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革命摄影家 ——————- 吴化学
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革命摄影家
——————- 吴化学
李 沣整理
吴化学,原名吴金声,1918年10月生于山东省寿光县卧铺乡吴家卧铺村。
1925年,中共寿光党支部成立,张玉山任书记,开始四处活动,发展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吴化学,思想活跃,追求变革,1930年,13岁的吴化学,就虚报年龄,加入了共青团,并很快转为共产党员。1932年任卧铺乡党支部书记,1934年,曾潜入韩复渠部做党的兵运工作,后在卧铺小学任教。
卧铺乡与台头镇相邻,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有两个重要人物,即台头镇的褚景塘和陈少卿(陈华章)。褚景塘,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上学,共青团员。陈少卿是褚景塘的密友,经他介绍,也加入了共青团,后转共产党员。1930年,他们俩位在共产党员孟雪园老师的培养和领导下,参与了砸烂城皇庙的行动,被县保安队通辑,回到了台头镇。陈少卿担任了六区(今台头镇、卧铺乡一带)宣传委员和区委书记。吴化学就在这个时期加入了共产党,并在褚景塘、陈少卿领导之下。
1933年,山东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转入地下活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这时的寿光也是有党员,但无党组织。
1934年5月,济南乡师和兵工厂的赵健民、王文轩、陈太平组成了济南市委,并与党中央北方局书记黎玉取得了联系。在黎玉的领导下,赵建民、王文轩、姚仲明等,又分别回到家乡寻找党员,恢复当地党的组织。
王文轩说:1934年夏,我回到寿光找党员和党组织,我首先找到他的老师孟雪园,“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有无组织关系?他说,他是共产党员,但现在没有组织关系。他给提了另外4个共产党员的名单,要我去问问他们有无组织关系。这4名党员是:杨广义、郑德卿、陈华章(陈少卿)、林国瑞,我与杨广义、陈华章是小学的同学。我找到杨广义时,他说自1933年寿光党组织被破坏后即失掉关系,想干也找不到关系了,我对他说,我的组织关系在济南,以后我与你联系。”①(王文轩:《寿光党组织的恢复与活动》)
1934年冬陈少卿返回寿光,通过王文轩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和好友褚景塘一起,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工作。这时吴化学、侯荫南等,与褚景塘、陈少卿恢复了与党组织联系。
一、参加牛头镇开武装起义
吴化学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寻衅炮轰卢沟桥的炮声震动了全国,震怒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当此千钧一发之际,我党中央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与此同时,并号召我党地下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走出工厂、田庄、课堂,投笔从戎,组建抗日游击队,动员广大群众参军参战,抗日救亡。作为一名地下党的中共党员,接县委书记陈少卿同志通知后,我马上就放下当时任教的卧铺小学走出课堂,与王墨庭、侯连三、王淮湘、褚景塘、褚方普、孙月望、王佐之等党员同志,到寿光南台头褚景塘同志家里开会研究抗日救亡事宜,经反复对《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党的抗日主张研讨后,于当年八、九月间成立了抗日救亡小组,四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并积极筹划组织抗日武装。”②
1937年10月,中共鲁东工委成立后,工委组织委员张文通受命赴寿光开展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在张文通与寿光县委书记陈少卿组织下,寿光县委于11月上旬,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牛头镇的马保三家中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具体部署如何发动武装起义。嗣后“从各地集中来的游击队员共同在寿光县牛头镇乡公所门前的军旗下,参与了八支队起义的壮举。在起义誓师大会上,八支队指挥员马保三宣读了《八支队成立宣言》,张文通、王云生等领导人也讲了话。进行编队之后,这支抗日武装力量就正式成立了。”③(吴化学:《八支队赞——寄调<沁园春>》
二、从大刀队队长到清东剧团团长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后,吴化学任八支队大刀队队长。后八支队奉命东进蓬(莱)、黄(县)、掖(县),与七支队合编,消灭顽军、打退日本海空军进攻后,又挥师西返邹(平)、长(山)打退了八股土顽向清河区的进攻。其中配合保卫武汉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多次。为保卫山东抗日总部、创建中心抗日根据地,并于当年十二月挺进到鲁中南,转战于沂蒙山区。
1938年秋,吴化学随部队挺进沂蒙山区。他先后被选调到山东抗日干校和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组建的宣教队学习,除学习政治、军事外,还学习了戏剧、音乐、绘画理论,并与王杰、李林、阮若珊等名家一起登台唱歌演戏,经受了艺术实践的锻炼。
1940年春,吴化学返回鲁北战区,任清河军区清东剧团团长兼导演。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带领20多名小战士,克服种种困难,排演了数十个戏剧、曲艺、歌舞节目。其中,既有话剧、歌剧、舞蹈等,又有根据实际战斗生活自编自演的节目,例如,根据部队在寿光县北河村缴获敌人一挺九二式重机枪的战斗故事编演的广场剧《胜利的北河战斗》;根据当地一名儿童团员机智勇敢地活捉了一名汉奸的事迹编演的话剧《捉汉奸》;根据我军在广饶县水磨村英勇战斗的故事编演的舞蹈《战斗舞》;以及大鼓书《夺机枪》、京剧《王定保参军》等。这些节目,不仅主题思想鲜明,而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广大抗日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编导了2 0多个节目供剧团演出;同时在 《群众日报》、《曙光》报上发表了《反扫荡的烽火》、《十月革命 的曙光 》等诗歌作品。战火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战火要求他强烈 地反映战斗生活,又是战火指引他走向创作的深层。
三、从《曙光》报记者到新闻学校校长
1942年是敌后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为了战胜困难,在贯彻中央精兵简政指示时,清东剧团被精减合并到了军区耀南剧团。由于此前吴化学已经显露的才华得到领导赏识,他被调往军区《曙光》报社担任记者。1942年,部队领导发现了吴化学的才华,调他任《曙光》报记者,并拨4 0万元(旧币),为他配置了一架“富士”相机。在当时抗 日军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这个举动非 同小可。吴化学深知领导 关怀文艺宣传工作的份量,他如获至宝,庄重地背起了相机。相机便成了他的好伙伴,也成了他战斗的武器。革命战士有了武器,如虎添 翼。
1943年,《曙光》报更名为《前锋》报,吴化学任记者组长、采编主任。他一手握钢笔,一手持相机,穿梭于清河、渤海辖区内各个战役战斗的第一线。他写稿、摄影双管齐下,佳作佳照不断涌现。
他曾化装秘密潜入山东北邹长焦家桥敌据点,与敌人对面相视 而未被发觉,用搜集的第一手材料写了通讯《北邹长人民是怎样同敌 人进行斗争的》。他随游击小组摸进敌人据点抓特务,写了《摸了周村的岗哨兵》的特写。他曾和民兵一起反扫荡,阻击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创作了《麻雀战》的速写。在禹城战役中,他手拿枪和战士一起冲锋,既拍下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的战斗场面,又写出了报告文学《七 百九十八名拒降日军的歼灭 》。山东军区领导袁也烈在干部大会上表扬说,这篇用文学笔调写的文章,写得很好 … …革命的战火越烧 越旺,赴汤蹈火的随军记者 吴化学也锻炼得越来越坚强。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就要迎来抗日战争的 胜利曙光。朱 德总司令命令全军向日本侵略者实行战略大反攻。当时,吴化学正在胶济前线采访。消息传来,他无比兴奋。一天黄昏,他 得到紧急通知:盘踞在寿光县尚家庄的伪军张景月部闻风逃窜,我县大队正从西路追击,希望快去采访。吴化学 和另一位记者吴杰骑上 自行车便飞奔而去。8月天气,骄阳似火。两个毛头小伙光着膀子,穿 短裤,把相机和衣服放在车袋里,全速飞驰。进到尚家庄时,突然 有 人向他俩打枪、甩手榴弹,方知敌人还未撤退。吴化学大喊: “吴杰 快跑 !”遭遇中吴化学腿部中弹,吴杰不幸倒下,壮烈牺牲。他的好伙伴——相机也急速的战斗行动而丢失了。采访未成,却失去了战友、失去了手中“武器”,吴化学无比痛心,怒不可遏。他怀着为战友报仇雪恨的满腔怒火,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始终跟着队伍追击这股敌人,终于在寿光城东的稻田战斗中将其全部歼灭了。吴化学逐个清点战俘,发现一个名叫桑田的俘虏穿的布褂兜上有个洞,露出半个眼镜盒,正是自己在尚家庄丢的。于是,他便顺藤摸瓜,追问相机的下落。这个俘 虏如实地作了交待。吴化学当即令俘虏带路,到城东小刘家柳条编的 粮囤底下找回了自己心爱的好伙伴 ____ 相机。仔细一检查,相机连同照过的胶片都是完好的。冲洗后,有的照片还在报上发表了。
19 4 6年,吴化学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了第一所新闻学校,并兼 任校长。他带领学员赴前线参战实习时,这位智勇双全的校长,在德州 战役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竟亲手活捉了敌鲁北剿共中将司令王继祥,不仅现场拍下了他俯首就擒的狼狈相,还写出了《东地授降》的战地特写。这些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后,大长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
吴化学(中)与战友
吴化学的英勇行动,在前线一时被传为佳话。流一滴血,得一分收 获。进入虎穴,得到虎仔。在战争年代,吴化学成了枪林弹雨中的多产 记者。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战地新闻、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剧本等 共3 0 0余篇(部),编著了《宁死不屈》、《禹城大战》、《滨蒲战役》、《解放德州之战》和《采访写作讲授纲要》等书。他拍摄的八 路军英勇奋战的多幅照片,分别刊于山东军区《导报》、《山东画报》 上,并在全国战斗英模代表大会上展出。对吴化学的作品,人们赞不绝 口。当时在渤海军区有“迅涛的胡琴拉得好,化学的文章写得好”的 传颂。他被评为模范记者,吴化学的努力成功了!党器重这位有才华 的“红小鬼”
1947年夏天,渤海军区正式成立了新闻学校,吴化学任校长兼教员。教学内容除新闻报道、速记学外,新闻摄影也是重要课程之一。学员中的李耐因、景涛等人,后来成长为优秀的摄影记者,为党史、军史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1989年出版的《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2009年开馆的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都收录和展出了吴化学与其学生们的大量摄影作品,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从中央记者组组长到摄影艺术家、理论家
建国初,渤海区和渤海军区相继被撤销,吴化学也先后被调往山东军区和北京新华社摄影部工作。1957至1964年,他在担任中央记者组组长期间,出色地完成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外出考察,接见访华的外国元首等重要活动的采访报道工作,曾多次受到领导人的当面表扬。
1、中央记者组组长
吴化学调北京工作后,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那种顽强的工作精神,那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他的作品,同在战争年代一样,无不凝聚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了表现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的场面,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登遍了周围所有高大建筑物。在国庆10周年时,他登上中山公园的一个制高点,拍摄了《国庆天安门狂欢之夜》.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为了更好地拍摄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群众在一起的活动场面.1959年,他策划、安装了天安门广场用11吨钢材制作的4个塔架。
1962年周总理指示新华社出版《长江》画册,吴化学专程赴武钢拍摄炼钢的照片。他在选取钢水出炉的理想角度时,竟被热浪冲昏,险些倒入钢水中。他的手被烫伤,在场的工人都捏r一把汗,惊讶来丁—个不要命的记者。至今,铁砂仍留在他手部的皮肉中,粒粒可辩。为了拍到高质量的照片,他要“走万里路”以至爬险峰,决不吝惜汗水。1956年3月,他在拍摄延安全景时,连续7个中午不休息(因早晚有云雾),爬上比宝塔山更高的山峰,直到拍摄满意为止。他说:“我被一股热爱党中央的激情所驱使,着眼于全国广大人民对延安的景仰和向往,立志非把延安表现得美好决不罢休。”吴化学就是这样一位永不停步的新闻记者。
他拍摄的照片,现存中国照片档案馆的有2600多幅,可谓硕果累累,代表作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天安门上》、《朱总司令在建筑工地上》、《宋庆龄副主席和孩子们欢度节日》、《革命圣地延安》、《画家叶浅予在剧场》等。在国庆10周年时,他主持编摄了巨型国礼性画册《中国》、《人民大会堂》。同时还出版了理沦专著和摄影艺术论文:《摄影工作讲授提纲》、《舞台艺术摄影》、《航空摄影》、《记者修养》以及诗词《风花集》等。l987年,他又参与编摄了《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渤海区革命历史图片集》。1991年他成功地举办了个人影展。④
吴化学诗词《风花集》
2、吴化学与周总理
“吴化学是一位报道采访周恩来总理国务活动近十年的新华社摄影记者。1953年,而立之年的他 从山东军区调到新华社摄影部中央记者组。从1957年到1964年,他一直担任中央记者组组长,是历任组长 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当时的中央记者组负责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外国元首及重要代表访华、历届 国庆、“五一”和人代会、党代会的采访报道。吕厚民和副组长侯波负责'毛泽东主席重大活动的采访,盂 庆彪负责刘少奇主席的采访,张彬负责朱德委员长的采访,吴化学则重点负责周恩来总理的采访报道。 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在怀仁堂介绍吴化学时,风趣地说:'这位同志是研究化学的……’乐得在场的主席和总理等中央首长大笑。中央领导同志不仅平易近人,而且在他们日理万机的工作中,还给予 身边的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
1955年2月14日,苏联大使馆在北京饭店举行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五周年宴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因为急于抢拍镜头,吴化学在拿笨重的新闻镜籍时不小心碰了一下 桌角。 '怎么,碰坏了没有?’坐在旁边的 总理关切地问。 在这样一个隆重而又严肃、紧张的场合下,周总理还不忘关心记者的工作,让吴化学非常感动,他看 了看新闻镜箱,轻声回答:'报告总理,没有!’ 总理放心地微笑着点了点头。 在采访活动中,尤其一些宴会活动,周总理总是与有关部门的同志打招呼:'要给记者们留饭,他们的 工作很紧张、很辛苦,没有时间吃饭……’ 如果是在总理的住处中南海西花厅采访,邓颖超大姐不是端出点心,就是拿来水果热情地招待。 总理想记者所想,不仅体现在生活上,而且更多的是在工作上。
1995年10月18日,周总理在紫光阁接见印度电影艺术家代表团,团长卡普尔给周总团长卡普尔给周总理戴上花环。宾主一一落座,互致问候之后,总理起身指了指门口,微笑着对外宾说:“请!到外边走走,散散步。”接着对吴化学使了个眼色。吴化学一下就明白了,遂想起了总理平日的教诲:“老是坐沙发,拍出来的照片雷同,千篇一律,不生动活泼……”当周总理和印度艺术家们漫步小湖岸边,热情地交谈时,吴化学抢拍到了精彩难忘的瞬间。画面里的人物亲切自然、情景交融。第二天照片见报后,周总理一见到吴化学就表扬:“昨天你拍的那张照片不错啊!”“谢谢总理的鼓励!”吴化学说,“这是总理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我一定按总理的指示把照片拍好,报答总理对我的关怀……”
敬爱的周总理对新闻摄影事业和对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倾注了无限的关爱和支持。对中央记者组的新闻摄影工作,从照片的形式到内容,从人员到装备,从技术到经验,周总理都非常重视,经常过问。吴化学一直珍藏着与。⑤
1958年10月30日下午,周总理接见保加利亚议会代表团。在西花厅,外宾尚未到来,总理看到正在忙着准备工作的吴化学,关切地询问了中央记者组摄影记者的分工情况,吴化学一一作了回答。“你们的人力怎样呢?”交谈中,总理又转入了另一话题。“我们原有八九个人,除了下放锻炼和去前线采访的以外,现在还有三五个人。时常感到有重大任务时记者不够用。”吴化学回答。“我听说过你们的人力很紧张,那你们拍照的胶卷有数量限制吗?”总理问。“过去,我们曾经规定每个胶卷要交三张或两张成品。但是实践证明,有时因为强调节约几张胶片,使得记者过于谨慎,照到一定片数就不敢再照了。以致任务完成得不够好,质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从理论上讲,是不是——”这时总理很风趣地接话说:“是不是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啊?现在怎样了呢?”“现在是强调以完成任务为主,适当地注意节约。”吴化学说。“还是这样好啊!”总理表示同意。随后,吴化学又向总理汇报说:“新华社摄影部有两件新事情应该告诉总理:一件是用飞机航拍北京的建设。”“过去没有照吗?”总理问道。“过去我们没有用飞机拍照过,现在北京正在拆除旧的,建设新的,变化很大。为了迎接明年新中国的十年大庆,把旧有的面貌拍摄下来,以便等到新的建筑物建起来以后作对比,同时也为明年国家用飞机拍摄天安门游行队伍打下基础。”吴化学回答道。周总理作了具体指示后,吴化学接着说:“另一件就是从10月1日起开始试验电传彩色照片。”“你们是不是先传上海、广州呢?”总理问。“我们准备先向莫斯科试传。”吴化学回答。“为什么不先向国内传呢?”总理又问。“我们考虑到国内条件还不够成熟,如果我们以纪念十月革命为内容的彩色片及时传到莫斯科,赶上苏联画刊出版,或专用作街头展览的话,对增进两国友谊是很好的。”吴化学回答。周总理跟他经常深入探讨摄影问题,从技术到工作细节无话不谈。
3、吴化学的《舞台艺术摄影》与《摄影美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吴化学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累累硕果。吴化学不仅在摄影艺术方面成绩优异,在摄影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早在1962年,他撰著的《舞台艺术摄影》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吴化学著《舞台艺术摄影》
199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摄影美学》,是吴化学矢志不移、无畏探索30多年的心血结晶。
早 在五六 十年代,吴 化学就从敬爱的周总理和好友萨空了那里得到 提示,决定对怎样提高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审美能力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从1958年起,吴化学手不释卷,系统地攻读马克思主义有关美学的经典论著,翻阅了大量的中外有关美学的图书刊物,走访了众多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时,有人指责他“不务正业”、“唯美主义”。吴化学理直气壮地说:“走我自己要走的路”。他煞费苦心,孜孜不倦地探索,于1963年写成初稿。不幸,“十年浩劫”降临头上,他呕心沥血多年形成的书稿和资料被洗劫一空。
一个坚强的战士是不畏惧任何困难的。1987年吴化学平反后,便开始进行书稿的起死回生工作。经过顽强地回忆,与有关材料的搜集,他竞奇迹般地将书稿复原出来。
在书稿复原中,吴化学的夫人1983年患了重病,他承担起陪护任务,直到1990年夫人不幸病逝。之后,他专心致志地用了3年时间,字斟句酌,删繁就简,终于完稿。此时,这位当年的“红小鬼”,已是古稀之人了。1993年4月,《摄影美学》这部专著作为重点图书出版了,实现了周总理、萨空了的遗愿。它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弥补了摄影艺术理论和美学中的空白。吴化学经历了36年的艰辛,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矢志不移,终于达到了一个顶点。
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新闻战士具逋谦逊的美德,他从不计较任何地位待遇,不止一次地把评级、出国的机会让给别人。他说:“我永远是个记者。”在这句朴实的话中,饱含着他对党和人民军队的寸草春晖之情。
2005年1月,吴化学带着无限的欣慰和无尽的眷恋,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新闻摄影事业。他的不朽业绩和顽强拼搏精神,将永远存留在渤海革命老区人民的心中。⑥
4、吴化学的部分摄影作品
团长清水正夫(前左二)和夫人松山树子(前左三)率领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于1958年3月8日到达北京,受到首都戏剧舞蹈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 吴化学 摄
注释:
①、王文轩:《寿光党组织的恢复与活动》
②③、吴化学:《八支队赞——寄调〈沁园春〉》
④、龙一兰:《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高级记者吴化学》
⑤、孙军:《难忘采访周总理和日子——吴化学回忆》
⑥、孙向忠:《大刀队长成长为摄影家》
编后语:
前辈吴化学,我的寿光老乡,我父亲的战友。
当年前辈吴化学曾任清河区《群众日报》记者,家父李英魁为报社供给科长,俩人同事《群众日报》。
前辈吴化学长子吴小昌(中央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与我爱人姐姐李聪为清河根据地干部子弟小学的同学(他们的同学还有侯荫南的女儿侯英祥),吴小昌经常到北长街我爱人家串门聊天,有时带着弟弟吴晓军、吴新华。久而久之,我与他们也混的很熟了。
鉴于父辈的关系,后来我与爱人李平也不断去新华社宿舍看望吴化学叔叔和刘振香阿姨。记忆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聊诗词。吴化学叔叔是摄影家,也是名诗人。这次他谈起诗词兴致勃勃,拿出一本诗词作家字典(具体书名不记得了),里面详细介绍了吴化学的诗词特点和经历,并拿出诗人臧克家在一张大宣纸上给他手书的诗。
另一次是唐山大地震时,那时吴叔叔全家都住在新华社宿舍院内的一个菜窖式的大防震棚里。虽然环境恶劣,但这次拜访有说有笑,别有一番风味。
再就是1988年,去给吴叔叔拜年,细节记不清了,但从这张情意浓浓的照片中,能联想到拜访的细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书写这些文字,是为了对抒发对革命前辈的怀念、敬意和爱。