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大全良方》:妇人滞下方论(1)
妇人滞下方论
夫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滞下是也。究疾之源,皆因外感五邪之气,内伤生硬、冷热之食。其证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杂,有冷、有热,有虚、有实。大抵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湿、风之气而伤于脾胃,脾胃既亏,而又内伤饮食,饮食不能克化,致令积滞而成滞下。古人云∶无积不成痢者,此也。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盖风喜伤肝,然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气克于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食生冷、粘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积滞。又夏、秋之间,或再感暑湿、风冷之气,发动而成痢也。其证必先脐腹 痛,洞泄、水泻,里急后重,或有或无,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
如有此证,不问冷热、虚实,但当先服神术散,可以发散风冷、寒湿之气;次服五苓散,分利水谷;兼用加巴感应丸,温脾胃、去积滞;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
或曰∶虽古人有言,无积不成痢。亦不专以去积为先,岂有一岁之内,独于夏秋之间人皆有积,而春冬无之?盖风邪入胃,木来胜土,不为暴下,则为痢疾,其神术散要药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内,上下传染,疾状相似。或只有一家,长幼皆然;或上下邻里间相传染;或有病同而证异;亦有证异而治同。或用温剂而安,或用凉药而愈。有如此等,是毒疫痢也。
治疫毒痢者,虽当察五运六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此说。且如运气相胜,岂毒偏于一方、一郡而独于一家、二家者乎?如有此证,当先察其虚实、冷热,首以败毒散,多加人参、甘草、陈米、姜枣煎服;及三黄熟艾汤、黄连阿胶丸、五苓散、驻车丸,可选而用之。
如下痢赤多,或纯下鲜血,里急后重,大便不通,身体壮热,手足心热,大烦燥渴,腹胁胀痛,小便赤涩,六脉洪大,或紧而数,或沉而实,此热痢也。宜白头翁汤及三黄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
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脐腹 痛,里急后重,憎寒发热,心胸烦闷,燥渴引饮,呕逆恶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烦热,六脉虚弱。此等脉证,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黄连、甘草、当归,酒水浓煎,沉令水冷,顿服。仍兼服酒蒸黄连丸,或小柴胡汤加人参煎服必愈。
(沈内翰云∶治痢之药极多,然无如此药之妙。盖小柴胡汤能治暑毒)
如杂证一退,而痢尚未止,则以四物汤加胶、艾煎服,以调阴阳,未有不安者也。
如水谷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叶煎汤调服。如烦渴甚者,亦宜服之。
若不明伏暑之证,但以脉虚而妄投硫、附、姜、桂、丹石之药而杀之,深可叹息。
若下痢纯白,状如鱼脑,脐腹冷痛,日夜无度,手足逆冷;或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微细。此由脏腑虚冷之极,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汤及钟乳健脾丸。
甚者,四肢逆冷,六脉沉绝。当一味峻补,兼灸气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药,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顺附子汤、三建丹、白丹、加味参附汤、姜附汤,皆可选用。如年尊虚弱之人,或素来禀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详酌调理。然大宜开胃、进食为先,食可得入,则脾胃运化,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腻鲜血,瘀滞不患其不除矣。
如久痢不瘥,肠滑不禁,溏泄不止,诸药无效,方可施之涩肠止痢之剂。亦宜先以龙骨、肉豆蔻、诃子、钟乳、胡粉之药。近人多用罂粟壳、地榆之属,然此物性太紧涩,能损胃气。
如少壮之人、壮健者服之,间奏奇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湿之证及年尊之人,或禀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
若以因秘涩肠为先,则风寒、暑湿之邪,非惟涩而不去。而胃管闭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见羸瘦。糟粕不入肠中,所患无由可除矣。若有此证,宜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及以石莲、山药之剂,治之必愈。
治痢欲投补药,必须有温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十全汤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浓朴之属,可以散风邪,可以分水道,可以开胃管,可以治缠扰,可以通秘涩。此攻守之意两全也。
大抵治痢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风则散之,暑则涤之,湿则燥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者调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药隐老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