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延安护送革命青年的“红色少年”——华州杏林镇南王人王仲京

邮箱:3125136050@qq.com


给延安护送革命青年的“红色少年”
——王仲京

作者 杜明科

一位说是“儿童却已过了点”,说是“青年却还不沾边”的12岁少年,却在1937年就能独立完成护送革命青年去延安的这么一项非常严肃的任务,说出来你都可能不信。别说你不信,就连我这个作家采访他之前,也是实在不敢相信!但这确实是件真真正正的事。这个少年就是1925年出生在华县杏林乡南王堡子村的共产党员、老革命者杜松寿的表弟王仲京。
93岁的王仲京
被誉为“红色少年”的王仲京,他所担负护送去延安的革命青年的任务,是从华县县城到县境最北边的渭河渡口,这10多公里的护送和交接。
护送去延安革命青年的任务,为什么会交给这么一位涉世不深的少年呢?一句话:还是为了安全。这是因为:派个少年去送,不会引人注目。二是仲京虽小,他有完成这项任务的基础。
仲京当时文化程度较高;他曾跟随大人传送过情报,胆大心细;他办事责任心强,地下党组织就把完成这项任务交给了他。第一次送去延安的革命青年时,他哥王立人先是带他完整的走了一遍“程序”,仲京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那时,去延安的革命青年,大多都是从西关“文化书社”(党的秘密联络点)汇合出发。为了尽量不被敌人发现,一般天不亮就出发,或者摸黑走路。这虽说天黑,但仲京对路却很熟。
那时,河对面的地下党到渭河南岸接应革命青年时,是要知道送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还要对上接头按语,比如问:渭河,对方答:泾河。问:白菜,对方答:韭菜。对上暗号,才能交接。有时,也用手里拿一件相同物品的办法接头交接。这些内部“密码”,都是由仲京牢记,并完成暗号对接的。
河对面的地下党接到去延安的青年,都是这样一段一段的送至延安的。
仲京在接受作家的采访时说:“我一次能送三五人,有时也只有一两人。我是小娃,不会引起坏人注意。对上暗号才给人。送去的人,我也叫不上名字。我只记得有一次送我们杏林学校的老师,她叫王桂珍。这个老师教了两年书,她思想进步,就被推荐去了延安。送去的还有郭村的一个小伙”。
仲京回忆说:“送去的革命青年上了北去的船,我就完成了任务,自己再独自返回。那时摸黑走路,我什么也不怕,因为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送的革命青年,有我立人哥让送的,有松寿表哥让送的。那些年,我共送过三十多个革命青年。每次去送人,组织上还给我两块大洋,以备路上急用。没有用完的,我都交还给了组织”。
仲京打趣地说:“我每次送人回来,文化书社的大人们还给我奖励一些糖吃,我把这些糖分给了我的伙伴分享,他们都好眼馋(羡慕)我”。
“红色少年”,这是家乡大人小孩对王仲京最高的赞誉。过去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看 ! 我们革命阵营里的孩子不是也早当“家”嘛!
建国后,王仲京在华县人民广播站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华县县城到金堆乡(山区)60公里的线路工程架设任务艰巨,这个工程是由王仲京亲自组织架设的。还有县城到各乡村的数百公里线路,全由他亲自组织架设,这为户户通小喇叭奠定了基础。王仲京为华县有线广播建设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