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代诗话十九则【中国诗歌报纸刊名家有约专栏】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本文作者马启代(1966——),山东东平人。现为中诗在线总编,“长河文丛”主编。1985年发表作品,创办过《东岳诗报》等民刊,出版过《受难者之思》《幸存者笔记》《失败之书》(上下)等诗文集30部,作品入选各类选本200余部,诗文被翻译成英、俄、韩等多国文字,获得过2016首届亚洲诗人奖(韩国)等,入编《山东文学通史》。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1.诗有好多种读法,因为读者有不同的心态、目的和趣味,“接受美学”大概就是由此产生的。

2.诗人的胸中流淌着一条诗意的河流,翻卷着一丛诗美的波澜。

3.我喜欢文字中渗透血丝的诗句,崇尚写出骨头的作品。

4.诗歌和文学的要义在于“真诚”,虽然诗歌更讲究极限呈现,极限的生命状态所产生的极限审美也必然包含着那些如梦如幻的天使般的精神感受。

5.反抗来自主体人格的清醒和独立,清醒和独立是要付出代价的,艺术反抗者同样难以幸免。

6.心灵自由的人必然追寻精神的自由,而所有的自由都是与现代的社会和艺术规划存在差异和冲突。“艺术反抗”必然带来精神的痛苦。诗歌创作蕴含着诗人精神挣扎的痛苦。

7.按我个人的精神倾向和审美趣味,如果世间的写作分为悲歌和颂歌,我更看重的是悲歌。但无疑颂歌同样有着古老的艺术源流和恒久的情感力量。不说中国的风雅颂,就是国外而言,颂歌体也是古老的诗体形式。不说耶和华的祝福是欢乐的。席勒的名篇《欢迎颂》同样闪耀着温情和音乐的光芒。赞美生命、自然、神灵和美好的向往,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愫,有人将以满足感官和低俗为审美诉求的现象称为“欢乐诗学”,有着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呼应的意味,但我所认为的“欢乐诗学”不应是世俗的颂歌体,而是基于人类生存险境和苦难、直面心灵和现实而高扬着人性和审美的精神歌唱。它与悲歌写作一样,比悲歌更容易送给普通人福音,因而带有天然的神性音乐元素,因而“欢乐诗学”应是自然和神灵的颂歌,是基于灵魂信仰的赞美之诗,诗行中应贯穿着心灵解脱的自由精神。

8.艺术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人”开始的,文艺复兴是这样,新文学是这样,八十年代的文化现象也是这样。“启蒙”也许对于当下的国人(当然诗人尤甚)还是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9.诗虽然不能直接记录生活,但能记录心灵和精神的变化。故事是小说的特长,抒情是诗的特点。当然,这些说法,可以辩论,诗的本质到底如何定义,其实在高层思维中没有一言九鼎。越是写向深处的人,越能感觉到理论的灰色,但没有理论的启迪,诗性思维会停留于灵性本身或者满足于平面化。

10.说到底,如果诗歌成为一门纯粹的技术将是艺术的末路,诗歌只能与真实的生命相连。也正因此,诗句都有着诗人自己的体温,其真情的倾诉和灵动的诗思支撑起了一首诗歌的血肉体魄。

11.“乡愁”和“漂泊感”作为中国诗人和中国文化的通灵宝玉,几乎出现在每一位诗人的笔下。

12.此外,诗中还常常透露出哲理的思考,其包含的哲理来自诗人的生命感受,我能感觉到一股生活的气息。因此,这是从诗人心里熬煮出来的哲思,理应给予褒扬。

13.诗的本质就是一种声音,一种基于意义和韵律结合而成的声音,把它视为“纯粹的声调”“纯粹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了这个声音,也就意味着“声”和“意”双双失去,诗意也就无所赋存。

14.优秀的作家本身都具有诗人的特质,我指的当然是那些具备独立人格、尊严坚守、思想性和想象力的作家。

15.我个人更认为,汉语独特的自我衍生功能天然就是诗本身,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特别到了现代汉语时代,具有伟大潜质的作家都是天生的诗人。

16.“心灵鸡汤”不能治病疗伤,也不是养药,而是麻醉剂和慢性毒药。

17.事实上,任何好的文学都是诗与思、精神与想象力的有机结合。

18.真正的作家都是持有真见的人,不会人云亦云随大流,更不会违心屈就附和。真正的知识分子在骨子里都是“真的猛士”。

19.诗歌就是一面镜子,一面照出真相,特别是照出丑陋的镜子,我说的是要把一切蒙在我们眼前的假象和伪饰看透,并善于发现真正的美。诗歌的确无法驱散任何一片乌云,但她能够净化和提升我们、给我们以信心。

作者||马启代

辑录||陈国梁

本栏编辑||海底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诗报

声明||作者观点不代表中诗报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