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史二十三(夏后履癸(桀)十五年、商侯天乙(成汤)元年【公元前1622年】)
夏后履癸(桀)十五年、商侯天乙(成汤)元年【公元前1622年】
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后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汤思贤梦见有人负鼎抗俎,对己而笑。寤而占曰:“鼎为和味,俎者割截,天下岂有人为吾宰者哉?”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於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於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於汤,以挚为媵臣。至亳,乃负鼎抱俎见汤也。【帝王世纪】、【太平御览.397】
汤东巡狩,至有莘国,以为婚姻也。【楚辞补注】
汤娶有莘氏女为正妃,生太子丁、外丙、仲壬。【帝王世纪】
汤妃有莘者,有妊氏之女也。殷汤娶以为妃,生仲壬、外丙,亦明教训,致其功。有妊之妃汤也,统领九嫔,后宫有序,咸无妒媢逆理之人,卒致王功。【古列女传.母仪】
汤妃有莘氏之女也,殷汤娶为妃,生三子,太丁、仲壬、外丙,亦明教训、致其功。【金楼子.三】
汤妃有莘之女也,德高而名,训正后宫,嫔御有序,伊尹为之媵臣,佐汤致王。【艺文类聚.15】
注:初伊尹为有莘媵臣至亳,乃负鼎抱俎见汤也,以滋味说汤,致以王道。后返回有莘,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史记.殷本纪】
伊尹号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谓之曰:“自进非道也。”乃令还其本居,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从之,任以国政。【金楼子.兴王】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包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韩非子.难言】
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七略.别录】
汤使适夏以观桀之政,及入夏,知桀之不可为也。复归于亳,相汤。伊尹,庖厨之臣也。【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
汤出观风俗,乃忧下民,博选于众,而逢伊尹,举以为相也。【楚辞补注】
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脩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也。【楚辞补注】
伊尹负鼎以干汤,汤令调味甚甘,得进见。汤问之,答曰:“使臣调国亦如是。”遂以为相,果成王道。【独异志】
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将欲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淮南子.泰族训】
伊尹负鼎俎而干汤,姓名未著而受三公。【战国策.赵策四】
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韩诗外传.七】
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则其遇成汤也。【说苑.杂言】
伊尹,故有莘氏之媵臣也,汤立以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说苑.尊贤】
伊尹负鼎入殷,遂佐汤取天下。【越绝书.外传记范伯】
伊尹负鼎佩刀以干汤,得意,故尊宰舍。【鲁连子】
伊尹负鼎而干汤。【文子.自然】、【淮南子.修务训】
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韩非子.难一】
伊尹自以为宰干汤。【韩非子.难二】
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墨子.尚贤上】
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中】
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下】
伊尹,夏之庖厨。【刘子.妄瑕】
伊尹酒保,立为世师。【鹖冠子.世兵】
汤举伊尹于雍人。【尸子.仁意】
汤以胞人笼伊尹。【庄子.杂篇庚桑楚】
伊尹尝居於庖厨矣。【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汤尝约於郼、薄矣。【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墨子.尚贤中】
汤得伊尹,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豭。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候。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鱄,东海之鳣,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於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
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伊尹》曰:“饭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秏。”【说文解字】
《伊尹》曰:“果之美者,箕山之东,青凫之所,有栌橘焉。夏孰也。”【说文解字】
伊尹负鼎,屈于有莘之野,修达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新语.慎微】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告》。【史记.殷本纪】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告》、《釐沃》。【尚书.夏书帝告、釐沃】
《殷传》有《帝告篇》,引书曰:“施章乃服,明上下。”【困学纪闻】
成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商诰》。【金楼子.兴王】
商侯履迁于亳。【今本竹书纪年】
夏桀十五年,契十四代孙履(成汤)继任商侯,北迁于蒙,建亳都于涂山南。【曹县志.大事记】
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续短,方地百里。【墨子.非命上】
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管子.轻重甲】
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汤以七十里之封,而升帝王之位。【新语.明诫】
汤之地方七十里而王者,修德也。【淮南子.兵略训】
汤处亳,七十里。【淮南子.泰族训】
汤地七十,内怀圣明,白虎戏朝。【艺文类聚.99】
夏民不康,天果命汤。白虎戏朝,白云入房。【太平御览.83】
汤将兴,白云入房。【太平御览.8】
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韩非子.奸劫弑臣】
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於高下徐疾之筴,坐起之费时也。【管子.地数】
汤常能秉持契之末德,脩而弘之,天嘉其志,出田猎,得大牛之瑞也。【楚辞补注】
汤能包持先人之末德,脩其祖父之善业,故天佑之以为民主也。【楚辞补注】
汤称学圣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静居独思,譬如火焉。夫舍学圣王之道,若舍日之光,何乃独思火之明也;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说苑.建本】
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人舍学圣王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故诸君得贤而举之,得贤而与之,譬其若登山乎;得不肖而举之,得不肖而与之,譬其若下渊乎。故登山而望,其何不临而何不见?凌迟而入渊,其孰不陷溺?是以明君慎其举,而君子慎其与。然后,福可必归,菑可必去矣。【新书.修正语上】
汤曰:“药食尝於卑,然后至於贵;药言献於贵,然后闻於卑。”故药食尝於卑然后至於贵,教也;药言献於贵然后闻於卑,道也。故使人味食然后食者,其得味也多;使人味言然后闻者,其得言也少。故以是明上之於言也,必自也听之,必自也择之,必自也聚之,必自也藏之,必自也行之。故道以数取之为明,以数行之为章,以数施之万姓为藏。是故求道者不以目而以心,取道者不以手而以耳,致道者以言,入道者以忠,积道者以信,树道者以人。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无治安之政者,虽欲治安显荣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以虚成也,显荣不可以虚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爱民以参其极,非此者,则四美不附矣。【新书.修正语上】
汤曰:“药食先尝于卑,然后至于贵;药言先献于贵,然后闻于卑。”【说苑.君道】
殷攻葛伯。【刘子.兵术】
汤问葛伯何故不祀,曰无以供牺牲,汤遗之以羊。【帝王世纪】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尚书.夏书汤征】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史记.殷本纪】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孟子.梁惠王下】
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孟子.滕文公下】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伐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金楼子.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