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诗成 ▏对调

对调

作者 ▏袁诗成

配图,与内容无关

现在的年轻人一看标题:对调!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啥叫“对调"啊?是不是刘三姐中的对歌哟?

不是。

这是上世纪贯穿七十年代国营企业工人工作调动的法定形式和规定。

通俗的举个例子:张三兴。在重庆某厂工作,上有老父老母,中有老婆,下有娃儿都在成都。

他申请调回成都,就必须自己物色一个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并且他也愿意回到重庆在张三兴单位工作。

办成功了,就叫“对调”。

这是当年(贯穿上世纪整个七十年代)四川省通行的工人调动政策。

这就是计划经济,人、财、物统统按计划下指标,城市就职工人数而言,核定多少就多少,进一个就必须走一个,层层审批,不得越雷池一步。

那时学校毕业分配,大中型企业招工都是面向全国,或全省。因而形成大批夫妻、父子、母女两地分居之人群。

当年大中专学校就读期间是不准耍朋友的。但学生一到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出现需求。女生是摽梅迨吉,男生乃求凰未就,彼此情投意合,几番难舍难分。

在我就读的学校里,管事的老师就曾公开宣布:“那个敢读书期间耍朋友,毕业了,我把他一个分东,一个分西“。我一个同学就因为求学期间恋爱,不幸东窗事发,春光乍泄,分配时女友留成都铁路局一一大单位,男方被踢到自贡小企业,结局是女方决定分手。

女方条件好,当了陈世美,昔日里山盟海誓尽成虚话,一纸休书,劳燕分飞。但也有对爱情坚贞不屈的,分开就分开,爱还是继续爱。于是产生了大量异地分居的夫妻。加上其他外地工作又想返故乡的人员、形成了巨大的申请调动的社会问题。

好,说清楚了当年的政策环境,再详叙对调中的艰苦历程。

首先,你得找到对手。那时,无手机,无网络,无电脑,一般家庭座机都没得。广告业还未产生,咋个办?

四川人精灵,有的是办法:

电线杆子,街道墙壁上贴啟事,上写姓名,年龄,身高,健康,工作地区,单位,几级工,工种。寻对调对象,联系地址。东南西北贴个几十张,

咋一看,很有点象征婚启事。

另一个办法是利用探亲假到对口工厂门口去守株待兔。比如你在自贡机械行业想调回成都,就到成都你觉得合适的机械厂下班时门口等倒。工厂一下班,大群人说说笑笑出门,一听操自贡腔口儿的,立马大步向前:

:师兄,请留步。

:啥子事?

:你肯定认不倒我,我是………。

一番自我介绍,把自己在在自贡的单位夸成一朵花,上班自由,工作轻松,前途光明,福利如何如何好等等。对方也同样自夸一番,两个人越谈越投机,端的是相见恨晚。一直叙到太阳落山两个老几才依依不舍、互留通讯地址后亲切的握手告别。这以后开始书信联系。

很多人对调就是这样搞成的。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利用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物色对象。

我本人就是这样搞成的。

那年月,本人学校毕业分配在重庆某厂上班,重庆山城,爬坡上坎都不怕,人年轻嘛,足上有劲。但是怕就怕过热天,尤其是七,八月每天动不动气温39,40度,一天到晚脑壳昏昏噩噩,一觉醒来,汗水浸湿个人印子。那年月,风扇都没有,别说空调了,实在遭不住!一咬牙,一跺脚,找人对调!

本人虽既无妻室,连女友都没得,但仍下定决心,奔成都孝敬老母也是留芳后代之大事嘛。于是耍了个心眼,尽管算个小知也不要求坐办公室,坚决保留工人身份,虚心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扎根车间学技术。(补充一下:对调只针对工人,科室人员当年属干部编制是不适用的。因为工人调动属劳动局管,干部(科室人员)属人事局管)。

接下来就是双方打报告求单位放人,寄商调函,寄档案。

有一个环节很重要,看人。

我厂就吃过亏,曾调来一人,档案,介绍都没问题,一切正常,于是发调令。报到时一看本人,哇!又瘦又矮,还是个驼子!

终于等到通知我到新单位劳资科进见。一进门,从科长的眼神中我看得出来:可以,搞定了。

本人身高1.78,虽清瘦一点,背又自然微驼,但反而给人谦虚恭敬的印象。

尽管眼睛小点又是单眼皮,但双眼炯炯有神。

行路有力,声腔洪亮。

关键是学机械的中专生,又年方二十七,八,正值青春盛年。

不就当个车工嘛?合格!

接下来一路顺风。双方单位报劳动局同意。对调成功。

四川省实行的对调政策当年的确帮了好多牛郎织女和愿意返乡承欢于父母,爷婆膝下的孝子贤孙的忙。

但是在省内有个地区就行不通一一攀枝花!这个地方99%的职工都是外地人,成都,重庆,上海,北京,东北……而当地土著人民在其他大城市工作的又太少太少,根本找不到人对调。于是只有申请单调。

我有个侄儿属老三届,西昌插队,招工在攀钢当炉前工。好不容易托关系找到成都钢管厂左说右说,勉强答应接收。其父也找了个文学高人帮他写了个请调报告,报告做的文采斐然,将家庭困难描绘得哀婉顽绝,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交单位领导后,领导也大大感动了,同意放。

但有个“小小"的附加条件,搭三个人估计是领导舅子老表。一起调到成都钢管厂。人家钢管厂当然不干了,你不是啥特殊人才,要你就是很勉强了,还想搭两个人,没门,免谈。于是搞不成,只得留下来继续建设美丽的攀枝花,一直退休才回到成都。

回忆过去,深感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各种阻挡人才流动的桎梏被逐一消除,各地人才市场实现乃双向选择,网络求职方便得很,企业与员工在不违背劳动,合同法规的前提下可以互炒鱿鱼。

现在人才到处流动,什么北漂,海漂,蓉漂,只要你有本事随便飘,不想漂了回乡创业,造福桑梓,回报父老乡亲,也是人生之乐事耳!

对调将成为一个历史现象,由后人去评说品味吧!

END
(0)

相关推荐

  • 重庆二娃的“千刀鸭”能否媲美自贡的“小煎鸭”,大家来看看

    重庆二娃的“千刀鸭”能否媲美自贡的“小煎鸭”,大家来看看

  • 5大“吃都”争霸川渝,哪里才是平价美食之王?

    川渝5大"吃都" 看你会耍不会耍 美食,是品味一座城市的捷径. 川渝是吃货的天堂,包括火锅串串和传统川菜在内,仿佛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但也有严重的"刻板印象&qu ...

  • 成都1974年的12张照片

    1.1974年,成都市,南郊公园. 2.1974年,成都市电信局电话号码簿. 3.1974年夏天,四川化工厂,漆刷机械设备的工人. 4.1974年,成都机务段配备的火车及司机. 5.1974年,成都市 ...

  • 四川省急需建设的4条铁路 距离你家有多远?

    虽然目前四川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经济圈,但是周边不少县市还是非常需要铁路的.由于四川人口较多,且面积较大,一些地区地形复杂,修建一些铁路是必须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四川继续建设的几条铁路吧 ...

  • 袁诗成 | 谈谈几个消失了的职业

    行脚成都 347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 公园里的照相师,画像人,剪影人.  在过去,没有手机,数码照相机的年代.公园或名胜古迹风景区的照相业生意十分兴隆. 随便举个例子.到过北京的人.那个没得一张天 ...

  • 袁诗成 ▏七十二行,架架车为王

    七十二行,架架车为王 作者 ▏袁诗成 "七十二行,架架车为王.脚杆拉细,颈项拉长".这是多年前成都市流行的一段俗语. 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经济不发达,货运汽车很少.一个中型的国有 ...

  • 袁诗成 ▏提督街

    提督街 作者 ▏袁诗成 提督街曾经是成都一条很著名的商业街道,仅次于春熙路. 但是这条街道特别之处在于:繁华的商业人气中又溶入了清新的文化艺术元素. 何出此言? 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街上的商业,广东 ...

  • 袁诗成 | 看川戏的成都人

    行脚成都,带你看成都 川剧俗称川戏,重庆直辖后有人建议把川剧改为"渝剧".川菜改为"渝菜".后来一想改不得,河南梆子就叫豫剧,音同字不同,弄得不好把著名川剧领军 ...

  • 袁诗成 ▏两次被骗的启示

    两次被骗的启示 作者 ▏袁诗成 首先声明:不是我本人两次被骗哈,免得有同情心的朋友为我担心.本文要讲的是:我退休前所在的工厂两次被骗的经历. 1997年,台湾人蔡奇忠,来到主管我厂的某厅,声称愿以立体 ...

  • 【中国诗歌报·迎春诗会】袁仁成的诗(67)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袁仁成,网名浅墨书心,湖南邵阳人,就职于河南平顶山.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重庆 ...

  • 湖北监利著名作家“袁南成”作品,现代诗《告别秋天》外二首

    号外!号外!号外! 重磅!重磅!重磅!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思归客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家乡美>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所提笔抒情的话题,家 ...

  • 【鲁班湖征文(14)丨诗歌】 袁斗成《鲁班湖,图腾了三台一幅美丽的诗画》(外一首)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 袁斗成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嘎嘎的野鹭叫醒了沉睡的月光   柔软地铺开一身皎洁羽衣 因了神女掉下的泪水晶莹了蜀人原乡的迁徙路线 汲纳了岷江饱 ...

  • 2000年前,司马相如写13字休妻,妻子回了一诗成千古绝唱

    司马相如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能文能武,才华横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从小家境贫寒,纵然满腹经纶,但缺贵人相助.卓文君是个商户之女,身份虽说不算好,但是吃穿不愁.她没有商户女般的粗俗,反而琴棋书画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