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宏(江西省)
时值百花争艳的五月,我和哥们几个结伴游览了“都江堰”。随着车轮的飞快旋转,大巴前方的景物扑面而来,又急速地从两侧悄然向后退去。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我的心情也越发激动起来。啊,都江堰,我期盼已久的陌生老朋友,你会以什么方式或面孔来迎接我这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呢?还在小学时期,我们就从历史、地理老师的口中,知道了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有一个闻名世界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诞生,不仅让成都平原老百姓免受洪涝之灾,而且让这块原本贫瘠的土地从此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的泄洪灌溉作用。当时,幼小的心灵里面充满了好奇,好想亲眼见识一下这历经20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的水利工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直到今天我由一个孩童变成了老叟,才得以实现亲眼目睹这一宏伟工程的愿望。大巴终于来到都江堰市,这是成都西郊的一座小城。下了车,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漂亮的当地导游刘小姐。根据她的建议,我们每人都租领了一副耳麦,这样即便在游客众多、人声鼎沸的嘈杂环境里也能清楚听到她那甜美、清晰的讲解。之后,我们一行人便跟随刘导进入都江堰牌楼,沿着一条古朴典雅的小巷步行了十几分钟,便看到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南桥,桥下就是滚滚东去成都平原给上千万百姓提供生命水源的都江堰之内江。离开南桥广场,经过充满诗情画意的离堆公园,便进入了闻名遐迩的都江堰景区。我们从堰功道进入,经过伏龙观,跨过泄洪渠上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就见左边是人字堤,右边是观景亭和碑亭。在这里,可以清晰地观看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先开工也是最重要的工程——宝瓶口。从这里开始,刘导边走边详细给我们讲述了当年李冰父子,是如何组织修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整个动人故事。我们则是一面看一面听还不时地提问。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当他到任后,亲眼目睹了当地百姓要么因为岷江来水过量遭受洪涝之灾,要么因为缺水饱受干旱之苦,便下决心兴修水利,一方面能够解决国家亟需的水运难题,另一方面又可为民造福。他根据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实地考察,最终选择在岷江从山区向南进入成都平原的出山口(灌县)开始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修建。第一阶段就是宝瓶口。按照李冰的设计和安排,就是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一块山尾巴,采用人工凿开岩石,也就是把山尾巴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分水口。因这个地方施工难度大、又恰是整个工程的瓶颈,故取名为“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尾巴,就叫做“离堆”)。“宝瓶口”的施工,在机械化作业高度发达的当今来说,似乎是小菜一碟(打几个炮眼,填充几斤炸药,“轰隆隆”几声巨响,待硝烟散去,山口便会出现在面前)。然而,当时还没有炸药,工具只有铁锤和铁钎,要想完成这样的工程可见难度有多大。李冰便邀请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百姓工匠一起实地考察、研究对策,最终听取采纳了一位石匠提出的“烧木炸石”的建议,即在石缝或凿出来的石洞里塞进木头点火烧石,待石头烧热,再突然浇以冷水,山石便迸裂疏松。进尔继续开凿,周而复始。仅仅用了八年时间便完成了当初预计三十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在劳动实践中运用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宝瓶口”工程的顺利完工,使得岷江水一分为二,让一部分江水向东流进了干旱的成都平原。然而,由于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东岸有玉垒山,造成地势东高西低,那么在枯水季节,岷江水就不能往东流,成都平原仍旧得不到灌溉。为此,李冰又率领着众人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工程建设,就是沿着还留在江心的“离堆”上游方向,修筑了一条几百米长的“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岷江来水的头部,就是人们常说的“鱼嘴”。这条金刚堤,实际上就是把岷江水再一次一分为二,西面的岷江河道称作“外江”,东面的河道称作“内江”。另外,在内江河床深度的开挖上,李冰等人也做到了精心设计、别具匠心,即按6:4比例深挖内江。这样带来的好处:一是解决了枯水季节岷江水不能流入宝瓶口的难题;二是由于内江挖得深,当丰水季节时,岷江水的上层(清水)就会抢先进入内江,而岷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河床较高的外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无水的问题,也解决了丰水期部分泥沙淤塞的问题,但是还存在丰水期可能给内江甚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造成淤塞的可能。这样,修筑“飞沙堰”就成为了工程建设者们第三阶段的任务。飞沙堰是在金刚堤靠近离堆的地方,留出来的一段凹槽。他的作用,就是在枯水季节,能够拦住水,而在丰水期又能让过量的水溢出去。由于宝瓶口狭窄,丰水期间,内江水位必然涨得很高。这时候,高出来的水就从飞沙堰溢出去流回外江,这就保证了丰水期不至于水量过大而淹没了整个成都平原。另外,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山体呈S型,大水冲到这里,撞到挡道的玉垒山体,就会翻滚,把下层泥沙翻上来,越过飞沙堰,翻到外江去。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淤积问题。据说几吨重的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当我们游览到鱼嘴时,刘导的讲解也随之结束了。但是我们意犹未尽,思绪还沉浸在李冰治理都江堰庞大工程的曲折过程中,心情如眼前翻滚着滔滔浪花的岷江水一样不能平息。是啊,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表看起来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没有长江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以及黄河龙羊峡工程那样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存在的价值,以及继续为人类造福的巨大作用。而作为一项古老的历久弥新的水利工程,其所蕴含的修建理念、人文科学、严谨态度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去总结,并给人以借鉴、以启迪。都江堰归来,李冰父子等带领民众修建和维护这一宏伟水利工程的惊天壮举依然萦绕在我的心间,久久不能褪去。朦胧中,我依稀看见在广阔的施工工地上那成百上千个扶钎挥锤的匠人、扛木挑土的农夫在引昂高歌,以及李冰等人站立山巅、衣袂飘飘、指点江山的壮观场景。我真想大声告诉他们:先人们啊,感谢你们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丰厚的物质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14亿中国人民一定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你们勤劳勇敢的民族风范、聪明睿智的素质修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团结奋斗,早日实现强国富民之梦,以告慰你们的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
朱德宏,电力系统职工。热爱文学,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人民日报》 《中国电力报》和《金山》 《精短小说》 《文学百花苑》 《渤海风》 《当代文学家》等广播、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2019年以来,参加有关多媒体平台组织的全国性文学艺术大赛多次,获得金奖一次,一等奖两次,入围提名奖三次。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