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举贤“五不如”
文/王兆贵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宴请文武百官。酒过三巡,他向群臣发问说,各位不必隐瞒自己的观点,均以实话相告,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又为什么失天下?有两位臣子回答说,陛下您论功行赏,利归天下;项羽却不然,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刘邦说,你们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谋划策、坐镇指挥,我不如张良;安邦抚民、供给粮饷,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的这番表白,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明,并且把帅才与专才的关系也说清楚了,不仅每每为史家所赞赏,而且也经常被成大事业者所引鉴。但若追溯起来,这样的阐述并非刘邦的首创,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发表过类似见解。
管仲当年站错了队,但在鲍叔牙的鼎力保举下,不仅免去了牢狱之灾,而且被委以重任。
管仲任齐相三个月,请求与齐桓公评议、选任内阁官员。征得桓公同意后,管仲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封他为大行(掌管外交);垦荒筑城以聚人口,辟田耕作以增收入,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治军严明,带兵有方,统帅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掌管军事);断案公明,判决适当,不诬陷、杀害无辜,我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大司理(掌管刑律);犯颜进谏,忠于社稷,不避死亡,不挠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封他为大谏官(掌管督察)。这五个人的专长,我都比不了;但我的本事他们也换不去。国君若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有我管仲在此。齐桓公欣然首肯,并按照管仲的提名,顺利完成了组阁。
管仲向齐桓公举荐的这五位贤能,每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涉及到治国强兵的各个方面,管仲自己则是统管掌控大局的高手,将这五位能人组合起来,各司其职,就把一盘好棋下活了。在人才的选配上,不论是国家,还是社团、企业,之所以特别重视优化组合,道理正在于此。
史实证明,在管仲一干人的共同辅佐下,齐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强盛,不久便雄起于周代的东方。齐桓公所以能开创春秋第一强国大业,与采纳管仲建议,优化配置内阁有很大关系。正如《新序》作者刘向评价的那样,“夫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贤,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管仲之功也”。可见,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必须服从全局需要,人才结构配置得当,注重发挥整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