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课堂】超量恢复与过度训练
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增强训练效果。
强度较大的合理训练会刺激肌肉,身体会因此而感到疲惫和无力。在其后的休息时间,身体会逐渐恢复,并试图自动做出调整,以适应之前所承受的负荷。为此,身体的肌肉会增加,储能物质也会增加,使体能超过训练前的水平。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出现超量恢复的原因在于训练后活跃的肌细胞做出了适应性调整——肌细胞的体积变大,其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增加了。
如下图,超量恢复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①~②:在训练开始阶段施加负荷,增加对肌肉的刺激。
②~③:负荷造成机能下降。
④:机能开始恢复,回到初始水平,之后出现提升。
⑤:超量恢复达到最大值,机能提升。
此时必须启动新一轮训练,以刺激肌肉,进一步提升身体机能。如果此时不增加负荷来刺激肌肉,机能会逐渐回落到初始水平。
休息1~2天后,身体的机能(成绩)由于超量恢复的原因会有所提升。趁这个时候对肌肉施加新一轮的强烈刺激,就会再次出现超量恢复。
开始进行后续训练的时间因人而异,但是身体感觉敏锐的人可以感知到自己何时应该进行后续训练。只有当肌肉发痒、发麻,并且感到全身充满力量时,才说明超量恢复达到峰值,身体做好了接受新一轮高强度训练的准备。接受高强度训练后,身体何时恢复取决于做无氧运动的时长。在无氧运动状态下每跑1千米需要一天的恢复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则需要约两天的恢复时间。
超量恢复:最好在身体机能恢复到最佳状态的时候进行新一轮训练,并持续不断地按此方法进行训练。
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指在机能尚未恢复之前,过早地进行新一轮训练。如果新一轮训练开始得过早,就会造成过度训练,导致机能水平下降,因为此时机能尚未恢复,无法进一步增强。只有通过有效的恢复,并合理利用超量恢复,才能实现机能水平的提升。
单调而雷同的训练(比如每天都以同一速度慢跑1小时或者训练时的心率不足最大心率的70%)不能对肌肉形成有效刺激,因此也没什么效果。身体会适应这种反复出现的负荷,但机能水平不会有所提高,这样的训练没有意义,身体素质也没有提高的空间。
要实现超量恢复,必须在高强度训练前后进行较低强度(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5%~75%)的训练,这种强弱交替的训练强度为人体提供了超量恢复的可能。例如,在1-2-3-2-1千米法特莱克跑后第二天进行慢速耐久跑,之后休息一天,再以10公里跑的比赛速度进行10×1千米间歇跑。
专业运动员则更适合2-1-3-1的周训练方式,即在一周内先进行两天的高强度训练,之后休息一天,再进行三天的高强度训练,再休息一天。
利用超量恢复进行训练的方法
能否实现特定的训练效果取决于训练强度和时长是否合适。
训练对肌肉的刺激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训练对肌肉的刺激情况。
①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指单次负荷占个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的百分比。
就慢跑而言,刺激强度即单次慢跑时的心率占最大心率的百分比。
就力量训练而言,刺激强度即单次移动的重量占最大重量的百分比。
② 刺激密度
刺激密度体现了运动负荷与间歇时长之间的关系,间歇时间越长,刺激密度就越小。在不同的训练中,应设定不同的间歇时长。
以慢跑为例,进行10组1千米慢跑,组间行走3分钟。
以力量训练为例,完成3次动作算1组,完成10组,组间休息1分钟。
③ 刺激时长
单一刺激或者一系列刺激的持续时长被称为刺激时长。
以慢跑为例,4分钟跑1千米,跑10千米的刺激时长是40分钟。
以力量训练为例,做3次仰卧推举的刺激时长是2分钟。
④ 刺激次数
每个训练单元施加单一刺激的次数被称作刺激次数。以慢跑为例,每4分钟跑1千米,跑10千米的刺激次数是10次。以力量训练为例,完成3次仰卧推举为1组,完成10组的刺激次数是30次。
具体训练方法:
①持续训练法:【马拉松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方法
②间歇训练法【专业运动员】马拉松的训练方法
③重复训练法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备注:点击上面方法对于后面的文章即可跳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