学校讲学,真奇,这十位被认定的天才学生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校长很惊叹教授的准确眼光,可教授却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是随便勾了十位同学的名字呀,之所以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成绩,是因为大家公认的天才。有‘天才'的老师,才有‘天才'的学生呀。”
是呀,如果老师用赏识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个不起眼的丑小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其对自己充满信心,让我们的学困生因为欣赏而愉悦,因为欣赏而快活,因为欣赏而感动,因为欣赏而更优秀。那一只只丑小鸭一定会变成一只只美丽的天鹅在碧空中翱翔。有“天才”老师,才有“天才”学生呀。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为学困生撑起一片最美的蓝天,搭起一座展示的舞台,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用赏识唤回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相信那一朵朵不起眼的花儿定会在辛勤园丁的精心呵护下开得更艳、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