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52课:《诗经》的“蟊贼内讧”,“讧”字何义?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六个汉字:“訌、䜋、(言歲)、諣、(言魋)、譟。”其中“訌”字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讧”,其他字在现代汉语无简化字,均可视为生僻字,重在了解。六个字的详情如下:
1、訌(讧)。读hò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讧,䜋也。从言,工声。《诗》曰:'蟊贼内讧’”形声字。本义是溃乱。工声,因“工”有规矩义,因为规矩而产生争讼,即“讧”。
(内讧)
这里的《诗》,指《诗·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讧。”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这里的讧,即用讧的本义“溃乱”。孔颖达疏:“以'讧’字从'言’,故知'讧’者是争讼相陷入之言。由争讼相陷,故至溃败,故《尔雅》以'讧’为'溃’”。
本义之外,讧又指争扰。《新唐书·郭子仪传赞》:“天宝末,盗发幽陵,外阻内讧。”这里的讧,指的是争扰,并不是本义。
讧的小篆写法如图:
(讧的小篆写法)
2、䜋。读hu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䜋,中止也。从言,贵声。《司马法》曰:'师多则人䜋。’䜋,止也。”形声字。本义是中止。这里的中止,指的是从内部溃乱而使事业中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止者,自中而止,犹云'内乱’”。
(䜋)
这里的《司马法》“师多则人䜋”,今本检索不到,意思是军队多那么民事就会停止。䜋用的是它的本义。
在本义之外,䜋还有很多用法,在典籍均未见应用,了解即可:
(1)译。《玉篇·言部》:“䜋,译也。”(2)列。《广韵·队韵》:“䜋,列也。”(3)相勘。卷子本《玉篇·言部》引《声类》:“䜋,相勘也。”(4)觉悟。《广韵·队韵》:“䜋,觉悟。”(5)呼聚。《洪武正韵·队韵》:“䜋,呼聚也。”
䜋的小篆写法如图:
(䜋的小篆写法)
3、(言歲)。(GBK字库无此字,这里是词形描述,左言右歲)。读hu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言歲),声也,从言,歲声。《诗》曰:'有(言歲)其声。’”形声字。本义是象声词。“有(言歲)其声”今本《诗》无此句,意思是那声音(言歲)(言歲)地响啊!
又指众声。《广韵·泰韵》:“(言歲),众声。”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言歲)的小篆写法如图:
(言歲)的小篆写法
4、諣。读音有两个:
(一)huà。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諣,疾言也。从言,咼声。”形声字。本义是疾言。就是快速的言语。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疾言)
(二)guā。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字义有两个:
(1)懒;懈怠。《类篇·言部》:“諣,惰也。”(2)狡猾。《类篇·言部》:“諣,黠也。”
諣的小篆写法如图:
(諣的小篆写法)
5、(言魋)。(GBK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字形为“言魋”)。读tu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言鬼隹),譟也。从言,魋(tuí)声。”形声字。本义是喧闹。除《说文解字》之外,无记载。
(言魋)的小篆写法如图:
(言魋)的小篆写法
6、譟。读zà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譟,扰也。从言,喿声。”形声字。本义是喧哗;扰嚷。同“噪”。这里的喿声,声中有义。所谓的“喿”,即“鸟群鸣也。”这里侧重人言扰嚷,所以加了“言”旁。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此字实即喿之转注。”
《左传·文公十三年》:“既济,魏人譟而还。”(今本《左传》,写作“噪”)渡过黄河以后,(魏地人因得到士会而欢呼),熙熙攘攘地回去了。辛弃疾《九让》:“两阵相持,譟其营,则士卒无斗志。”营内喧闹,士兵们不知所措,所以斗志消退。
(喧闹的人群)
本义之外。譟还指欢呼。《周礼·夏官·大司马》:“及所弊,鼓皆駴,车徒皆譟。”郑玄注:“譟,欢也……亦谓喜也。”到达田猎场的边界处就停下来,鼓声震响如雷,车辆上的士兵和步兵齐声欢呼。
(欢呼)
譟的小篆写法如图:
(譟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