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补脾的方子,治好黄褐斑,中医就是这么巧妙!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黄褐斑。
肝气有多顺,脸上有多净。脸上长黄褐斑,可能是肝不好。黄褐斑以肝论治,是业界的共识之一。但也有例外。业界曾经也有这样一个流传。
话说有一个脸上有黄褐斑的女子。外用药一大堆,效果都不好。
患者在当时还有睡不好觉。于是有中医认为,应该以肝论治。肝气不平,神魂不安就睡不好。再说,黄褐斑本来就被称为肝斑,用调肝的办法治,应该可以。结果效果不怎样。
过了一阵子,患者的白带量特别多,身体也容易疲劳。她到中医妇科检查治疗。
刻诊,见脉濡,舌质淡胖,舌苔白腻。二便尚可,白带量大色白。月经颜色比较淡。睡眠质量一般。另外,就是有黄褐斑。
了解情况后,医师对患者说:你这个病,可能有个病根。我帮你顺带把斑黄褐斑治一治,睡觉质量也调一调。
接着,医师开了一张配伍,但见——
薏苡仁、黄芪、北沙参、茯苓各30克,桔梗、白术、桃仁、郁金、红花各10克,桑寄生、菟丝子、当归、合欢皮、酸枣仁、益母草各15克。共开了7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服100毫升左右。
服药一周以后,患者复诊,表示疲劳之感有所减轻,白带状况也有好转。更让患者满意的是,脸上的色斑减轻了,颜色也变淡了!患者继续服药。就这样,随症加减调治2个月,面色基本恢复正常。此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女患者的根源在于脾虚。文中配伍是通过补脾的办法,隔山打牛,顺带治好了她的黄褐斑。
为什么呢?你看这个人,平时乏力,脉濡,舌淡胖,苔白腻。这是标准的脾虚有湿。脾虚气弱,则浑身乏力。舌体失养,所以淡胖。痰湿上泛,所以苔白腻。湿邪阻滞脉道,所以脉濡。脾能化气,气主收摄。脾虚气弱,收摄失常,再加上湿邪泛溢,所以女子白带量大。脾虚气弱,四肢失养,所以患者就乏力。
因此医师用健脾的方法治愈了女患者。
那为什么通过健脾的方法,可以治疗黄褐斑呢?
其实也简单。脾虚,一方面令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能濡养于面。另外,脾虚湿盛,湿邪又阻滞气血运行。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血虚、痰阻、血瘀的三重问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所以女患者长黄褐斑。
另外,气血虚弱,则血不养肝。血不养肝,则肝气不畅、肝魂不安。患者就容易睡眠差。
因此,通过补脾,还能把患者诸多的症状化解掉。
我们再来看看医案中所列的中药。
薏苡仁健脾化湿,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北沙参养阴。桔梗作为舟楫之药,带领气血上养于头面。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参苓白术散的应用。参苓白术散,就是健脾益气,化解痰湿的。
在此基础上,在去养血。血主濡之。面部气血运行好了。斑就消了。所以,桃仁、益母草、红花养血活血,桑寄和菟丝子生补益肾精,使得精能化血。郁金、合欢皮、酸枣仁来养心安神,疏肝解郁,调节睡眠。
就这样,通过一张补脾的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好了睡眠差、带下、黄褐斑等多种问题。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