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 风水学概说

风水学概说

尹锋

人类是地球生命的最高形势,居住环境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的饮食起居无不与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从人类诞生以来,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诗经·大雅·公刘》描绘周人先祖公刘迁至豳时的情景:“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廼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从诗中可知周人先祖在迁往新的居所时相土尝水,观其山川形势,察其阴阳相背,选择宜居的最佳环境,带领兵士及族人耕耘良田,收获果实,一派安居乐业的田园盛世风情。《水经注·易水》有记载说:“一水经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这是描述战国时期燕宫的自然环境,从史料的记载可知古人对人与自然相融的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并证实了在战国时期的风水理论已日趋成熟,且在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

风水学又称为“堪舆”, 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在《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三国时魏人张晏言:“堪舆,天地总名。”由此可见堪舆泛指天地之道,历史上堪舆主要指相宅、相墓之法,在堪舆理论中,古人将相宅与占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善的时空全息概念。晋代的郭璞在他所著的《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陇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曰:“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古人认为,生气为长养万物的天然之气,《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可见生气即为阳气。清代风水大家范宜宾在为《葬书》作注时言:“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由上文可见,先哲对风水的定义强调的是“气”的行止与聚散,行止聚散之特点生动地表达了山川形势与居住环境阴阳一体、矛盾统一、对立中和、动静平衡的有机结合,先哲老子在《道德经》中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北宋理学大师张横渠在《正蒙·太和》中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形尔。”“气”是风水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和概念,“气”是宇宙万物之源,风水学上的阴气、阳气、生气、死气、旺气、衰气、乘气、脱气、聚气、散气等等都与气有关,再结合八卦五行的时空方位合理布局,则可起到乘生旺、避衰死的效果。故而《葬书》又云:“来积上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这就是说,山环水抱、藏风得气的自然环境才能得其生旺,人居之则可趋吉避凶,永保吉祥安康。

古人把居住环境做为头等大事。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随着时间的发展,日积月累,选址经验亦日趋成熟,从而形成了一门系统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人们去选择阴阳宅的位置及坐向,确定整体布局结构及建造时间,以祈求吉祥平安。风水术又称“青乌术”或“青鸟术”,《抱朴子·极言》云:“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又据《青乌先生葬经·序》载:“先生汉时人,精地理、阴阳之术,而史失其名。晋郭氏《葬书》引‘经曰’为证者,即此是也。先生之言简而严约,而当诚后世阴阳之祖书也。”后世从事风水行业者又称之为阴阳先生,正源于此。《青乌先生葬经》一书中言及风水时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又解释道:“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由此可见,风水理论以“气”作为依据,通过山水形势的行止聚散状态,来定位自然环境的优劣,用于选择人类栖息之地或安葬之所。

古代传说中,有“禹始肇风水地理,公刘相阴阳,周公置二十四局,汉王况制五宅姓,管辂制格盘择葬地”的说法。说明了风水学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炎黄子孙劳动智慧的结晶。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黄帝宅经·总论》说:“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阴阳之宅者,即龙也。”《黄帝宅经·序》中又明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就此五种,其最要者,唯有宅法而真秘术。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大者大训,小者小论,犯者有灾,镇而祸止,犹药病之效也。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坟墓川冈,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目见耳闻,古制非一。”《黄帝宅经》还总结了“以泉水为血脉, 以土地为皮肉, 以草木为毛发, 以舍屋为衣服, 以门户为冠带, 若得若斯, 是事严雅, 乃得上吉”的相地理论系统,。古人以“天人相应”之说为依据,认为居住环境也像人体一样, 是个有机体, 各部分之间阴阳相互协调,才称得上是理想的风水环境。这一观点对后世风水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古人认为,阳宅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兴衰吉凶,由于风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有关文献对风水的记载可窥其一斑,据史料《晋书·淳于智列传》中记载,上党鲍瑗家因为“安宅失宜”而多丧祸贫苦,问卜于淳于智:“上党鲍瑗家多丧病贫苦,或谓之曰:“淳于叔平神人也,君何不试就卜,知祸所在?”瑗性质直,不信卜筮,曰:“人生有命,岂卜筮所移!”会智来,应詹谓曰:“此君寒士,每多屯虞,君有通灵之思,可为一卦。”智乃为卦,卦成,谓瑗曰:“君安宅失宜,故令君困。君舍东北有大桑树,君径至市,入门数十步,当有一人持荆马鞭者,便就买以悬此树,三年当暴得财。”瑗承言诣市,果得马鞭,悬之三年,浚井,得钱数十万,铜铁器复二十余万,于是致赡,疾者亦愈。其消灾转祸……。”从记述中可以看出,淳于智是用所得卦象预测出了鲍瑗家的丧祸贫困,是由住宅风水所致,并使用化解的方法,使鲍瑗脱贫致富,家道中兴,家人病愈。实际上真正的风水布局是要进行实地考察的,且要根据山水形势的结构辨其吉凶,讲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同时依据系统的理论知识对整个周围环境的山川、河流、砂石、土质、树木、道路等进行合理利用,对建筑群体进行合理布局。

风水中的阴宅是指亡人安居的地方,即为坟墓,《礼·杂记上》说:“大夫卜宅与葬日。”疏云:“宅为葬地。”《水浒传》一百二十回就说:“我若死于此地,堪为阴宅。”由于葬地和住宅俱称为宅,古人为了加以区别,就把葬地称为阴宅。郭璞《葬经》中有“本骸得气,遗体受荫。”之说,所以在古人的心目里,阴宅风水的重要性非但丝毫不逊于阳宅,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古人认为,阴宅风水可以影响整个家族及后代人的旺衰与发展。据史书《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中记载:“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依树哀吟,精神不爽。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卒如其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源于古天文学之四象,又称为四势,应用在地理风水上体现了古人天地相应的自然哲学思想,郭璞在《葬书》中说:“《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理想的风水模式是青龙方明净舒展、蜿蜒柔顺,龙高抱虎,与白虎方左右环抱,拱护有情;白虎方要低缓,有俯首驯顺之象,与青龙方遥相呼应;朱雀方宜朝拜有情,耸拔秀丽;玄武方宜垂头俯首,气送至穴。而毋丘俭之墓穴形势为:“玄武藏头”则后山无垂伏来脉之形,“苍龙无足”则左方无拱护之情,“白虎衔尸”则主右方有昂头怒视、客强主弱之嫌,“朱雀悲哭”则为前水湍激悲泣之状,正因为如此,管辂在过毋丘俭墓下时才直断“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之凶。

又据宋代方勺《泊宅编》记载:“会稽山为东南巨镇,周回六十里,北出数垄,葬者纷纷,得正垄者,赵、陆二祖坟而已。二坟同一山,下瞰鉴湖,湖外有山,横抱如几案,案外尖峰名梅李尖,地理家谓之“笔案”。陆氏葬后六十年,生孙佃,为尚书左丞。赵氏葬八十年生曾孙抃,为太子太师。自是陆公赠太保,赵公赠少保。”文末作者叹羡:“二垅同一山,而有曾孙追贲于九泉,盛哉!”在《春渚纪闻》卷一《杂记》中记载有“定陵兆应”一则事:信州白云山人徐仁旺,曾经上表奏说,和丁晋公“议迁定陵事”。定陵是宋真宗赵恒永定陵的省称,所在地在当今陕西省富平县的龙泉山。争议下来,徐仁旺“欲用牛头山前地,晋公定用山后地”,意见统一不起来。为了据理力争,徐仁旺一方面力诉后山之害,“坤水长流,灾在丙午,丁风直射,祸当丁未年终,莫不州州起火,郡郡兴盗。”另一方面甚至立下了自己先关进大理寺监狱,以待三年后的吉凶,错则处罚的决心,然而最后朝廷还是没能采纳他的意见。当时,朝中一班人听了徐仁旺慷慨激昂的陈词,都不以为然,直到后来,“金人犯阙,果在丙午,而丁未以后,诸都焚如之祸,相仍不绝,幅员之内,半为盗区。”方才大家叹服,可是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牵扯到帝王之墓的风水,而帝王又是统治全国的天子。所以古人认为,如果帝王陵墓风水不好,非但朝廷覆亡,还会祸及全国。(据洪丕谟、姜玉珍著《中国古代风水术》)

选吉择时也是风水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将时间与空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先哲整体直观把握客观世界的思维特征。风水学中的择日与天文历算有极大的关系,古代先贤通过长期对日月星辰的观察,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月亮和太阳的运行规律,根据四季变化及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计算出每月长度及回归年长度,并根据气候变化制定出相应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历法所特有的创造与发明。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它们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的规律。古人根据这些宇宙周期规律,再结合具体的自然环境,总结出了供人们使用的与风水环境融为一体的择日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