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习炼心得分享---传承
话说许久前的印度,从大迦舍拈花一笑得了佛陀的心印之后,称禅宗初祖,绵延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有一天,般若多罗对他的弟子,印度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说“我夜观天象,看到震旦国白光朔天,那里有可堪载道之器”,你要到中国去找禅宗的接班人。于是,菩提达摩航海来到震旦国,从今天的广东番禺登陆,一番往来后落脚在洛阳嵩山少林寺,把禅宗带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为了寻找“可堪载道之器”,在那个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时代,祖师极具智慧地创造了一个大IP---面壁修炼!一年两年三年……于是,天下求道之人渐渐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前来。之后传二祖慧可大师……果然,禅宗在中国得以传承,成为大乘佛法的主干之一,并且历经千百年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祖师发现震旦国人种有特点:筋骨弱!在修行过程中气血循行不力,打坐时容易昏沉。因此,易筋以坚其体,通过伸筋拔骨、吐故纳新、守中和合,达到强筋壮骨、固摄精气、濡养脏腑、涵养心性的效果,以对治昏沉。祖师悲悯广大众生,并没有把易筋经作为修行人的专属,而是慈悲的流布于民间,成为百姓导引养生的方便。达摩祖师、少林寺、易筋经这一组神奇组合,通过金庸先生的笔广为现代人知晓,现在去少林寺,还能看到僧人们习炼易筋经和八段锦。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是中医导引学经典,其以《易经》哲学基础,以《素问》、《灵枢》为理论指导,至今已传承1500年之久。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最全的易筋经版本是明末清初,官方刊印的《衙门藏版易筋经》,200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籍文献研究专家认定并出版。2010年收录在卫生部编撰的中医医经里。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传统医药中医诊疗法,成为我国首个中医导引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用现代人的视角初看这个方法,好像是一套中医运动方法,实际上在专业角度来看,它是让我们能够自诊自疗的体系,就是自己诊断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然后自己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将中医分为六大技法:针、灸、砭、药、导引、按跷,其中针、灸、砭、药、按跷为五种外援之法,由外而内。唯独导引是由内而外的内应之法,可自主地实现。“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先秦的《庄子.刻意》:“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东晋的葛洪《抱朴子》曰:“导引者,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如此描述“导引”之功效: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长生可求。”易筋经导引法是一套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厅堂卫生之法,每日一次等于给自身纵向十二条主经络+任督二脉来一次大扫除,练习场地不受限制,只要双手能前后左右平举开的方寸之地即可,安全有效,易学易练,很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从下次开始,我会逐个分享每一势的动作和习练要点,欢迎大家一起习练,一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