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华县赤水街,满街都是我舅舅

邮箱:3125136050@qq.com


儿时的外婆家

作者:吕化成

我家和外婆家只有三里路,我家在一个大村庄,外婆家在一个小街镇,这个小街镇叫赤水街。赤水街在我幼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它的情况我了解得比我们村还要多。

赤水街道

渭河从宝鸡由西向东流去,在南北长,东西短的陕西中部划了根银线,到陕西与河南交界的潼关汇入了黄河,结束了渭河的生命。与渭河相伴有一条不拐弯的铁路,那就是陇海线,渭河流域恰在陕西中部,就是俗称的八百里秦川。渭河两岸分布着十几个县城,在渭河下游的渭南县和华县两个县城中间,有一条南北流向的赤水河,是两县的分界。赤水河下游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桥,叫桥上桥,桥上桥的旁边就是赤水街,赤水河在这儿就流入渭河了。赤水街仅一条街道,街道就是公路,只不过两边盖了一些商铺和民房我说的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现在早就物是人非了。

赤水桥上桥

赤水街很小,街上却有两座戏楼,一个叫火车庙,一个叫红庙。那时没有人把它用文字表明,只是口传读音。现在想起来,应是火神庙和洪庙,是供奉火神和水神的。街上每年都要为神唱几天戏,以保佑地方的平安,外婆家就在洪庙旁边。

洪庙的戏场中间有一个青石大牌楼,三个门洞,刻有石人石兽,牌楼石墩有一米多高,已经磨得光溜溜的,牌楼很薄很高,看上去很危险,要是在看戏时倒下来,那就不堪设想了,也许是神灵保佑,没听说过出什么事。我经常在洪庙玩耍,孩子不知危险,经常爬上溜下,跑前跑后,那便是我儿时的迪斯尼乐园。吃饭时若不见我人,外婆就会说:到洪庙把娃叫回来吃饭!现在牌楼已不知去向了,洪庙早变成乡政府大院了,我现在再不说这些,年轻人也许就没几个人知道了!

赤水街红庙大殿

赤水街很安静,人们过着很祥和的日子。因其小,各种物事只有一个,不存在竞争。没有医院,就一个药铺,老中医坐堂应诊;百货杂货各有一家,分居街东街西;一个羊肉泡馍馆,专管早餐,到中午就关门了。一个小面馆就随即开门,供应过往客官的午饭和晚饭。零星小吃都是独门生意,多以挑担应市,包子,甑糕,醪糟,腊肉,烧鸡,凉粉,胡辣汤—一生意都是以主人命名,都是正宗名牌,无人假冒。都是街坊邻居,谁会去开第二家,影响人家的生计,干那缺德的事呢!

小时母亲领我去外婆家,一进赤水街,满街都是舅,一路叫个不停。和母亲大小差不多的人,女的都嫁走了,男的都顶门立户了,母亲的这些街坊玩伴,我无一例外都得叫舅。这些舅舅都在自家门口经营着自己的生意。猪娃舅一叫,马上一个热腾腾的包子就递到我手里了,狗蛋舅一叫,半碗胡辣汤叫娃先喝,还没到外婆家,早就吃喝美了!那些经营日用品的舅舅,没东西叫我吃,早把些烟盒,火柴盒给我准备好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了。到回去的那天,口袋里装满了叠起来的画片,这些都是各种舅给的,这都是那些外婆家在农村的小孩没有的,画片玩腻了,也不浪费,还能换取其他小孩的零食,比如花生,核桃,栗子,枣……

赤水街凉粉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大公牌电池的招贴画,那时电池还是初次与人见面,农村人还不知道它是啥玩意。卖电池的地方就贴着招贴画,画面上是好看的城市女人和两节电池,我的舅舅们会在我走时,郑重其事地送我几张,当然画面是不同的。那我回到村里还不成皇帝了!只有在百般乞求下,我才会把二赖子带到家里,让他看下,手都不准他碰。比起那些只能玩转头瓦片的小孩来说,我过早地接受了艺术,昨晚想起,我的画画兴趣大约起源于斯吧!

母亲去外婆家一般是不能过夜的,走时奶奶就有叮咛:快去快回,明天还要磨面哩!我是可以留下多住几天的,母亲便有了去接我回家的理由,这也不用申请,奶奶就会下命令:都去多长时间了,没事了把娃接回来!母亲就可以回一次娘家,说不定会因我有点小毛病,还能多住两天呢!

赤水街醪糟

外婆烙得一手好锅盔,在赤水街一提五四妈的锅盔,没有不知道的。锅盔切成薄片,码在一个大木盘里,摊子就摆在羊肉泡馍的门口。农村人上街,一般都自己带一个馒头,蹲在街边充饥,奢侈点的,就大大方方地往羊肉馆子里一坐,不慌不忙地掏出自家烙的饼,掰碎了,吆喝一声:汤宽肉肥啦!有那大财东上街,自己径直往馆子里走,跑堂的就会喊:王财东里边请,看茶!跑腿的就会在外婆的摊子上称二斤锅盔片,拿到里面泡了。那时体面人就有了品牌意识。外婆的生意一般,但也多少能自食其力,不至于吃闲饭了。我在外婆家住,早上醒来,外婆早出摊了,我便拉着哭腔声:外婆……街小,一哭半条街都听见了,不一会儿,一碗冒着热气的羊肉泡馍就端回来了,不过,里面是没有肉的。

外婆的锅盔,舅舅的热汤,足以使我破涕为笑。哦!长大以后,走遍了全中国,羊肉吃了个昏天黑地,再也没吃过那么美味的东西了!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多彩赤水》主编刘亦农

(0)

相关推荐

  • 你心里有没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儿?

    心结这种东西,很多人都会有.有的结,或许能解开,有的结或许一生也解不开. 我心里就有个解不开的结. 我是由外婆带大的.因为我是早产儿,从小身体病弱,外婆一直很溺爱我,可以说,哪怕只有一口好吃的,她也会 ...

  • 【丁百林】丰原镇与中源县

    丰原镇与中源县 丰原镇与中源县 近读〈老渭南〉一书杨志贵选写的("中源"县址今何在)一文,很受启发.长寿塬确实历史攸久,人灵地杰. 据杨志贵先生考叙:南北朝时,在北魏肃宗孝明帝(元 ...

  • 艰苦的岁月 / 杨少敏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79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艰苦的岁月 ...

  • 外婆讲故事

    外婆没有文化,早年随舅舅定居县城,从舅舅.舅妈那里听到不少一些新鲜事儿.外婆脑子不笨,记性也好,她每次来我家小住都会将听来的东西讲给我们听,外婆告诉我们的和事实真相常常八九不离十,可有时正是因为那么一 ...

  • 人在北海

    从广东深圳到广西北海,自驾十个半小时,刨去途中打尖休息,也有九小时车程. 这是沿途所见事故最多的一次行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大家都憋闷得太久,一旦出行,就想撒欢儿. 2020年春节在家里揪着 ...

  • 数九寒天,父亲与妹妹拉架子车去华县高塘街卖甘蔗!

    怀 念 父 亲(三) 作者 郭玉贤 我的父亲(大名郭志德,小名家顺,排行为四,村里人称四爷.四叔),1987年农历十月一日离世,享年80岁.父亲离开我们快30年了(注:此文写于2016年),但在我的脑 ...

  • 进军金堆城——1973年,上万人的建设大军涌进华县金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进军金堆城 作者 李献华 陕西省华县最南端的秦岭山中,有一个我们国家唯一的钼矿采掘基地--金堆城钼业公司(起初叫金堆城矿务局).钼是一种稀有金属,属于重要的战 ...

  • 从华县赤水走出的国家一级编剧谢迎春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国家一级编剧谢迎春 刘亦农整理编写 谢迎春,渭南市文化局原艺术科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3年12月19日(农历)出生于西安市化角巷,1954年,她随祖母 ...

  • 华州赤水街遗存的老建筑

    邮箱:3125136050@qq.com 赤水街遗存的老建筑 图文作者 望 乡 今逢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早起与妹婿驾车始永安城奔西而去,赶赤水腊月尾集.一路晨雾弥漫,影灯稀疏,偶有行人匆匆.至赤水街东, ...

  • 华县赤水之战中的国民党化学部队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回忆国民党中央化学兵参加赤水对垒战 作者 史恒勖 1936年,我在国民党南京政府军政部直属化学兵总队(相当团一级)第一大队观测班任班长,营房驻南京.该兵种当时 ...

  • 刘亦农:西安事变时期的华县赤水镇和我的家

    邮箱:3125136050@qq.com 西安事变时期的赤水镇和我的家 作者 刘亦农 赤水河是渭华两县的分界河,在河的两边有两条街道,河上的石桥(桥上桥)把两条街道连成一个赤水镇,东边的叫东赤水街,属 ...

  • 一九六八年,我第一次进华县石堤峪惊心动魄的打柴经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第一次上山打柴 作者 杨国超    在物质极其困难的一九六八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煤矿停产.老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没有煤烧,人们做饭就成了大问题.为了解 ...

  • 华县赤水:郭村村名的由来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郭村村名的由来 作者 同阳洲 生我养我的村庄叫郭村,四四方方一座城.村中先前有集市,十分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