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彪:朝鲜半岛《论语》文献的利用与诗情阐释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深度利用域外汉文献,对于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科学严谨,体现技术含量,还要进行必要的诗情阐释,以突出人文情怀,具体、形象地展现儒家经典的魅力及其域外传播的诸多特点。对此,我们以朝鲜半岛的《论语》文献为例试论之。

诗情阐释的基础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的儒家经典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很深远,千百年来已经通过多种途径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也产生了很多汉文献,这些文献同样是儒家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特性上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儒家经典不仅强调伦理道德,也具有诗性的美感。因此,对《论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影响也可以进行诗情阐释。

所谓诗情阐释,就是借助域外汉文献充分还原历史场景,从生活史、心灵史的角度深刻再现儒家思想域外传播的盛况,细致描摹域外文人的接受心态和具体感悟,以凸显儒家思想的特质和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例如,《论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史长达2000多年,存有大量的汉文文献,其中蕴含着诸多具体可感的《论语》元素,充分展现了《论语》的域外魅力。)如孙起阳:“平日读书,最癖于《论语》一部,游宦四方亦不少须臾离手。”“上舍生梅窝郑公,文章学识,冠绝士类。居泮十余年,不窥户外,专心诵读,惟《论语》一部,不及其它,泮中号为‘郑论语’。”朴弼周曰:“以饮食言之:《孟子》如吃柿梨,固快爽之极;而若《论语》则如精凿之饭、甘美之酒,其味甚旨,尤耐细嚼。”这些记述形象地揭示了《论语》在朝鲜半岛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诗情阐释的方法更有助于深化人们的认识。

诗情阐释的具体内容

运用诗情阐释展示《论语》在朝鲜半岛的影响领域和力度,可以从情境美、语言美、思想美三个方面入手。

情境美(意境美)。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新的情境,从而推动了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儒家文化强调伦理和秩序,它在向周边国家传播的过程中展现的不是一种缜密的逻辑和理论,而是植根于生活的丰富体验,使人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更亲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论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有很多情境、细节令人感动和惊讶。如新罗文人崔致远在中国淮南做官时作有《谢借宅状》,感谢节度使高骈的关照,其中写道:“尝读《鲁论语》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以望东开之卜,永誓依仁。坐北面之窗,唯期隶业。”他开篇即引《论语》子张篇,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为后文的步入仕途、答谢上级做好了铺垫。又如高丽诗人李奎报哀悼师友李仁老曰:“士当择人交,不必论少长。门第颜回死,孔子称天丧。况公真我师,礼法绳吾放。不敢狎而媟,事以丈人行。”他把哀悼李仁老与孔子哭颜回作比,跨越古今,以相似的情境烘托了自己的悲伤。

语言美。汉字精练而传神,用汉字写成的儒家经典隽永典雅,域外汉文献也充满了语言上的美感。如《论语》的语言洗练而富有节奏,在修辞、音韵方面都堪称经典,在朝鲜半岛古代文人的诗文辞赋、章奏疏启中被大量引用,或作为诗情生发和引申的基础。

诗情阐释是具有适当抒情成分(氛围)的个性化表述,对原典的把握能力、语言的表现力要求较高。如朝鲜半岛古代诗人郑玉:“素深于《鲁论》。发为词藻者,精切简当而不露锋颖。”洪可臣《郊居偶吟》云:“病里端居兴亦长,一床《论语》一炉香。有时客去松关静,月色风光满小塘。”这首小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境清幽,《论语》也成为凸显主题的关键。朝鲜古代诗人对《论语》词句的纯熟引用也充分体现了《论语》的语言魅力,如柳得恭《百祥楼次壁上韵》曰:“清川江水碧悠悠,逝者如斯不暂留。”林亿龄曰:“焉能若匏瓜,颓然系篱傍。”这些诗句不仅以引用的方式再现了《论语》中的相关情境,而且用这些情境与现实作比较,增强了诗味。

思想美。在域外传播的过程中,《论语》的伦理话语和道德体系为东亚诸国所接受,其所弘扬的伦理道德和审美风范得到了充分认同,体现了其思想魅力。朝鲜半岛古代很多文人的文集、文章命名都源于《论语》,如《知非录》、《无忮契》等;很多文人的字号也引自《论语》,如金欣号颜乐堂、严昕号十省堂、申叔周号希贤堂;很多书斋、亭堂等处所的名称也源于《论语》,如“焕章庵”、“直斋”、“三畏斋”、“仁美斋”、“学习轩”、“喜惧堂”、“辅仁堂”等。

很多朝鲜半岛古代文人的汉诗文创作在情、理、气等方面得力于《论语》甚多,具有典型的儒家风神,端庄雅正,浑厚大气。如朝鲜半岛散文四大家之一李廷龟“文则理彻《鲁论》,气夺韩苏,汇以西汉之源,灏灏乎不可闯其涯岸”,沈寿亮“为文不事华藻,专以情至、理胜为主,其得力于《论语》者然也”。

诗情阐释的意义

诗情阐释绝不是形式上的包装,而是合理、充分地阐发儒家文化魅力的需要,它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力度”和“温度”的充分结合,是对域外汉文献深度利用的一种形式和风格。“孔子文章四海宗”,“焚香读《论语》,仿佛见颜曾”,利用诗情阐释可以更好地了解朝鲜半岛古代文人对《论语》的认同态度和接受视角,这也启发我们从形象的角度研究儒家经典在域外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因此,诗情阐释立足于深入、形象解读,是介绍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